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杜牧唯一傳世的墨跡,驚為天人的書法背後,藏著令人唏噓的愛情

由 慧麗娛樂 發表于 遊戲2021-06-04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京兆萬年人。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杜牧和李商隱是晚唐詩歌的兩座巔峰,很像李白和杜甫,李白比杜甫大11歲,杜牧比李商隱大10歲,其實按照慣例,應該叫“杜李”,只不過大李杜在前,稱之為小“李杜。”

杜牧不但詩歌一絕,書法也是妙絕,《張好好詩》卷是杜牧傳世的唯一墨跡,行書,大和八年(834年)所書。此卷在麻箋上書寫,高28。2釐米,寬162釐米,總46行,322字。

作為唐人書法經典墨跡珍品,其真跡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屬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展出。由卷首、卷尾的宋至清人的題簽、題踐、印章可以看出,曾經歷了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代項子京、張孝思,清代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後經張伯夠收藏,是傳承有序的。

這卷《張好好詩》,無不體現一個“奇”字,與其詩文風格相通。杜牧書法不是一味求奇,更不是無源之水。

杜牧用筆主要是以二王一脈為宗的,其“中實”的用筆,豐厚而古雅,同時又傳承著六朝筆法。

書家的學識修養不同,氣質型別不同,往往線上質上體現不同的風格特點。正如劉熙載在《書概》中所言:

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張好好詩》墨跡筆畫粗細對比強烈,提按動作誇張,瞬間完成動作轉換。

杜牧控筆能力

精湛,

質重沉厚與輕靈飄逸在杜牧筆下同出,大珠小珠落玉盤,平添新奇。

在單字之內。用筆強弱起伏,或是由按到提,呈現先重後輕;或由提到按,呈現先輕後重。在有限空間、有限筆畫之內,充分施展著沉厚與飄逸的對比。

杜牧不拘泥於偕法的嚴謹與否,而將方折與圓轉筆法純粹用於主觀表現。不僅如此,他不滿足於只是運用的程度,而是對此強調和誇張,將主觀想法盡興發揮。作為詩人的杜牧,想象力得到充分表現。

《張好好詩》

中少有完全的中鋒,更少有完全的側鋒。處處可見的是讓觀者感覺到“似是而非”的筆法,這個似是而非”,

其實

是一箇中鋒與側鋒不斷轉換的過程。

而就結構來說,其中非常規的結構方式佔到多半。或收或放、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正或奇,姿態各異,妙趣橫生。這正是杜書最“奇”之所在,也是杜牧書法的最典型特徵之一。

杜牧書法之“奇趣”往往並非單一手段,而是多種方式共同運用的結果。

字中既有用筆的強弱輕重為表現形式的對比,也製造空間的對比,聚散的關係。虛實相生,妙趣無窮。

而關於這首詩,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陽東門與歌伎張好好時隔多年後重新相遇,贈與她此首婉麗含蓄的長詩。

他在卷首處寫下:“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門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參考資料:

《歷代書法欣賞》

《書概》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

讀者們,關

《張好好詩》

,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TAG: 杜牧書法好好用筆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