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何道教修道要做真人而不是裝成“好人”

由 實習小神仙 發表于 家居2021-12-08

親近善知識 福生無量天尊

入道多年,我們一直在談修道、學道、弘道、證道,那麼“道”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能說出很多解釋,但是沒有一個解釋事近乎全面準確的。歷朝歷代祖師大德對於“道”都做過詮釋,但是具體是什麼?沒人能說的明白,即便是我們的道祖太上老君對“道”的描述也是“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心”、“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等,也只是對“道”的狀態進行了描述,並沒有明確指出。

我們都知道“道”是道教的最核心信仰也是最高信仰,它既是宇宙存在的本體,也是自然與社會執行的法則,同時也是道教追求的至高目標。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念就是要達到“與道合真”的狀態。但是如果要用一個字來詮釋“道”的真意,我認為這個字就是“真”,修道就是修真。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動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位證真仙的全部修持過程。何謂真?真乃真人之業位,真乃真仙。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應胸懷大志,高瞻遠矚,終生勤奮,刻苦修持,德功並進,以求達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現代我們對“真”的理解一般與“假”相對,指與客觀事實相符合,如真誠、真諦、真摯、真心、認真等。我們平時常說,這人比較真,這人比較假。這裡真就是真誠。這人做事比較認真,就是細心,不留一點瑕疵。但是道教提到的“真”並不是僅僅指這個,它包含更為高深廣奧的深意,比如老子就提倡返璞歸真,像嬰兒般的純真。

一、道教經文中的出現的“真”

《老子妙真經》中有“自然者,道之真也”。此處的“真”指天地萬物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本際經》雲:“我之真身,清淨無礙”。《玉緯經》雲:“真淳堅也,謂體無穢雜,常住疑然”。《自然經》雲:“導末歸本,本即真性”。

《雲笈七籤·卷三十·稟生受命部二》有“五因者,是五神也;三道者,是三真也。夫五神,天之魂;三真,道之炁”。明確認為“真”為道之炁。

太上道祖的中“真”出現了三次,“建德若偷,質真如渝”,“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河上公道德真經注》中多次用“真”字來詮釋“道”。比如“渾兮其若濁。河上公認為渾者,守本真,濁者,不照然”、“絕巧棄利。絕巧者,詐偽亂真也”、“見素抱樸,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絕學。絕學不真,不合道文”、“其精甚真,言道精氣,其妙甚真,非有飾也”、“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博者不知。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要真也”。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此真之本義也。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真實者。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然其字古矣。非倉頡以前已有真人乎。引伸為真誠”。許慎《說文解字》對於真的解釋應該出處於。而段玉裁認為真就是真誠之意。

《莊子》最先出現了關於“真”的集中討論,據統計,“真”字在《莊子》共出現了66次。關於什麼是“真”?《莊子雜篇·漁父》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屯,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偽而晚聞大道也”。

《莊子內篇·大宗師》並且提出了“真人”的觀念。不同於“逍遙遊”中超乎人世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真人的描述更傾向於道德性,“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並列出“真人”的特性“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真人其實是“道”的理想人格的化身,需要藉助“道”才能夠實現達成進入水中而不沾溼,進入火中而感覺不到炙熱的神異狀態。

二、“真”與“真人”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的闡發

隨著黃老道家的發展與道教的產生,“真”與“真人”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的闡發。據鄭林、劉偉等編《新讀》中就提到,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就對外宣稱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日本學者吉川忠夫發現漢魏之際的禪讓中再次出現了“真人”的觀念1,《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真人主地”,為地上的代表者。宋代《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中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

而在其後各類道教教派尤其是上清運動的形塑之下,“真人”明確成為修真得道或者說得道成仙之人,以周義山、紫虛元君魏華存為代表的男真女真進入到上清經的體系之中,並由此衍生出了各類仙真下降與神媒交接傳授經書道法的仙傳故事,這些手跡由六朝高道整理記錄在《真誥》之中,使得後人得以窺見當時真人的風采。“真人”的這一聖號不斷豐富為“真君”、“天真”等多種說法,仙真內傳也深刻影響到了六朝隋唐的文學創作,甚至在唐代道教世俗化地方化的過程中,關於女真的想象被文人在褻狹敘述中廣泛使用。

與此同時,“真”也作為道教的代名詞,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遊人間,正為此耳。”

與“真”相關的經書體系與信仰觀念也在這一時期形成。道教的經書被稱為“真經”,如《老子》被稱為《道德真經》,《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列子》被稱為《沖虛真經》,還有《太上元陽上帝無始天尊說火車真經》、《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等等。

道教科儀的集大成者——陸修靜祖師在這一時期整理道書,編撰《三洞經書目錄》,創造了“洞真”、“洞玄”、“洞神”的分類方法,這一分類正規化演變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並且長期以來作為道教經典的標準分類模式。三洞之中“洞真”地位最高,《洞真》者,“洞言通也”,“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所謂“洞真”就是與真人真教相關的上清經典,《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有云“《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寶君為跡,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

三、道教的“守真一”觀念

《鬼谷子·本經陰符》有“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東晉祖師的《抱朴子》也有多次出現了關於“真一”的表述,在葛氏道的體系中,金丹一直是佔據首位,但是“真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極言篇》“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或但知服草藥,而不知還年之要術,則終無久生之理也。或不曉帶神符,行禁戒,思身神,守真一,則止可令內疾不起,風溼不犯耳。”以此說明守真一對於個人煉養的重要性。而且守真一也是溝通神靈的重要手段。如“九室以精思,存真一以招神者”,又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上清經派將“真一”觀念進一步細化,分為雌一與雄一,《登真隱訣》等文字有所涉及2。後世經典《高上玉皇本行經髓》中也出現了“靈寶清淨真一不二法門”等說法,據卷末《傳經源流》稱,乃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廣西柳州道士對處源路遇老翁傳授。經文刪戒三卷本《玉皇經》而成。《本際經》雲:“真一妙智,自在無礙”。

四、唐宋內丹的肇興再度詮釋了“真”

早期道教中相對簡略的“守真一”等存思煉養的觀念為後世道教修煉的豐富化細緻化打下基礎,而“修真”也成為修煉的另一個名稱。唐宋內丹的肇興再度詮釋了“真”。最重要的內丹經典之一《鍾呂傳道集》中多提到了“真氣”對於身體的關鍵性,所謂“走失元陽,耗散真氣,氣弱則病、老、死、絕矣”,甚至在《論天地第三》中賦予其本體論的意涵,“真氣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其他各類內丹書也將“真”組合成各種術語表達內丹修煉的元素、方式與階次,如“真一”被視為身體中的元神或者元氣,“真汞”意味離女日魂奼女,“真虎”為真氣真水,等等諸如此類不勝列舉3。

“真”在內丹修煉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並且成為其修煉的目標。金丹南宗創始人祖師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悟真篇》,所謂悟道成真。而北宗祖師更是直接將自己傳道修煉的庵堂命名為“全真”,全真道之名由此興起。“全真”即是全性保真,或全其本真之意。

《莊子·盜蹠》說“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三國嵇康《幽憤詩》:“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舊唐書·高祖紀》:“且老氏垂化,本貴沖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乖宗旨”。全真既是祖師對其修行教法的自我總結,更是其修行的目標。

祖師弟子晉真人在《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中如此總結:“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虛,無為瀟灑之門戶,乃純正之家風,是重陽之活計”。又所謂“夫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炁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備,五行都聚,四象安和,為之全真也。詩曰:常行祖師教,日用老君心。煉就真如性,豈不是全真”(玄門雜寶十八問答)。全真道在祖師的創制與弟子七真的傳道之下,經歷元明清九百餘年的歷史,如今成為與正一道並立的道教教派,求真修真守真的信仰無疑在其中發揮了莫大的作用。

同樣,正一道的“正一”二字,唐道士孟安排集《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第六”引《盟威經》對此做了詳細介紹“‘正一’者,《盟威經》雲:‘正以治邪,一以統萬’”。“一以統萬”的目標是“總攝一切,令得還真”。《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第六”曰:“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卷六“三洞經教部”曰:“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認為正就是真,正一就是真一。

總而言之,“真”作為道教信仰體系中的一種狀態,是對“道”和“自然”以及人的“本性”的一種詮釋,反應了道教神仙信仰、經典文字、身心修煉等各個方面。將代表神仙的“真人”,代表經典的“真經”,以及代表路徑的“修真”三者勾連起來,以“全真、真一”這一目標進行統合,最終達成信仰主體“人”的與“道”合同,與道合真。

2021中秋限定國風禮——石斛仙草月餅

TAG: 真人道教全真祖師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