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項羽不過江,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是因為一個重要原因

由 小婉菁愛娛樂 發表于 遊戲2021-05-23

說起項羽,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他在垓下被圍時,曾經寫下的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會想起霸王別姬的故事;還有項羽率領著江東子弟,跟劉邦的漢軍最後所進行的那場慘烈戰鬥,最終項羽在烏江邊上自刎,一代英雄就此沒落。

關於項羽,後世的文人也曾經寫下了諸多的詩詞。比如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就曾經寫下了一首《夏日絕句》來悼念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唐代詩人杜牧,也寫了一首著名的《題烏江亭》來悼念項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其實在垓下之戰的最後階段,項羽本來是有機會逃回他的家鄉的,但是他卻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因此才選擇了在烏江邊上自刎。但是關於項羽為什麼不肯回到江東這個問題,卻存在著諸多的說法。並不像民間就流傳的那樣,項羽把江東的子弟兵帶出去打天下,結果最後卻要隻身一人在逃回他的家鄉去。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肯回江東呢?後世的歷史學家們究竟有著怎樣的猜測,下面小編就帶您一起探索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首先一種說法是在《史記·項羽本紀》當中的記載。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羞於面見江東父老,而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到,項羽被劉邦的軍隊追趕,一直到了烏江的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然而這個時候,項羽卻笑著回答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做了最後一搏,後自刎而死。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然不失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這樣一種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世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唏噓不已。

第二種說法,出自宋代理學家劉子翬的《屏山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懷疑烏江亭長有詐。劉子翬認為,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和萬戶侯來購買項羽的性命,而在項羽身處在當時那種困境中時,烏江亭長所說的“願大王急渡”難免讓項羽懷疑。劉子翬在《平山集》當中的原句是這樣寫的:“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戰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觧爾。”還提到,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夫的誆騙,而陷入大澤之中。因此而知道,人心隔肚皮不可信,他怎麼又會貿然的相信烏江亭長的話呢?所以項羽才不敢再繼希望於逃脫,而東山再起,最終選擇了與劉邦軍死戰到最後。這種說法雖然只是劉子翬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到了二十世紀,有了第三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為了能夠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比如近代的文學作家吳汝煜先生,他認為,長時間內戰給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痛苦,而項羽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了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就因為這個原因,項羽放棄了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的意見,毅然地選擇了自刎而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項羽是一個十分殘暴的人,而關於項羽的殘暴,很多史料中也是有所記載的。在《史記》中提到,項羽曾在滅秦國的時候,殘忍的屠殺襄城20萬降卒。而且楚漢之戰爆發以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的習慣,從而導致“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所以,如此這般的一個人,怎麼可能透過自我犧牲,來解除人民的苦難呢?他們認為此種說法顯然不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徵。

著名學者呂叔湘先生還提出了一種特殊的說法,那就是“敵生我死,成人之美”。呂叔湘認為,項羽一直信奉“非敵即我”的戰爭觀念。當他獲勝,便要把敵人消滅殆盡;而當他面臨失敗時,就甘願自我了斷。而烏江自刎正是項羽這種個性的一次體現,既然自己敗了,索性成全對方。因此,項羽不肯過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這種獨特的個性因素導致的

項羽不過江,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是因為一個重要原因

而史學理論教授張子俠先生,對此有不同的觀點。首先,他對目前影響較大的“項羽羞見江東父老”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漏洞很多。他認為,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曾經有過很多次失敗,而且他的楚國大軍在垓下被劉邦包圍,再加上自己心愛的虞姬自殺,手下兵將不知所蹤,後來又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導致自己身陷大澤。這些失敗對於項羽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如果說項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的性命,感到愧疚才自殺的話,那麼他之前這麼多次的失敗,為什麼沒有因此而羞愧自殺呢?幹嘛非要等到了烏江邊上才決定自殺?這個明顯說不通。

項羽不過江,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是因為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項羽之前的那些失敗經歷,雖然也對他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是並沒有動搖他東山再起的決心。而就在他失敗多次之後,又曾被劉邦窮追不捨,先到陳下、垓下,又向南逃到陰陵、東城,最後才來到烏江邊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一路的行走路線其實是有目的的,目標直指江東,並不是為了逃命而亂跑的,這說明項羽其實是有打算要退守江東的。可是到了烏江的時候,烏江亭長還願意助他渡河,怎麼這個時候項羽反而要與劉邦決一死戰?這顯然跟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是相違背的,也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所以張子俠先生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在史書中如此寫,其實是為了使情節更加完善,所以才臨時加了這個結局進去。但是後人卻把這個結局當成了史實,一直流傳至今。

項羽不過江,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是因為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楚國自古以來都有兵敗之後就自盡的傳統。比如春秋時期的楚國將軍子玉,兵敗之後就自殺了。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學家——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江而死。而同樣作為楚國人的項羽,當時已經瀕臨絕境,而這種情況,對於不可一世的項羽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項羽寧可自殺,也不過江東。

項羽不過江,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是因為一個重要原因

小編結語:

其實項羽在烏江邊上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敗並非是上天註定,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再加上項羽是一個極為自負的人,所以才寧死不肯過江。而關於項羽究竟為何不過江,至今還沒有定論。雖然學術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是這並不影響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這位西楚霸王的英雄氣概,至今依然被人們廣泛的歌頌著。

TAG: 項羽烏江江東亭長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