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由 歷史紫陌閣 發表于 美食2023-01-31

所謂的“蒙家軍”,其實就是秦國的武將世家,蒙氏家族長期統率的一支軍隊。

這支軍隊以老秦人為主,最早創立於秦昭襄王時期,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時有出現,在秦始皇(秦王政)在位時期,“蒙家軍”也是攻滅六國的主要軍隊之一,同樣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蒙家軍”更是身負重任,不僅要向北出擊驅趕匈奴,收復被匈奴趁中原大亂時攻佔的黃河以南地區,同時也要肩負起秦朝北部邊境的安危,保護一方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然而在秦始皇巡遊途中病逝後,

其幼子胡亥在趙高、李斯等人的幫助下,陰謀發動“沙丘之變”,殺害順位繼承人秦始皇長子扶蘇,篡位登基。

“跟隨”公子扶蘇的大將蒙恬也受到牽連,最終蒙冤而死,不久後蒙恬之弟蒙毅也被秦二世胡亥囚禁殺害。

雖然此時“蒙家軍”還沒有解散,但主將蒙恬和其弟蒙毅都已蒙冤而死,失去蒙氏將軍統領的“蒙家軍”,已經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蒙家軍”,不再是曾經那支“忠肝義膽,勇武傳魂”的軍隊,統領他們的將軍已經變成王翦之孫王離。

那麼“蒙家軍”最後去了哪裡,他們的結局如何?其實這支軍隊的去向在《史記》中的脈絡還是較為清晰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蒙家軍”的歷史。

“蒙家軍”的歷史

說到“蒙家軍”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蒙家軍”的第一任統帥蒙驁,也就是蒙恬的祖父。蒙驁原本並不是秦國人,而是齊國人,後來才投奔秦國,侍奉於秦昭襄王,被任命為“上卿”。

《史記》記載:“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從上卿這一當時卿大夫中級別最高的卿位來看,蒙驁應該具有大才,不然秦昭襄王也不會委以重任,藺相如就是這個職位,官居武將廉頗之上,是趙國的文官之首。而

蒙恬成為秦國上卿後,又屢次率軍出征,這也說明蒙驁同時又具有武將才能,可謂是文武全才,所謂的“蒙家軍”也是在這個時期初具成型。

既然蒙驁是文武全才,說明之前就算沒有名師指點,也應該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也說明蒙驁在齊國的家族並不是什麼平民,起碼是官宦人家,或是富貴人家,因此自幼就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蒙驁這樣的人只要順利長大成人,憑藉才能侍奉於一國之君,就不太可能會碌碌無為,成為無名之輩。

但蒙驁卻最終離開了齊國,原因基本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得不到任用,一身才華卻難以施展;二是遭到迫害,不得不離開齊國,去往他國謀求生路,或是施展才華抱負。不過無論是哪種,都說明蒙驁身兼大才,足堪大用,

從“蒙家軍”輝煌的戰績來看,也足以說明蒙驁的軍事才能確實不一般,不僅善於實戰指揮,同時也善於訓練軍隊。

《史記》記載:“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

這點可以從蒙驁後來的地位得到論證,

在秦王嬴政少年繼位時,蒙驁已經成為秦軍主要統帥之一,而且在史料中的排名還是諸多秦將之首,因此可以說蒙驁是秦王政繼位初期秦國的“第一將帥”。而蒙驁麾下的“蒙家軍”也是秦軍中最為主要的一支軍隊,可以算是“王牌軍”。

《史記》記載:“穰侯專秦權,惡內諸侯客。”

至於蒙驁是何時投奔秦國的?應該是在穰侯魏冉失勢之後,約公元前266年後。

因為魏冉當時獨攬秦國大權,為了維護楚系在秦國的壟斷權力,為此很討厭各國門客士子入秦入仕,秦相范雎曾經也是躲避穰侯而“偷偷”入秦的。其次秦昭襄王也只有掌握朝政大權後,才能任命丞相、上卿等重要官職。

“蒙家軍”也是蒙驁入秦成為秦將後才開始初步建立。不久後,秦、趙兩國爆發了長平之戰,而蒙驁憑藉軍事才能成為秦軍中的一名將領,參與了長平之戰,之後因功被秦昭襄王任命為上卿。畢竟在當時的秦國,要想快速提升官爵,基本只有上陣殺敵立功一條捷徑可走,而戰場也是蒙驁向秦昭襄王展示才能的最好平臺。

蒙驁作為外來士子,能在秦國立足,並官至上卿,這便說明蒙驁為秦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也足以說明蒙驁的才能,而蒙驁手下以老秦人創立的“蒙家軍”也同樣功不可沒。或許此時還沒有“蒙家軍”的稱號,但經過蒙驁十餘年的訓練,在秦昭襄王去世時,“蒙家軍”應該已經初具規模,並擁有了強大的戰力。

為此在秦莊襄王元年,蒙恬擔任秦軍主將,率領他手下的“蒙家軍”開始參與到兼併六國的戰爭之中,並逐漸成為攻滅六國的主力軍隊。

可能我們覺得蒙驁在秦昭襄王時期並不怎麼出名,其實這是由於武安君白起的光環在秦昭襄王時期已經蓋過所有秦國將領,而且史料記載中也是以白起為主,因此讓我們感覺這一時期除了白起之外,秦國並沒有什麼名將,其實很多秦國將領只是被白起的威名掩蓋,因此在這一時期並不怎麼顯名,蒙驁也是如此。

而且蒙驁不僅是武將,同時也是秦國的上卿,參與戰爭的機會沒有專職武將那麼多。

“蒙家軍”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所做的貢獻

武安君白起死後,很多被“雪藏”的秦國將領逐漸顯名,比如蒙驁、王齕、張唐、將軍摎、麃公、王翦、桓齮等人,蒙驁和他率領的“蒙家軍”逐漸成為秦軍的中流砥柱。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由於秦昭襄王之子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太多短暫,秦國也沒有足夠時間來發動對外戰爭。

自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繼位開始,蒙驁和他率領的“蒙家軍”就開始參與到秦國的兼併戰爭之中,並逐漸成為秦軍主力部隊。

《史記》記載:“莊襄王元年,使蒙驁伐韓,取成皋、滎陽,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

在秦昭襄王在位的三年時間中,蒙驁和他率領的“蒙家軍”就攻取

成皋、鞏邑(韓國)、太原、榆次、新城、狼孟(趙國)、高都、汲邑(魏國)等

三晉41座城邑

,秦國初置三川、太原兩郡。

之後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秦王,蒙驁依然繼續擔任秦軍主將,是為肱骨重臣。

《史記》記載:“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蒙驁攻韓,取十三城。攻魏氏畼、有詭。攻魏,取二十城。”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在秦王政即位元年,蒙驁帶領“蒙家軍”平定晉陽叛亂,三年,攻取韓國13座城邑,同年攻魏,次年取

畼邑和有詭二城,五年,蒙驁再次率軍攻魏,取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等20座城邑。

在八年時間中,蒙驁和他率領的“蒙家軍”就攻取三晉至少74座城邑,即使較之武安君白起也毫不遜色。

《史記》記載:“七年,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在嬴政繼位七年時,蒙驁率軍再次攻打三晉時去世,此時蒙驁已經到了古稀之年,想來是年事已高,因為身體衰弱而老死。

蒙驁死後,其子蒙武,其孫蒙恬由於出身將門,也都做了將軍,成為“蒙家軍”的新任統帥。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史記》記載:“驁子曰武,武子曰恬。二十三年,蒙武為秦裨將軍,與王翦攻楚,大破之,殺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蒙武曾在公元前224年率領“蒙家軍”,與將軍王翦參與了“秦滅楚之戰”,大敗楚軍,殺楚國名將項燕,也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次年蒙武又率軍攻楚,俘虜了楚王,滅亡楚國。

蒙武之子蒙恬在公元前221年率領“蒙家軍”,與王翦之子王賁參與了“秦滅齊之戰”,俘虜齊王建,滅亡齊國,因功被秦王嬴政授予內史一職,掌管秦都咸陽以及附近全部京畿之地,轄地包括關中平原和商山、洛水一帶,可見秦始皇對蒙氏家族的器重和信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蒙恬率領30萬“蒙家軍”北擊匈奴

由於蒙氏家族三代人都是秦國的重臣、名將,為秦國立下了重大功勞,故而秦始皇也特別尊重推崇和信任蒙氏,依然對蒙氏委以重任。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在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了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等胡人對秦朝北部的威脅,於是在稱帝六年後,任命蒙恬為主將,率領30萬“蒙家軍”向北出擊驅逐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史記》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築亭障以逐戎人。”

次年,秦始皇又命蒙恬率軍繼續向北出擊戎狄,佔領了高闕、陽山、北假等地區,並在當地築城來驅逐胡人,

秦萬里長城和秦直道便是在這一時期由蒙恬主持修築和連線。

《史記》記載:“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之後蒙恬率領30萬“蒙家軍”一直駐守在上郡,守護著秦朝北境安危和北境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匈奴打不過蒙恬麾下的“蒙家軍”,只能不斷向北遷移。這時蒙恬威名遠播,僅憑聲威便能震懾匈奴,故而有蒙恬和“蒙家軍”守衛在上郡,匈奴始終不敢南下牧馬,更不敢彎弓復仇。

《史記》記載:“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由於秦始皇非常尊寵蒙氏,故而蒙恬的弟弟蒙毅也被拜為上卿,和其兄長蒙恬,一個在外,一個在內,共同輔佐秦始皇,被譽為是“忠信大臣”。

秦始皇外出時,蒙毅就陪同秦始皇同坐一車,回到秦宮後,蒙毅就在秦始皇跟前侍奉,可見秦始皇對蒙氏有多麼寵信,故而滿朝文武百官都不敢和蒙氏爭寵

。無論是丞相李斯,還是有滅國之功的王翦家族,王離雖然繼承了祖父王翦的爵位,但實際官職也不過是蒙恬手下的一員副將。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史記》記載:“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而且秦始皇還將自己的長子扶蘇交給蒙恬教導,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秦始皇是想讓蒙氏繼續輔佐下任皇帝,甚至是一直輔佐下去。如果不出意外,即便秦始皇去世之後,蒙氏依然是秦朝頂級的家族,也是最具實權的家族,只要秦朝存在,蒙氏和“蒙家軍”便能長盛不衰。

秦始皇病逝沙丘後,蒙氏家族遭受迫害,“蒙家軍”不復往昔

此時我們可能會想到這麼一句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麼應該是出意外了!”,結果也確實如此。

在秦始皇病逝於沙丘平臺後,中車府令趙高生有二心,攛掇秦始皇幼子胡亥和丞相李斯陰謀發動了“沙丘之變”,假借秦始皇之命,用矯詔賜死了本該繼承帝位的長子扶蘇,並擁立胡亥繼位稱帝。大將蒙恬和上卿蒙毅兄弟二人也因此受到了牽連。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史記》記載:“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怨之。欲以滅蒙氏,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

其實胡亥聽聞兄長扶蘇的死訊後,就想直接放了蒙恬,更沒想過要殺害蒙恬的弟弟蒙毅。奈何胡亥的老師趙高憎恨蒙氏,原因是趙高之前曾犯過重罪,秦始皇就交給蒙恬處理,按照秦律規定,趙高本應被剝奪官職,並處以極刑。

但秦始皇念在趙高辦事勤勉盡力,最終赦免了他,並恢復了其官職。趙高從此便對蒙氏生恨,一直想要報復,不過蒙氏當權顯貴,連丞相李斯都無法撼動,又豈是趙高一個小小的中車府令能夠辦到的,為此趙高也只能將仇恨隱藏在心中,不敢流露出絲毫。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不過秦二世胡亥當權後,而趙高作為胡亥的心腹,也因此成為秦二世身邊最親信的決策者。趙高這下終於有了機會報復蒙氏,其次也是擔心蒙氏再次當權執政,為此趙高用盡手段蒐羅蒙氏的罪過,經常在秦二世面前彈劾蒙氏,最終在趙高日日夜夜的毀謗下,秦二世下令處死了蒙恬、蒙毅兄弟二人。

《史記》記載:“以兵屬裨將王離。”

蒙恬手中雖然擁有三十多萬“蒙家軍”,勢力足夠叛亂,但蒙恬心中始終記得秦始皇給予蒙氏的恩寵,也不想讓蒙氏家族玷汙,在明知必死無疑的情況下,還是沒有選擇起兵叛亂。

在蒙恬死前,駐守在上郡的三十萬“蒙家軍”也交給了副將王離統領。雖然蒙恬死後,“蒙家軍”依然存在,但這支軍隊卻換了統帥,曾經那支“忠肝義膽,勇武傳魂”的“蒙家軍”已經不復往昔,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蒙家軍”的最後的結局

秦二世胡亥即位不久後,天下各地就發生了叛亂,由於情況緊急,朝廷根本來不及從各地調軍,故而駐守北方的“蒙家軍”也沒有參與初期平亂。秦二世只好在章邯的建議下,釋放驪山刑徒東擊平叛。

《史記》記載:“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

之後秦二世才來得及下令讓各地秦軍支援章邯,同時也命駐守北方的王離率領二十萬長城邊防軍南下反擊。章邯擊敗項梁後,就向北攻打復國的趙國,與王離率領的邊防軍大敗趙軍於邯鄲,並將趙王

歇困於鉅鹿城。

不久後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也是王離麾下長城邊防軍的覆滅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自斷楚軍後路,與王離軍大戰於鉅鹿,雙方一日交戰九次。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史記》記載:“項羽引兵渡河,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或許“蒙家軍”自大將蒙恬含冤而死後,軍心就開始渙散,以至於戰鬥力大減,比如趙軍失去李牧指揮後,就被秦軍一擊而潰。之後在楚軍拼死強攻下,二十萬大軍被全殲,副將蘇角戰死,主將王離也被項羽俘虜,隨後章邯也率軍投降了項羽。

《史記》記載:“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

此時“蒙家軍”只剩下繼續駐守在上郡的十餘萬人,但是自大將蒙恬死後,各地開始叛亂,北方的匈奴便乘中亂大亂時,於是再次出兵逐漸吞併了黃河以南地區,曾經威震匈奴的“蒙家軍”從此徹底不復存在,不久後,秦朝滅亡。

“蒙家軍”的歷史,秦朝滅亡後,他們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結語:

或許自大將蒙恬含冤而死後,曾經“忠肝義膽,勇武傳魂”的“蒙家軍”開始變得心灰意冷,軍心煥然,他們不想為害死他們將軍的秦二世征戰,最終隨他們心中的將軍一起煙消雲散。不過蒙氏三代以及“蒙家軍”曾經為秦國做出的貢獻都會被永遠載於史冊。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關注和點贊,謝謝支援。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

TAG: 蒙家軍蒙恬蒙驁蒙氏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