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英國基督教衰落,君主制受到挑戰?

由 南方週末 發表于 美食2023-02-05

2022年1月13日,人們走在英國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橋上。 (新華社記者李穎/圖)

2022年12月初,英國政府公佈一項年度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基督教徒不再佔據人口的多數,這也引發了要求結束教會繼續影響議會以及學校教育的呼聲。

英國宗教結構悄然改變

英國現有人口6700餘萬,但基督教不再是民眾心中不可或缺的信仰。據英國《衛報》透露,基督教不再是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主要宗教,其信徒只剩下2750萬人,其在人口中所佔比例下降到不足50%,還有37。2%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

2011年,英國政府的人口普查顯示,基督徒仍佔該國人口的59。5%,無宗教信仰者居次席,大約佔25。7%。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英國則有高達87%的民眾信仰基督教。

“我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要讓人們相信上帝在地球上的國度,我們也必須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傳播基督教。”斯蒂芬·科特雷爾(Stephen Cottrell)也承認,“人們自動認定自己是基督徒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有民意調查顯示,人們仍在尋找他們可以賴以生存的靈性、智慧和價值觀。”

如果按照現有趨勢發展,未來10年內,英國還將有至少10%的人口加入“無宗教信仰團隊”。

儘管有國家大力扶植,英國基督教的衰落卻遠比歐美國家來得早、更嚴重。在世俗化過程中,基督教的宗教儀式也開始簡化甚至不復存在。

從21世紀初開始,英國兒童受洗的人數逐年減少,青少年信徒對宗教活動的興趣日益淡漠。英國國教會規定,信徒必須在復活節時領聖餐。但統計數字表明,參與者僅佔14歲以上居民的極少數,1922年為8%,1950年降至6。2%,1968年降至5。9%,1970年降至5。1%。

如今,復活節時領聖餐活動更多出現在影視劇中和老年人的記憶中。過去的六十多年裡,奉行“堅振禮”(Confirmation)的青少年則下降了60%以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儀式婚姻受歡迎程度逐步遞減。從英國統計局調查來看,1900年,宗教儀式婚禮佔到全部婚姻的84。7%。到了1980年,這一比例已降至50。4%。2018年,只有21。1%的異性戀夫婦選擇宗教性婚禮儀式,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紀錄。

基督教儀式以及信徒的急劇減少,讓不少教牧人員也喪失了傳教熱情。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1967年至1977年,平均每年減少20名教士。如今,接受聖職的人數仍在大幅下降。

伴隨著基督教的衰落,則是伊斯蘭教的相對崛起。從最近公佈的2021年度英國人口普查資料來看,穆斯林的人數已從2011年的270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390萬人,其佔英國總人口的比例也從2011年的4。9%升至2021年的6。5%。

大批來自敘利亞、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的移民,正悄然改變著英國的宗教結構。上述10年間,少數派宗教錫克教信徒也從佔總人口的0。8%增至0。9%,佛教徒也從0。4%增加到0。5%。

消費主義加速“宗教脫離”

基督教在英國的衰落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英國儘管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凜凜威風,卻依舊是一個繁榮的現代化國家,物質豐裕與消費主義盛行。

一個崇尚科學技術的新時代,科學、生活與宗教的分野更加涇渭分明。電視、電話、電腦、傳真機等資訊裝置開始普及,使得民眾的資訊交流更迅捷,思想視野也更加開闊。

物質富裕催生的消費主義還促使生活方式多元化,商店、電影院等購物娛樂場所越來越多,人們更傾向於購物、運動、觀影和自駕遊,而不再限於到教堂做禮拜。

物質財富賦予民眾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信心。上世紀60年代末,風靡全英的搖滾音樂歌手約翰·列農(John Lennon)自稱他們“比耶穌基督更受歡迎”,其演奏內容漸漸傳遞出無神論傾向,尤其表達了對宗教、天堂和地獄的漠視。

這時候,“性革命”“性解放”思潮也與時俱來,衝擊著基督教傳統的婚姻家庭倫理觀。

“現在,離婚和墮胎在大多數基督教國家已經變成合法行為。這意味著,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已經不復存在。”法國哲學家尚塔爾·德爾索爾(Chantal Delsol)認為,“現代性需要承認內心自由,但這是被天主教所拒絕承認的。”

基督教會的加速衰落源於現代科技的進步,美國基督教沿著“英國道路”走向衰退。2022年9月,皮尤研究中心釋出研究報告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美國人脫離基督教,越來越多的美國成年人自稱“無神論者”。

“宗教脫離”現象大多集中於中年階段。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在15至29歲的基督教徒中,至少有31%的受訪人士在步入中年後變為無宗教信仰者。

據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報道,作家羅納德·恩格爾哈特及其同事在分析了49個國家在2007到2019年的相關資料後發現,絕大多數國家的宗教信仰都在“變淡”。

法國哲學家尚塔爾·德爾索爾還在《基督教世界的終結》中追溯稱,“基督教文明衰落的跡象”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初見端倪,法國、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當時都發生了反對教會習俗和法律的“叛亂”。不久,更具變革意義的啟蒙運動爆發。

“在基督教統治了近16個世紀後,現代性已明顯取得了勝利。”德爾索爾認為,20世紀末以來,“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習俗和法律文化已經凋零”。慢慢地,基督教不再作為法律、習俗和道德的核心價值參考。基督教的衰落被認為動搖了西方文明的支柱,改變了西方文明的面貌。

從社會衝突到共和主義運動

基督教的衰落以及英國宗教結構的悄然改變,也導致社會層面的宗教矛盾不斷。

2022年11月4日清晨,一名13歲的小女孩跟小夥伴們一起步行上學。途中,她哼唱著《聖誕節的十二天》(12 Days of Christmas),卻被一名“耶和華見證人”信徒以“宗教仇恨”為由報警。

《聖誕節的十二天》是一首基督教歌曲,也是英國經典益智兒歌。據英國媒體“執行者線上”(Examiner live)報道,女兒的父親馬特·貝里(Matt Berry)既擔心女兒的安全,又對“耶和華見證人”不解。

從中國反邪教網來看,“耶和華見證人”興起於19世紀70年代的“聖經學生運動”,主張上門傳教、拒服兵役、拒絕輸血、拒唱國歌、拒過西方傳統節日等,從而一直被主流基督教視為異端。

英國社會一直為宗教衝突而困擾。2022年9月,位於英國中部的萊斯特市發生暴力衝突,當地印度教青年與穆斯林青年圍繞禮拜場所發生爭鬥,衝突迅速蔓延到全市。

這場衝突延續一個多月。據路透社報道,暴力事件導致25名警察受傷,還有47人被捕。

萊斯特市的宗教衝突還引發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戰爭”。印度外交部發表宣告,“譴責那些針對萊斯特印度社群的暴力行為,以及對印度教象徵的侮辱行為”。

設在倫敦的巴基斯坦高階委員會則迴應稱,萊斯特的穆斯林社群是“伊斯蘭恐懼症”的受害者,並對“穆斯林在該地區遭受暴力和屈辱示以最強烈的譴責”。

社會層面的宗教矛盾不斷,基督教的衰落還為英國政治帶來挑戰。在英國女王2022年9月去世後,查爾斯三世繼任王位,也獲得英格蘭教會最高統治者的頭銜,對英國王室的權威帶來挑戰。

在英國曆史上,教權在與政權的較量中節節敗退,但二者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盟友關係。二戰後,英國推行“政治現實主義路線”(politieal realism),力求“中庸”。國教會對國家和政治竭力保持一種超然態度,避免參與“黨派政治”。

但英國的國教會同國家政權的關係極為密切。形式上,國王是二者的“共間元首”,政府對教會管理體系行使直接監督權,國王登基則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

目前,英國共和主義運動既主張廢除君主制,也反對基督教的教育產業。1944年教育法案規定,國教會可以主辦中小學和師範學院,教職員薪金以及80%的基建費用均由國家專項公積金支付。

1944年教育法案又稱“巴特勒教育法”(Butler Education Act)。它還規定,國教會所設學校可設宗教課,講授進化論和無神論的宗教教師要受到開除處分,教師不得因出席宗教禮儀活動而被扣發薪金。

七十多年來,英國共和主義運動以及世俗化組織一直尋求廢除這項宗教特權。最近,基督教不再佔據英國人口的大多數,這也引發了要求教會結束影響議會和教育的呼聲。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康健

TAG: 基督教英國宗教2022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