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河洞高坪石寨與大庾第二條古驛道‖鍾際才作品

由 善良說大餘 發表于 家居2021-12-14

河洞高坪石寨與大庾第二條古驛道

圖 文/鍾際才

在大餘縣河洞鄉高坪村的崇山峻嶺中,“隱居”一座古石寨,該石寨儲存較好,是迄今為止,在贛南地區發現的唯一石寨民居,至今很少有人知道它。在《南安府志》、《大餘縣志》及相關歷史資料中也均未發現有關此山寨較詳細的記載。因此,該古石寨建於什麼年代難以考究。河洞人各有其說,有說山寨是明、清時期官方駐兵的,有說是綠林軍住的,有說是佔山為王的,有說是地主用來躲強盜的,但據石寨村中一位90多歲的譚姓老人說的是較有根據:高坪石寨歷來居住的都是譚氏家族人。譚氏源出於廣東南雄白雲,在明代嘉靖年間遷入高坪定居的,是入住河洞地區較早的一支姓氏。遷入後憑藉著家族的力量和較強的經濟積蓄,開荒墾地,繁衍生息,並充分利用當地的石材、木材等資源修建起了一座依山勢而築、堅實牢固的宜居村寨。石寨房屋利用當時石材砌地基,築石牆,十分堅固,具有較好的防禦功能。從石寨的建築特點上看,古樸大氣,堅實耐用,是山鄉民眾勞動智慧的結晶。

河洞高坪石寨民居位於一處津關要衝的節點上,據專家組考察,門前山溪上建有一座石拱橋,石拱橋通往三個方向:往右通往廣東仁化,往左通往廣東南雄,往後通往河洞大餘。這座石拱橋當地人叫做朱灣水橋,現該橋仍儲存完好。《大餘縣志》記載:朱灣水橋建於明代。此橋是呈半圓拱形單孔橋,橋拱由兩百多塊長方形青石塊拱砌而成,橋面由青石鋪就,設計合理,結構巧妙,工藝精湛,石拱橋長12米,寬3。06米,高3。6米,跨度為5米,歷經400多年山洪沖刷屹立不倒。據當地老人介紹:聽前輩人講,在橋的旁邊原來立有記載建橋事由的紀事碑,可惜在清朝末年被毀。在河洞這一帶大大小小的石拱橋還有多處。

據當地這位90多歲的譚姓長者回憶起他祖父曾經跟他說過:在古橋上有過商販、軍馬頻繁經過,石寨也常有商人的貨物寄存,石寨旁邊有並排的拴馬石柱,有商隊、官兵的馬匹在此歇腳過夜。

石寨所在的高坪村又稱紙鄉,毛竹資源十分豐富,明清時生產的玉扣紙為進貢宮廷的專用紙,在距高坪相距不到十公里便是廣東省仁化縣長江鎮,在長江鎮圩鎮上有廣州會館,豫章會館。在豫章會館的牆上還留著“高坪玉扣紙”的字跡。

值得一提的是,以高坪石拱橋為中心點,三個方向的來路均有石砌古道驛道,曲折延伸,有的古道驛路儲存較好,路面寬敞。地處大山深處的古道驛道,或許就是南安大餘與嶺南地區往來的第二條古驛道。古代戰亂頻繁,出現了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湧入嶺南及東南亞地區。而大餘的梅關驛道是中原通往嶺南地區的極其重要的官道,出現過“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人踐履、冬無寒土”的繁華盛況,再者官道盤查嚴密,加上地方稅收官員的腐敗,梅關驛道一度成為地方腐朽的重災區,民間貨物一旦受到官府的嚴厲盤查,極有可能人財兩空,特別是梅關驛道受到戰亂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民間交往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所以便開闢了河洞高坪的第二條經貿驛道。因為戰亂不可避免,但經濟交往一刻也不能停歇。所以,相對於大餘梅關驛道來說,如果梅關驛道是國道,那麼高坪驛路則是省道。再者,元、明、清三朝,基本上是實行禁海政策,唯獨廣州港一直對外開放,從未受到禁海的影響,所以,南安大餘出現第二條古驛道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明朝正德年間,王陽明巡撫南贛,平定了地處南安大餘等地的陳曰能、謝志珊、藍天鳳等南贛大匪首,30萬大軍十一路圍攻南贛最大的民匪謝志珊,共計斬匪近兩萬人,安置亂民五、六萬人,返遷入南贛地區的人口在八萬人以上。當然,王陽明平息民亂後,實行了一系列安民撫民的措施,民眾休養生息,社會趨於平穩,經濟再現繁榮,從而導致一批又一批的逃離戰亂的流民又不斷地湧入南贛各地定居生存。因而,由於梅關驛道的繁忙,卻造成了滿負荷的運輸往來,不堪重負,且關卡檢查嚴格,也出現了大量逃稅漏稅,非法走私的貿易交流,所以,地處河洞高坪的古道驛路運用而生,且有與梅關驛道並駕齊驅之勢。從梅關驛道的接嶺橋來看,與河洞高坪的石拱橋寬度一樣,均為3米寬,因而,由於人口的大量返遷,經貿的頻繁交流,地處與嶺南相通的津關要隘的河洞高坪便孕育了南安大餘的第二條古道驛路,成為梅關驛道這一國家級交通重要樞紐的有力補充。

河洞高坪石寨與大庾第二條古驛道‖鍾際才作品

高坪石寨有很多山寨裡的傳說與故事。在石寨老輩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相傳,清朝時期廣東南雄的白雲有個有錢人叫譚德書,他富有八方土地,錢財無數。時值亂世,譚德書成了強盜敲詐勒索與搶劫的物件。為了躲避敲詐勒索與搶劫,他便攜家小把家搬到了高坪石寨山寨中,並養了數十家丁把守山寨的門面,以防強盜入侵。在一個風暴雷雨的夜晚,一夥從仁化來的強盜趁譚德書和家丁沒有防備,攻其不備,破了山寨,把譚德書綁架走,並要求其家奴用錢去贖他回來。為了防止譚德書家人報官,這夥強盜對送錢的家奴格外提防,由山寨到強盜老窩的一路上佈下了無數的路關,送錢的家奴要答對事先告知的暗語後方可透過路關。譚德書的家奴拿錢去贖他的時候,見路上有一條紅腰帶橫擺著,就說出暗語:“腳踩搓龍頭,五湖四海遊。”於是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道路關;到第二個路關,家奴見路上擺有五排石頭子,又說暗語:“你擺五排,我擺六排。你有腰包,我有肚兜。”於是通過了第二個路關……強盜得到譚德書家的錢後,就放他走了。但過不了多久,又來綁架他,經過三次綁架,譚德書家徹底破產了,成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他再也不用住到山寨躲強盜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了下來。

古石寨見證了河洞山區的歷史,見證了生長在這片水土上村民的滄桑。山寨斑斕的古蹟、神秘的傳說與真實的故事,使不少人產生了好奇與嚮往,更有了不少文人墨客、考古學愛好者不遠千里前來這裡考察拍攝、尋幽探密。

鍾際才

大餘縣民政局幹部

熱愛客家文化與攝影,鍾情於地域文化挖掘和研究。足跡遍佈大餘縣的山山水水,大餘縣文化與歷史的活字典。

不少作品發表在全國各大雜誌、報刊和學術網站。

TAG: 驛道河洞梅關石寨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