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謝太增

由 班墨空間 發表于 遊戲2021-05-26

玉在山而木潤,石韞玉而山輝。大自然因玉石的蘊藏而熠熠生輝,人類因玉石的點綴而愈發奪目,玉石琢磨成器的工藝活動,始終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積澱起延綿至今的悠久。玉文化源遠流長,它優雅、含蓄、內斂,並最符合國人的文人氣質。玉雕製作中也講究“春秋筆法、微言達義”,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小中可見大。

古人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中國人對玉的青睞,從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綿延至今,更被孔子視為最高道德典範——君子的象徵。有這樣一位玉雕師,溫潤如玉,一直以來,從原料到構思,草稿,描線,雕刻,創作過程的每一步他都試圖做到最好。

謝太增,1979年出生於廣東河源連平。2000年進入玉雕行業,師從玉雕大師陳少雄,並於2006年創辦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專攻人物雕刻,在多年來鑽研與實踐中,摸索出具有自己風格的獨特雕刻手法,玉雕作品形神兼具。受到玉界同仁的認可和好評,作品亦多次榮獲國內各項工藝美術獎項。

出於對玉雕的痴愛,謝太增希望能將這份技藝代代相傳,他堅守著把這門手藝繼續發揚光大的使命。對於創作者來說,人生的第一次創作過程,或是蜿蜒曲折,或是由靈感的迸發而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不論長短與否都伴隨著一路的驚喜,同時還帶著寶貴的初始經驗,這直接地影響到藝術家接下來的創作方式與架構。

學藝之苦,只有當事者感受最深,面對艱辛的求學之路,謝太增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曾經坦率地表示:“學藝的過程固然艱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我覺得,這些更是對自我的一種磨練與提升。”

謝太增回憶起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回憶道:“它雖然粗糙,而且也不是特別完美,但是創作它的過程,我卻是畢生難忘的。一件作品的創作歷程,往往要經歷大量的思考,反覆斟酌。因為在此減法藝術上的微小失誤或者用力過度,在一瞬間就會導致它的失敗。這個過程是艱辛的,甚至會因創作思路遲遲沒有突破而感到痛苦。”

當第一件作品完整呈現在謝太增手裡的那一刻,他所有複雜的情感在一瞬間都沉澱下來,是一種空明的平靜,這是隻有透過創作才能得到的精神昇華。他凝視這個由自己精神裡誕生出來的事物,無論它完美與否,這個從無到有的歷程和結果也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智慧生命在這個美麗世界的存在證明。這讓他在創作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在往後的創作歲月裡,謝太增在製作每一件產品時,都會想根據其原料特性特點,去設計製作,追求物盡其用,精工細作。在雕刻的時光裡,他經歷了許多事情,他曾經也有過動搖、困惑,是對玉雕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來。

十年磨一劍,在一段時間的沉澱自己後,謝太增在創作上另一個新的瓶頸期慢慢地顯現出來,為了這個問題,我停下了我的創作去作了休整與思考,同時也是去接觸了新的藝術元素和開發新的創作靈感。在他歸來後,帶著自己新的理解和新的嘗試,創作了這件《東方不動如來》。

作品精煉了古印度雕塑藝術的經典優美線條,融入到造像的身形之中,同時融入宋元時期傳世作品的雕像面部風格及技法。他試著將結構複雜的精緻與線條簡約的流暢美感作一次碰撞與融合。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儘管難度高之又高,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錘鍊,這件作品總算順利地創作成功。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謝太增

謝太增把造像的飾物部分的精度與繁複程度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此覆蓋之下的是類似於印度古造像簡單純粹的肢體結構和線條,將勻稱的美感把控在合理區間,無論是頭飾或身上的飾物,力求多而不雜,精而不濫。造像是核心傳神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部樣式與風格。他在宋元時期的各個偉大作品中尋得了大量靈感,承接前人的珠玉在前,用自己的手法將其繼承,再創造。人物的表情,面部結構與氣息,他都極盡所能去表現一位大智慧之佛者在自己的心中的法相:清澈空明的神態與表情,簡單卻精美的五官結構。力求在任何角度,任何空間內都能保持藝術上的合理美感,在雕刻技法與雕刻工具的使用上也達到了自己當下的極限。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謝太增

時光如梭,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準備,謝太增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獨特的玉雕風格,實現了自己當年的一個重要目標,他能成就夢想,實現人生夙願,正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付出,和自己“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人生短暫而美好,時光如白駒過隙,謝太增希望透過自己創作的作品把美留在生命裡,延長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未來他說道:“作為創作者,我會繼續保持創作的熱情,不停地向前探索心中至美的藝術形式,直至燃盡我生命的所有,不負自己此生的精彩與美好,為了我所熱愛的人與事,我願一直去追尋藝術的極限,把我更好的作品不斷地呈現出來,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美好與光明。”

TAG: 謝太增創作玉雕作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