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100年前留洋才子李叔同為何要出家?俗世幻滅,才成就弘一法師

由 奈笙生有點虎 發表于 美食2023-02-03

作者 | 奈先生(ID:lashoukeji)

全文精華,耐心閱讀

說起李叔同,他是100年前的留洋才子,他是世家公子,身份顯赫又極具才華。

出身官宦世家,在當時也算是一方人物,無論是在財富、地位又或是人脈方面他都是佼佼者。

可是為什麼這樣一位風流才子,最後卻選擇剃度出家呢?

01/

時間回到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定慧寺出家,

法號“弘一”。

曾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教的李叔同,向親友和學生們分發了自己一直珍藏的書籍、字畫、扇子、衣服等,正式結束了他的教書生涯。

從此刻開始,這位20世紀初傑出的藝術家,中國現代藝術啟蒙教育的先驅,已斷絕世俗,從此託缽求佛。

李叔同在其傳奇的人生中創造了多個“第一”。他是第一個學習藝術的留洋學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李叔同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社,而且有了很多聞名的代表作。

回國後,李叔同創辦了音樂報刊《音樂小雜誌》,在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

他還是中國油畫的奠基人,是將西方繪畫知識傳入中國的第一人,也是聘請裸體模特教學的第一人……

這些做法無不顯露著李叔同當時的書生意氣,想要在當下的環境下有所作為。

他的學生豐子愷曾說:“歐化東漸的時候第一個出國研習油畫、西洋音樂和話劇的是李叔同先生。第一個把油畫、西洋音樂和話劇介紹到中國來的是李叔同先生。”

這個躊躇滿志,想要大展拳腳的年輕人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嚮往,他身上極具開拓者的精神,他的多領域造詣早已及讓旁人無法企及,可是他卻選擇遁入空門。

作為近代出色的知識分子,他的情感和心態讓人捉摸不透,下面讓我們結合當時的環境,來仔細研究李叔同為何放棄一切選擇出家。

02/

李叔同之所以信佛,是有一定的家庭因素,從下他就耳濡目染的接納了來自父母的薰陶,李叔同的父母都是佛教徒。

他的侄媳婦因為人生苦難,也經常去庵裡面唸經,李叔同作為陪同也會過去背誦經文。

在李叔同的父親去世時,僧人朗誦金剛經,那段時間的李叔同與佛產生了淵源,這也為他後面對佛教思想的領悟奠定了基礎。

李叔同在與外人講自己為何要出家時說過:

“年七八歲,即有無常、苦、空之感,乳母每教之以為非童年所宜。……母殞,益覺四大非我,身為苦本。其後出家虎跑,全仗宿因。”

自幼耳目入神,在奶媽的潛移默化教導下,他已感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看得見生命無常。

知道生母去世以後,李叔同的內心孤寂沒有辦法抒發,這也是他出家的原因之一。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當時是晚清與民國時期,喜歡看近代史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當時的中國正在被列強瓜分,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國民的心中都產生了危機感。

作為晚清出生的人,無論是思想還是文化又或是軍事,都讓他們的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動盪。

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等等革新的知識分子紛紛起身,想要給人們帶來文化思想啟蒙,在這種時局下,作為留洋才子的李叔同感受會更加深刻,他的所有陳舊觀念在一遍又一遍的被沖刷。

當時內外動盪的環境為佛教的復興提供了契機,包括維新派在內的當時的許多文人都大力支援佛教。梁啟超在《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也說:“吾師友多治佛學”。

李叔同十分認為當時他們的做法,甚至還刻有“

南海康君是吾師

”的印章,對於梁啟超的佛學理念,李叔同自然也是認同的。

譚嗣同也說“善學佛者未有不震動奮勇而雄強剛猛者也”,李叔同也十分佩服。在這種環境下,佛教在李叔同心目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03/

然而,在革命浪潮退去之後,正如魯迅在《南腔北調集》中說道:“見過辛亥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許多知識分子對這場革命寄予厚望可以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在理想破滅之後,或多或少的思想心理上,都需要找一種方式寄託,這個時候的佛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很多人只是把佛教思想當成一種寄託,而李叔同不一樣,他毅然決然的出家,這和他的經歷,性格還有從小以來接受的思想有關。

那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經歷了一個從希望到幻滅的思想轉變過程。

革命成功的時候,李叔同非常激動,他作《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

皎皎崑崙,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到後面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惆悵、彷徨佔據了李叔同的心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作為覺醒的知識分子,他明白現在的社會環境會到來什麼樣子的影響,心中滿是感傷和痛楚。

對於覺醒的知識分子來說,國家飽受列強的侵擾,無力改變現狀是多麼的難過,或許這個時候,皈依佛門是最好的選擇。

04/

李叔同是受不了打擊嗎?是太軟弱了嗎?不是的。

從文化個性的角度來看,李叔同皈依佛門不能簡單的歸類為對現實的逃避。

當一個藝術家在藝術的境界中追尋人性的時候,他會發現人性的完美表達使他的藝術創作充滿了烏托邦的思辨,產生了無限的衝動。

這些思想在他往後的作品中都有體現。

李叔同從藝術轉向宗教,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佛教。對李叔同來說,佛教是一種精神荷爾蒙,可以淨化心靈,昇華靈魂。

出家後,弘一法師提倡的戒律精神,與李叔同在世俗生活中的風流氣息截然不同,從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他的人生髮展很不平衡。

TAG: 李叔同出家佛教當時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