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個人的善良的品質比出眾的才華更寶貴 ​

由 齊人其言 發表于 家居2021-12-08

深秋的一個下午,濛濛細雨中我來到了鮑山。這裡離濟南市中心大約有15公里,雖不算太遠,但是來遊玩的人很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海拔119米的鮑山,曾是舊日的齊煙九點之一;“鮑山白雪”還是歷下十六景之一。其實鮑山是大有來歷的,相傳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鮑城”,是春秋時代齊國大夫鮑叔牙的食邑,此山是因該城而得名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文學“後七子”的領袖李攀龍,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辭官回到故里山東濟南府歷城後,在山前村中建起“白雪樓”,取“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他在此隱居高臥,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早先鮑山曾經是風景秀麗之地,清代人李齏在《鮑家山》一詩中寫到:“村舍落霞處,遙遙似倒懸。深林藏白日,群嶂縮青天。奪路泉爭捷,行空鳥讓先。忽驚彩岫裡,出入盡雲煙。”後來有段時間因為當地人濫採石灰石,就地燒石灰,將它變成了一座岩石裸露、幾乎沒有植被的青石山,慘遭破壞。後來經過大力修復,眼下的鮑山公園已又是鬱鬱蔥蔥、花草遍地、景色優美了。

其實那天我到那裡去,主要目的不是看鮑山,“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看鮑山下的鮑叔牙墓。鮑叔牙墓在山的東北隅,距山約500米,很長時間它只是一個不為人注意的小土丘,土丘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1995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這才得到一定的修復維護,有了現在的樣子。很久就想來看看鮑叔牙的墓,我對這位古人一直懷有崇敬之意。鮑叔牙不是歷史上那種創造過輝煌業績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對他缺乏瞭解,比如和同時期的管仲相比,他的名氣就小得多。就是在埋葬著他的濟南這片土地上,他也不是很有影響力的人物。我到鮑叔牙墓的那天,整個墓地裡就我一個人,從到達到離開,那段時間裡再沒有一個人光臨。

而我對鮑叔牙有著自己特殊的認識,我始終認為他的光芒應該要蓋過他同時代和後來的眾多人,儘管那些人比他更有名氣,比如管仲。因為這光芒不是智慧和才能,而是人性的美,人性的善。如果我們仔細看看,會遺憾的發現,在各種史籍中,關於鮑叔牙的記載並不多,尤其讓人感嘆的是,在各種史料中經常被人們引用來介紹與評價鮑叔牙的,還不是他自己的傳記,而是《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裡的記載,也就是管子列傳裡的內容:“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在管仲的傳記裡,我們看到了鮑叔牙的精神境界,比較全面地瞭解了這個人的品行。他與朋友相處,不計較自己的利益,不抱怨對方的失誤,不嘲笑他人的懦弱,知道對方的過人之處並極力推薦,鮑叔牙的寬容大度,慧眼識才,謙遜和順,忠君愛國,真的無人能比。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發出了“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的感嘆,所以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鮑叔牙的為國薦才是他最為人推崇的地方。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孔子請教哪些人稱得上歷史名臣時,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子貢不贊同老師的意見,說到:“否。齊有管仲,鄭有東里子產”。孔子解釋說:“吾聞鮑叔之薦管仲也,子皮之薦子產也,未聞管仲、子產有所薦也。”子貢醒悟道:“然則薦賢賢於賢?”孔子又說到:“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意思是說還有比這更優秀更出色的嗎?

我特別贊同“薦賢賢於賢”這句名言。這也就是韓愈所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試想在社會生活中,不是有很多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很多原來有抱負有能力的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被人認可,不被人賞識,不被人使用,找不到自己的平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漸漸地原有的自身的光芒被生活的坎坷銷蝕已盡,由天才變為庸才。人才的浪費是人類社會最大的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講,伯樂們居功至偉,比千里馬更可貴。沒有鮑叔牙的力保,曾經射過齊桓公一箭管仲造成了齊桓公的刀下之鬼;沒有鮑叔牙的力薦,管仲怎麼可能登上齊國的相位。在歷史上被稱為名相賢臣的管仲的成功,靠的是鮑叔牙的鼎力相助。

能將自己的相位甘心情願地讓給別人,已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了,然而鮑叔牙人性之善之美遠不止於此。他遇事善於為別人考慮,卻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據民間傳說,歷城王舍人村(鮑山附近)西頭有座兩孔小橋,樣子普通,用料平常,可附近的人們都知道它不一般,因為它是鮑叔牙和管仲一起經商時,賺錢後在此分金的地方,名叫分金橋(有意思的是,我在其他地方的介紹中也見到了和管鮑有關的的分金橋或分金亭)。兩人經商的錢經常會被管仲先拿走一部分,用去還自己欠的各種賬,而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卻不會為此少給他一分錢。這讓很多人不平,覺得管仲太貪了,而鮑叔牙卻說,管仲的家裡十分困難,他比我更需要錢。

能結交鮑叔牙這樣的朋友,是管仲一生最大的幸事。所以他由衷地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每想到這些,我就會想到李白的詩《陳情贈友人》,對於管鮑之交的情義他寫得最精闢:“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說到最後,我不能不提到管仲病重之時,拒絕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為相的事情(雖然後來鮑叔牙晚年還是稱相了)。《莊子·雜篇·徐無鬼》裡講: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管仲知道鮑叔牙的廉潔和嫉惡如仇,知道他不適合擔任相位一職。管鮑二人的交情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沒有一絲的雜念,一切以國事為重,讓人敬佩。

離開鮑山的時候,天上還在下著濛濛細雨,鮑山一片青翠,鮑叔牙墓一片青翠,周圍靜靜的,讓你不得不產生一絲思古之情,為那些歷史上的人與事感慨萬千。還是“唐宋八大家”曾鞏的詩《登華不注望鮑山》寫得好啊:“雲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似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人性的善與美是超越時代的,永恆地流傳。

TAG: 鮑叔牙管仲鮑叔鮑山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