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清官”一詞的由來及其他

由 蔡駟問好 發表于 家居2021-06-17

“清官”與“貪官”,一個廣受讚譽,一個深受唾棄。“清官”好詞語好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清,《說文解字》解釋為:“清,朗也。澄水之貌。”可見,清的本意是指水清。清與官何時才掛上鉤的呢?最早見於史籍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志·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說,虞翻第六子虞聳“在吳歷清官,入晉,除河間相。”

“清官”一詞沒有出現前,開始是以“循吏”“良吏”“廉吏”等詞語稱之。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特意為“循吏”立傳,《循吏列傳》中記載了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人的事蹟,這些人“奉職循理”“堅直廉正”,他們是有文字記載中最早的一批“清官”。

“清官”被固定為公正清廉而被人們廣泛傳播和宣揚,應該是在宋元時期。這主要歸功於民間,大量的話本、講唱、雜劇等民間文學的繁榮和傳播,其中包拯、錢大尹、寇準等一系列剛正不阿、秉公執法、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屹立於人們的心中,成為向上的陽光和力量,深入人心。

最早被記錄下來的那批清官裡,孫叔敖的結局在此說一說。孫叔敖受到楚莊王的賞識,被提拔為令尹,表現不錯,他輔助莊王整頓吏治,訓練軍隊,發展生產。孫叔敖的仕途一路飄紅,成為位高權重之人,但是他卻十分清廉,不藏私蓄,家境較差。他不準兒子繼承他的爵位,以至於在他死後,兒子還要自己砍柴養活自己和母親。

孫叔敖的境遇,後來被他的好友優孟將這件事報告給了楚莊王。楚莊王開始的反應並不怎麼強烈,優孟又將孫叔敖的事情加工提煉,以優美唱歌的方式進行渲染,就有了“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這種用反語式的提醒,楚莊王才醒悟過來,於是以豐厚的物質獎賞了孫叔敖的兒子。

單說孫叔敖的事,是因為民間有諺語:好人命不長,壞人活千年。孫叔敖的好結局,說明離不開優孟的及時宣揚,這才結出了“好人有好報”的果,否則孫叔敖的兒子和母親不知道要苦到驢年馬月呢!清官受歡迎,還是要善於發現和宣傳的。

這兒再說一個事例。東漢有一清官名叫董宣,七十四歲那年死在官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到他家察看,只見董宣的屍體用布被覆蓋,竟沒有錢買棺材埋葬,只有妻子和兒子相對哭泣。家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幾斛大麥和一輛破車。光武帝比楚莊王敏感,當他知道這些情況後,十分感傷地說:“董宣的廉潔,我直到他死後才知道。”董宣的美名永垂青史。

楚莊王與光武帝相距四百年,面對清官,各自的表現,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後者還要勝出前者一籌,這也說明社會總是發展進步的。

歷史上的清官,千千萬,這兒只舉這兩個例子,目的是想說另一層意思,就是清官人人愛,需要整個社會來呵護,不能讓廉潔奉公的清官吃虧,我們應當宣傳他們、愛護他們,讓清官“好人有好報”成為現實,而且越快越好,立杆見影。

同時,我們要讓貪官汙吏永遠定格在過街老鼠份上,人人喊打,營造“壞人短命、好人長命”的優質社會環境。這一點,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人人有責,無一例外。(文/蔡駟)(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TAG: 清官孫叔敖楚莊王董宣優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