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由 野性十足的她 發表于 遊戲2021-05-10

前幾年“大紅大紫”的狼圖騰又一次將遊牧民族帶上了銀幕,其中的經典臺詞:“成吉思汗就是向狼學的打仗”一語更是將遊牧文明中的狼性向世人展現的淋漓盡致。

那麼遊牧文明為什麼這麼具有“攻擊性”?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下的軍事制度到底哪一方更好?清又為何可以完成大一統?本文就做個簡單的分析。

這裡要劃一個重點:糧食!

對於各代君王,哪怕是現代來講,想要維持穩定,單靠政權是不夠的。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要想人民卯足了勁兒幹,必須要先把肚子填飽。但是想要填飽肚子的前提是什麼?當然是要足夠有錢!

所以大量的人走了自產自銷自賣的路子:我自己種糧,不僅吃,我還賣。而這種情況,極大地促進了農耕產業的經濟迴圈,產生了更大的經濟力量。

經濟有了,就可以發展科技了。而科技還能促進軍事力量的發展,從而導致軍事制度的變革。所以,糧食=軍事實力,emmm,也沒啥大問題。畢竟物資的數量直接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

但是同樣的方法,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就沒有那麼契合了。畢竟作為一個一年四季都在旅遊的部族來說,耕地簡直就是奢望。演變而來的常態就是:到山吃山,遇水吃水。

當然,在旅途中部族也會遇見一些“本地居民”,於是心裡便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搶!反正吃不飽是死,搶也是死,倒還不如直接下手。更何況,“驢友們”的搶,那叫發掘本地寶貴資源,能叫搶嗎?

既然要搶,就要搶出風格,搶出水平。所以遊牧民族大多都是全民皆兵的狀態,軍事單位也常常以部落單位來計算。這樣也能實現更加“團結”的搶。所以遊牧民族往往是以部落的大小來體現戰鬥力的強弱。

但對於軍隊來說,只有矛尖鋒利是不夠的。想要當成常勝部落,鐵律必不可少。以成吉思汗為例,他的部族就實現了較為健全的各項制度。

公元12世紀時,漠北草原上出現了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塔塔爾、蔑兒乞、翁吉剌等部族,生活在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流域以及貝加爾湖周圍。

而他們的生活區域只有兩件事情可以做,“搶”和“被搶”,除此之外還要面對南面金朝更大規模、更系統的“搶”(減丁政策)。

因為部落內部實行的是原始的“奴隸制”,所以,有了權利才能有奴隸,奴隸多了才能完成後勤補給,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戰利品,更多的戰利品才能換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這樣的局面直到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了佔領東起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南至陰山的遼闊版圖,這才結束了蒙古的混亂局面,號稱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並頒佈《大札撒》作為國家法典。

考慮到成吉思汗身邊的眾多幕僚,應該有人和他說過很久前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完成了中央集權的故事,但就算他沒有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個這麼出色的領導人也不會不知道“集權”的重要性。

所以成吉思汗則透過《大札撒》進行了草原上的“變法”,從而加強了自己的集權。而這次變法也可以說是為日後蒙古帝國的法治打下了基礎。

首先是加強了行政的管理:將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分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各千戶內的人不得命令,不得離開。然後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再擴充怯薛軍(近衛軍),擴充的物件則是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藉此控制草原全境。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而實行千戶制的目的是管理戶籍人口,管理戶籍人口的目的則是為了將小部落聯合成大“帝國”從而更有效地“搶”。透過千戶制,可以將草原的人口被納入國家集權管理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可以按戶徵派賦役和調動軍隊,所有在籍戶口,凡男子只要到了年齡就要服兵役。

這樣初步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國家制度。這種制度的誕生對穩定國家政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遊牧的政權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戰利品做保障。那麼這樣一來軍隊實際已經成為了“槍桿子”。但是如何讓“槍桿子”在戰場上發揮實力,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草原地理特徵使得生活在這裡的人根本無地可耕,自然也就造就了他們從小開始練習騎馬、射箭這兩種本事,這也為他們將來成為“槍桿子”奠定了根基。

但是也由於草原上人人好勇鬥狠,因此,指揮“槍桿子”的人還必須得對其有約束力。所以千戶制其實也是軍事司法體系中的一個基本制度。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從管理形式上來看,從可汗到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再到十夫長是屬於垂直管理的體系,可汗下達的的命令可藉此傳達到每一個基層士兵,同時對於違反軍令的人也會做出懲罰。

比如說在統一草原以前,草原部落“搶”和“被搶”無非就是為了掠奪財物。但是如果想要建立一個穩固的帝國,光靠掠奪是不行的,因為在“搶”別人的時候還要保證自己不被“搶”,更要保證“搶”到的戰利品要平均分配。

所以在征討塔塔兒部時,釋出軍令:“戰時不貪財物,戰利品戰後均分,戰時若需撤退,只可退回原陣處,退回原陣需重新力戰,不力戰者斬。”並將這三條軍令寫入《大札撒》。

這三條軍令釋出以後他的親屬阿勒壇、忽察兒、答裡臺違反過軍令,戰時搶奪財物,成吉思汗得知後將三人嚴懲。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這樣一來,透過“搶”,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了蒙古這個大“部落”,“部落”大了,領土和部眾自然也多了、相應的奴隸數量當然也跟著多了,而要對那些掠奪來的奴隸進行管理,當然還是要透過千戶制。

所以,根據平均分配的原則,奴隸們被分配到不同的千戶,千戶得到奴隸之後又提高了對蒙古這個“宗主”的歸屬性,進而增強了“大蒙古國”的整體國力。

事實上,遊牧帝國為了“搶”而建立的中央集權體系下的千戶制不僅對草原也對農耕,漁獵兩種不同的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的元、明、清三朝在不同文明的交界區都建立過千戶制,並在此基礎上增設了多處軍屯。

因為軍屯既可滿足自身需求,又可以減輕朝廷負擔。可以說千戶制是對後世的一大貢獻,對滿清的影響更是非比尋常。努爾哈赤的八旗制正是仿照千戶制而實行的,因為八旗裡就有“牛錄”這種單位。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只不過在管理上比起成吉思汗透過左右萬戶來管理95個千戶,努爾哈赤只需要管理包括自身在內的八個旗主。這樣做無疑讓軍政體系更為簡單有效,換句話來說,八旗其實是千戶的升級版,這也是清可以完成大一統關鍵因素所在。

那麼既然清學的蒙古,那為何蒙古最終會被清統治?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蒙古又倒退回了部落時代。

本來入駐漢地之後,蒙古人終於享受到了富裕的農耕生活,可以不用靠“搶”過日子,這也意味著集權模式也從遊牧切換到了農耕,但是元末明初的蒙古人退回了長城以北之後,還想過農耕集權的富裕生活,那除非將農耕文明的生產技術帶回草原,不然就只能繼續“搶”。

但是想要南下“搶”,遇見明初的明軍,一定會被打得滿地找牙,相信那時候的蒙古人不會這麼蠢。所以重新回到部落時代互相“搶”才是正確的選擇。可惜的是成吉思汗開創的“祖制”到了此時,在草原上已經失去了作用。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重新回到部落時代之後,蒙古的大汗已經無法控制草原,原先的各部落更不會管誰是大汗,總之先搶了再說。這樣的情況下蒙古自然又開始了內亂,這樣的內亂一直持續到了明末。

趁著此時的明軍已經變成了“萌”軍的時機,成吉思汗嫡系後人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已經成為了草原上最大的勢力。但崛起於遼河平原的後金成為了蒙古各部更為可怕的對手。

原本在努爾哈赤的時代,雖然建立了八旗制度。但是,當時旗主都是世襲,旗兵都是隻隸屬於旗主的私兵,這樣並不利於“團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剛上位時凡事也都需要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貝勒的臉色。貝勒爺們一個不順心,皇太極就啥也幹不了。

所以即位之初的幾年裡後金內部基本也都在“窩裡鬥”。但沒幾年,幾大貝勒的勢力都被一一消除。在此之後,後金內部再也無人向其叫板。

成吉思汗憑藉蒙古騎兵橫掃歐亞,為什麼卻打不過朱元璋的農民軍

而此時的蒙古卻依然分裂,何況後金的經濟條件還遠勝於蒙古各部。再加上從明朝擄掠的大量人口中有不少工匠,這更加強了武器的威力(比如說火器),最慘的還是“大萌”,此時的崇禎更是到了皇權不出紫禁城的地步。所以最終清王朝完成了大一統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說到底,不管是農耕、漁獵還是遊牧,想要長期獲得“產出”來提高戰鬥力,需要的不光是“槍桿子”,最重要的還是集權,畢竟古往今來都是制度決定一切。

TAG: 千戶草原部落蒙古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