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看點丨華亭曲子戲,承載著節慶裡的紅火與狂歡

由 隴上非遺 發表于 家居2021-04-15

華亭曲子戲是一種流傳於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的地方傳統戲劇,因流傳地域不同,又稱“小曲子”“笑攤”“地攤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雜劇的歷史遺留痕跡,唱腔屬於聯腔體,即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常用曲調有100個左右,以《前月調》《背宮》曲牌開頭,《月調尾》收場,為平涼市所獨有。其劇目全部是小摺子戲,“劇名”往往在劇終唱詞中報出,表演方式之特殊,在其它地方小戲中是絕無僅有的。

華亭曲子戲起源較早,大致在公元10至14世紀的宋、元時期處於清唱劇形式,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曲子戲藝人不斷吸收其它調牌、曲令、小調、民歌等音樂形式來豐富演唱內容。由於清唱形式漸漸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的觀感要求,於是一些地方民間藝人便根據元雜劇的風格及套路,編寫了比較簡單的演唱劇本,設定了基本情節、人物,攜帶一些簡單短小的道具,仍然使用清唱、說書時觀眾“圍圈而坐”的習慣。曲子戲大約成熟於14至20世紀的明、清兩代,盛行於20世紀初的清末和民國初年,一直流傳在華亭縣地方民間的一些固定鄉村,具有強烈的口頭傳承意識。

華亭曲子戲在每年的正月初五至二十三上演,平時婚喪及廟會時有演出,有自娛自樂性。其表演重點在表情和行為動作上,無武打戲,表演無固定程式,旗作轎、鼓作磨、鞭作馬、帳子為床。行當分為生、旦、醜。樂隊分文武:文樂隊以三絃為主,輔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樂隊開場鑼鼓打場子,演唱以“四頁瓦”、水子(碰鈴)敲出節奏。20世紀中的民國後由於秦腔眉戶的傳入,以汭河為界,汭河以北區域仍保留曲子戲的老腔老調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區域則吸收了眉戶劇的某些特點,但從根本上還是以曲子戲調式及表演形式為主。

華亭曲子戲主要有三種演唱形式,大場子、小場子、跑場子。大場子是曲子戲較為完整的一種表演形式,演員表演較為正式演出時多段劇目連續演唱,伴奏樂器齊全。如:《李彥貴賣水》《雙官誥》《鬧書館》《喝麥仁》等劇目,在演出時一般一個曲調接著一個曲調唱,持續時間較長;小場子是開啟場子之後,表演者在觀眾圍坐四周的場子中,先後表演帶有情節的歌舞和歌舞小戲。

華亭曲子戲中有很多歌舞類節目,小場子主要以部分摺子戲、小調、歌舞類的節目演出為主;跑場子是演員在觀眾圍坐的場子之中隨著演出進行變換隊形或夾雜丑角演出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演出方式多由不化妝的人夾雜丑角演出來表現,先是圍個圓場面對面地一邊走一邊唱,偶爾變換隊形。其間以鼓、鐃等打擊樂器伴奏以助興,在表演唱的過程穿插快板調節氣氛。

看點丨華亭曲子戲,承載著節慶裡的紅火與狂歡

華亭曲子戲有正劇、喜劇、悲劇之分。正劇一般表現棄惡揚善、讀書做官、夫榮妻貴、賢妻良母、忠臣良將等內容和情節;喜劇表現活潑清新、滑稽詼諧、說學挑逗、輕鬆愉快、打岔誤會等內容和情節;悲劇表現為摯友而立志、為愛而殉情、為報恩而身亡等內容和情節。華亭曲子戲中表現的一些積極思想,如愛國、尊老愛幼、耕讀傳家、與人為善、接困濟貧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理應得到發揚光大。

看點丨華亭曲子戲,承載著節慶裡的紅火與狂歡

總之,華亭曲子戲沒有經過文人的修飾改動,始終保護著濃烈的鄉土氣息,情調輕快流暢,語言風趣詼諧,逗人發笑。其獨特的華亭縣域風情、詼諧風趣的方言俚語、婉轉動聽的胡琴曲調、生動曲折的地方故事、生活中的角色反轉等,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尤其是逢年過節,曲子戲在民間也有一定規模的演出,使這一文化“餘脈”在民間得以延續。

責任編輯:何瀚

須知:非遺專案、圖片、影片

TAG: 曲子場子華亭表演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