哦哇資訊網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由 落葉的無聲 發表于 遊戲2021-06-28

1644年4月25日,是明王朝的送殯日。延續278年國祚的大明王朝,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殺盡後宮嬪妃、砍死一對公主,在太監陪殉下,自縊於景山一顆大樹上悲愴落幕。崇禎在自縊的最後時刻,亦認為自已並非“亡國之君”,盡是“亡國之臣”所害,將不可推卸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鍋,能甩得掉嗎?

明思宗朱由檢(1628年~1644年4月25日)年號崇禎,大一統之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無子嗣,天啟歿,五弟朱由檢繼位。史家論崇禎:欲發奮挽救明亡敗局,終以“無力迴天“而亡明國破。崇禎乃亡國之君這個鍋當然甩不掉,從以下幾方面得到見證。

政治上,明王朝到崇禎時,再也無力指點江山,掌控社稷,一統天下。崇禎儘管登基伊始,便果斷剪除魏忠賢及其閹黨,為被魏忠賢殘害致死的東林黨人平反昭雪,卻無法挽回內憂外患的破敗殘局。皇權無約束,相權成擺設,崇禎一朝,17間年,先後有51位權重位高朝臣或被殺或被罷,為他之前、明200餘年間被皇帝誅殺大臣人數之合。最典型的冤案莫過於殺大將袁崇煥,這個被努爾哈赤視為自已剋星的震邊大將,未死在疆場,卻死在朝庭鬥爭的傾軋中,處他以凌遲極刑的正是崇禎皇帝。

崇禎雖勤政不怠,卻淪為典型的孤家寡人。儘管在位“殫精竭慮”,節儉勤政,終因多疑猜心過重,好大喜功,喜怒無常,擔責不足,卸責有餘而殞命。崇禎剛愎自用,無“領導藝朮”,更缺乏帝王鉤鉗之朮,表現在濫用帝王威權,身邊竟無死諫之臣、社稷命官為之拼死效力。動輒濫殺有功之臣,致使朝庭只有阿諛奉承之音,竟無冒死庭諫之聲。廟堂高處,難以聚集天啟朝以前那般能官廉吏,社稷之臣。皇上身邊再無股肱之臣“保駕護般”,步步走上窮途末路。皇上獨斷,臣子效焉。將帥們戍邊禦敵用命不足,互相拆臺排斥有餘。伴隨將帥一個個或被殺或被棄,大明應對危局,再無拼死報國忠臣。

經濟上,捉襟見肘的明經濟,剿餉、練餉、遼餉,所謂“三餉”稅賦之重,成了一把雙刃劍。“三餉”劇增,一方面使大批失地農民命運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與人民矛盾日益加深,使得朝庭危機四伏。雖崇禎詔所宣增加稅賦,只一年“借用”時間,卻成永久稅賦。本就飢寒交迫,賣兒賣女的貧民不斷增多,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終使農民起義烽煙四起,而這所謂“借稅賦”損招,卻毫未動搖兼併土地甚多的大地主、達官顯貴絲毫利益,愈加加重貧民負擔,失去民心的崇禎,仍然自以為是,皇帝“借錢”花的詔命,因皇帝毫無“信用”可言,亦無信用能力,而徹底失掉民心。“先後增賦一千六百七萬,民不聊生,益起為亂。迨帝知悔前失…自成兵已逼城下,有詔而不復能行矣。”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軍事上。饑民遍地,陝西等地災荒連年,尤其是顆粒無收的陝北大地,甚至人吃人。揭杆而起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振臂一呼,響應著雲集,從關中到中原大地,流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開啟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農民起義烽火連天,大明江山搖搖欲墜。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大金崛起,邊關危急,明王朝不得動用大量軍事力量禦敵作戰。危急關頭,最著名守邊戰將袁崇煥竟被荒唐的崇禎“蔣幹中計”,而處以凌遲。將帥不以江山社稷為重,相互排斥,自立山頭,經營起各自小小獨立王國。排擠打壓友軍,互相猜忌,各不服氣,使得本來戰鬥力就不足的大明軍隊,“自損八百”,內耗極大,亦成葬送大明江山的摧命符之一。“恩威不足以相服,而用朮數交鬥於將帥之間,武夫無肝膽可共,危急時孰能用命?”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好大喜功的崇禎,一旦前方有“捷報”傳來,立即召集大臣們“彈冠相慶”;戰事稍有失誤,便急忙甩鍋。如兵部尚書兼右副督御使熊文燦向朝庭邀功請賞:招安張獻忠起義軍。僅僅一年時間,獲得朝庭大量補給的張獻忠卻“山頭變換大王旗”,借大明王朝的錢糧裝備,“空殼上市”,成為一支亡明勁旅,崇禎大怒,便殺了熊文燦…

大明亡,儘管“南明遺恨”者打著“抗清復明”旗號,在南方“立國”“立規”“立年號”,卻僅存在兩年時間便煙飛灰滅,只留下歷史的深刻教訓供後人祭祀,從中汲取失敗教訓。崇禎之死告戒後來人:任何一個強大國家,必須是帝王聰明,納諫如流,開明進取之君,須有高瞻遠矚的膽略與氣魄;臣子伶俐,盡是忠義敢死之臣,“文死諫,武死戰”,誓與江山社稷同存亡。“…熹宗不亡國,時未至也;思宗而欲免於亡,非於任人恤民兩事加意不可,乃俱反之,獨自謂非亡國之君,此其所以死而不悟其非也。”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明亡,在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滄海一慄,然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清史乃至中國近代史的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崇禎說自已“不是亡國之君”,緣何明朝滅亡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TAG: 崇禎朝庭明王朝大明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