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由 藝獅 發表于 家居2021-06-22

本文從布朗庫西和徐冰的藝術作品出發,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啟發兒童對創造的想象,體會“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創作理念。

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具有單純、簡潔的特點。他以此強調形象的本質屬性,並賦予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空中之鳥》是布朗庫西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作品中,“鳥兒” 一飛沖天的形態使得飛翔的概念具象化了。看來藝術家不僅想刻畫飛鳥的形狀,而且想揭示鳥飛行的本質,其中暗含著鳥對空間的征服。如果我們繞這個雕塑看一圈,便會感覺一隻鳥正在振翅高飛。從這個角度看,這隻飛鳥其實比真實的鳥更真實。藝術家並不從形象真實性上打動觀者,而是將鳥與飛翔的概念、獵豹與快速的概念、魚與游泳的概念聯絡起來,透過表現形象背後的象徵意義,追求與觀者的精神共鳴。

‍布朗庫西 空中之鳥 巴黎蓬皮杜中心藏

布朗庫西的雕塑作品給兒童藝術表現帶來這樣一種啟示:藝術作品應該從自然出發,但不能拘泥於再現自然,而應該進行大輻度地精簡與概括,在形象本質屬性的表現中體現我們的想象力和審美修養。

帕安肯納蒙的木乃伊盒,其塑像面無表情,彷彿超然於塵世之外。在木乃伊箱的表面,彩繪的場景和符號描述了死者來世會過很好的生活。

埃及帕安肯納蒙的木乃伊盒

約公元前945—公元前715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這兩幅作品啟示我們設計了本單元的第二節課《流動的雕塑》。本節課將主要引導兒童對如何調動觀者的視覺移動節奏進行探索。

具體而言,主要是為了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如何透過形體的流動性讓觀者感受到視覺向上的節奏。

其二,透過在形體不同的面上繪製故事畫面,引導觀者的目光跟隨形體的動勢而移動。

徐冰背後的故事:樹色平原圖(正面)

磨砂玻璃及各種裝置 2018年

《背後的故事》是藝術家徐冰近階段創作的新作品。作品的正面是一幅典型的中國山水畫,我們能看到湖光山色、重巒疊嶂、水天一色、涼亭與小船。而在磨砂玻璃背後,我們會看到麻絲、乾枯植物、草、木棍、樹枝各種自然材料,以及報紙、棉球、紙片、塑膠袋、宣紙等生活物品。它們透過膠帶和魚線互相連線起來,然後透過空間中光影的微妙關係轉化成正面的作品。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面是中國藝術傳統,背面則是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它們格格不入,卻又合為一體。

徐冰背後的故事:樹色平原圖(背面)

磨砂玻璃及各種裝置 2018年

從兒童藝術理解的角度來看,這幅作品既體現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創作理念,也代表了“從生活到藝術”的實踐理念。但它最重要的價值並不是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和意境之美,而是對形象的創作形成理解。例如,用一根小樹枝形成一棵樹,這種視覺魔術某種程度上能打破我們認知中的“視覺恆常性”習慣,幫助兒童理解形象創造方法的開放性。而在作品的正反兩面,藝術家又透過真實(山水畫)與真實(自然物品)對比打破了我們的認知習慣,形成強烈的“似與不似”心理衝突,這也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

黃賓虹曾說:“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畫有三: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二、絕不似物象者,往往託名寫意,亦欺世盜名之畫;三、惟絕似又絕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畫。”本單元的課其實都是在幫助兒童理解“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表現規律,同時,每節課都試圖從材料轉化的角度,幫助兒童認識形象創造的方法。

課堂提問的設計

No.1

布朗庫西的《空中飛鳥》完全看不出鳥的樣子,藝術家在表現鳥時給我們帶來的什麼感受?

No.2

在你的流動雕塑作品中,你將如何調動觀者的視覺觀看節奏?

No.3

在分析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作品後,你對藝術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教學注意事項

第一節課  流動的雕塑

(1)關於工具與材料:雕塑內部骨架主要由鐵絲搭建。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力量,需要準備粗細不同的鐵絲。鼓勵孩子用手結合鉗子自主搭建骨架,記得將鐵絲頭處理好,以免受傷。底座選用木質板材,有利於固定鐵絲骨架。選用韌性比較好的厚絲襪塑造形象,下面連線處用熱熔膠固定。

(2)關於雕塑的造型:用鐵絲結合絲襪造型時,注意作品的寬窄、高低、多面、弧形等變化。首先應避免作品過寬,保持其高度,才能讓作品呈現由下而上生長的視覺感受。其次,要注意形體的流動節奏感。再次,儘量保證絲襪的平整,讓作品保持光滑圓潤的效果。

流動的四季 崔家齊 12歲

(3)關於草圖:創作前需進行草圖練習,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畫出雕塑的3個面。仔細觀察雕塑的外形扭曲狀態,先畫出外輪廓,然後用學過的立體主義方法和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方法,根據自己的創作主題選擇合適的動物、人物、風景進行自主表達。注意色彩的對比與協調、線條的疏密變化以及形象的辨識度。可以適當考慮表現不同平面內容的空間節奏關係。

(4)關於創作:正式創作時,注意雕塑不同平面內容的轉換和銜接。尤其需要思考如何調動觀者的視覺節奏,由下至上觀看畫面內容。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扭啊扭 田昊坤 12歲

第二節課  新中國山水

這節課的核心在於對磨砂玻璃、自然物品和光影進行合理處理,只有在三方面均處理好的基礎上,兒童才能創作出成功的作品,進而理解傳統經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和諧共生關係。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本課用到的自然材料

磨砂玻璃板是這節課的關鍵材料,建議選用有機透明板,再貼上中度透光磨砂膜即可。燈箱可以選擇現成的燈箱,也可以選用有一定厚度的PVC板材自己製作。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本課用到的自然材料

麻絲是最主要的自然材料,樹枝、樹葉、玉米殼次之。可以選擇幾種麻絲,用柔軟細膩的麻絲表現畫面“虛”的地方,如遠山、雲霧、水波等。硬度更高的麻絲則可以用於表現近山的輪廓。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兒童創作過程圖

作品所呈現的畫面,不僅取決於材料和畫面形式,也取決於光的調配。就像徐冰所說,這種藝術形式本質上可以認為是“光的繪畫”。如果背後的物品靠近磨砂玻璃板,玻璃板的正面就會顯示出清晰的形象。反之,如果距離遠,形象就會模糊起來。透過對距離進行巧妙調控,就能製造出虛實相間的畫面效果。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三峽人家

曹馨儀 11歲、綻放 11歲、崔家齊 12歲

內容選自《中國中小學美術》2021年第3期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與雕塑融合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徐冰、布朗庫西、布朗庫西教學設計緣起與美術語言分析

《中國中小學美術》2021年第3期

人美融媒體編輯平臺

- END -

商業合作或投稿

如需轉載請聯絡後臺!

TAG: 雕塑作品磨砂玻璃觀者布朗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