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由 象棋鬼手李老師 發表于 美食2023-01-30

棋友們,大家好,僅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殘局的戰略與戰術》,此局也是李老師精選賈題韜前輩的《象棋殘局新論》精華篇,那麼怎樣下殘局?是臨局中必然要接觸到的問題。但從理論上提出還是新的嘗試。如上指出,殘局是由佈局、中局依次而來的最後階段。它和佈局、中局既有一定的連繫又有不同的特徵,前者是它的同一性,後者是它的差異性。我們依據辯證觀點,從實際出發,結合它的同一性和差異性,試一論殘局的戰略戰術。

(一) 戰略

決定殘局戰略的時刻

把作為戰鬥整體的一局棋,在戰鬥過程中所呈現的不同進度,區分為佈局、中殘局這樣幾個階段,主要是為了研究和說明上的便利。實際上它們是前後承接,“沆瀣一氣”。來龍去脈,息息相關,並不能截然分開當作孤立的片段去看待。因此,關於殘局的戰略決定和應有的準備工作,絕不能等待殘局已經開始——那已經遲了——而應當在中局中及時部署(甚至有些佈局如“單提馬”局,開始即立足於以殘局制勝);特別在中殘局交界由中局快要進入殘局的時刻,必須預為之計,對即將到來的殘局局面要有個大體的估計和規劃。當然,如果中局裡已具備了取勝的條件,毫無疑問應當傾注全力使對方沒有喘息餘地及早奪取戰果;又或預見到拖至殘局惟有束手待斃,只好在中局裡背城一戰爭取意外的收穫。不然的話,對下一階段殘局到來的有關問題,諸如結局的勝負或和;子力的拚兌或保留;子力佔據的位置或配合以及數量質量的比較,都應當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邊拚殺邊交換,作較遠的打算,儘量爭取可能出現對殘局較為有利的局面①。然後進入殘局才能心中有底,不至於臨局倉皇進退失據。這一階段胎息於中局為殘局作準備的工夫,可以說是殘局中的佈局,戰術中的戰略,是對一個棋手關於棋藝火候深淺的考驗之一,不懂這一點,不但走不好殘局,也絕走不好中局。

總的戰略方針

就全域性而論,佈局屬於戰略性的,殘局屬於戰術性的。但進入殘局,既然另是一番不同於中局而難期速戰速勝的局面,理所當然,也必須有個總的方針指導戰術的進行和運用是不待煩言的。我們把這稱之為“殘局中的佈局,戰術中的戰略”。這一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呢?那就是:

(1)優則圖勝;(2)劣則謀和;(3)均勢則應立足於不敗之地,創造戰機。

這幾項戰略方針雖為棋手們所習知,但掌握得恰如其分頗非易事。又在理論上雖同樣可以適用於中局,而具體使用的程度則有所不同。“優則圖勝,劣則謀和”,在以全部子力投入規模較大,變化較多,鬥爭較激烈的中局中,冒然作出這樣的決定是缺乏結束戰鬥的現實意義的。到中殘交界由之而進入殘局的階段,子力既較少,例勝例和的定式又將依次出現,戰鬥的性質已臨近結束階段,“優則圖勝,劣則謀和”的戰略決定,不但成為可能的,而且成為迫切需要的了。相反,“均勢,則應立足於不敗之地,創造戰機”的原則,在變化較複雜的中局是極富有指導現場戰鬥意義的;而在殘局開端的均勢中,經驗告訴我們,限於具體條件,成為和局的佔絕大部分。創造戰機的機會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一般說來是比較少的。

戰略方針是依據實際形勢而決定的。 事實上優勢可能變為劣勢,那就要從圖勝轉為謀和;劣勢可能變為優勢,那就要從謀和轉為圖勝;均勢可能失掉平衡,那又要轉到“優則圖勝,劣則謀和”的方針上來。總之,形勢變,方針也要變,這叫做戰略轉換(臨局去執行“優則圖勝”的方針時,往往形勢已走向不利了,仍然要堅持既定的方針,知進而不知退,以致遭到反擊,勝負易位的情況是不少見的)。

正因為形勢有隨時轉變的可能,特別在雙方仕、相殘缺,將(帥)位置不很正常,兵(卒)肩負了影響戰鬥的巨大任務,成為互相糾纏的局面之下,歧路較多,操算不易,一著或失,面目全非。所以方針上決定了“優則圖勝”,需要攻不忘守,戒驕戒躁,穩步鞏固優勢;決定了“劣則謀和”,又應不屈不怯,奮力爭取上游;均勢中創造戰機,切記要立足於不敗之地,因勢利用、謹慎從事。這是在掌握戰略上必須有的警覺和修養。

關於局面優劣的衡量

衡量局面的優劣,不外把子力和形勢連繫起來予以對比。棋子實力大小的對比,依順序列應當是車、炮、馬、象、士、卒(兵)。將(帥)是勝負的標誌,不能以實力大小論,但它的活動和所佔的位置是有一定作用的。在實際戰鬥中,一般認為實力上可以稱為對等關係的計有;單對單的,如車對車,馬對炮等;單對雙的,如一車對馬、炮,或雙馬、雙炮等;組對組的,如“車、炮、兵”對“車、馬、兵”,“炮、馬、兵”對“雙馬兵”等。一但由於子力的增減,變更了這些對等關係的比例,自然對局面的優劣要產生極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這些子力進入殘局中所起的質量上的變化,又不應機械地單從數量上著眼。所謂形勢是指的雙方子力所佔的位置和配合,互相制約的關係處於主動或被動;控制或被控制;或平衡狀態。子力和形勢錯綜配合,從中局進入殘局約有如下幾種局面:

(1)雙方的子力和形勢均等。顯而易見,在這樣的平衡穩定的局面之下,製造戰機幾成為不可能。正常走下去,必然成和(但如果去掉雙相,儘管子數和所佔的位置照前一樣,但應判紅略優。因為炮對缺象的局面威懾力較大於馬,單從數量上判斷優劣就不準確了)。

(2)一方子力較優,另一方形勢較優

(3)一方的子力和形勢均較好優,而另一方也存在反撲與謀和的因素子力的數量有多寡、質量有高低;形勢有強有弱,並且有全域性性的和區域性性的。事實上大多數是交錯出現的,雜然並陳,很少有優則全優,劣則全劣的。例如以“馬、炮、兵”對“雙炮、卒”似乎是略佔優了,但仕相殘缺成為優中有劣;以“雙車”對“雙車、雙卒”似乎居劣了,但對方缺了仕成為劣中有優;子力雖少,由於位置較好反而少可以制多;形勢雖壞,由於子力較多,持久下去又可由壞轉好。錯綜互見的情況還有種種,不煩一一敘述。由此可見,中局進入殘局的開始,一時所呈現的優劣是相對的,乘除抵銷的結果,差距絕不是很大,甚至是不很明顯的。如果一方屬於絕對的優勢,而另一方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那應當屬於中局的結束,不屬於殘局了。而如何掌握殘局具有的特徵,從不明顯的微細差距處辨別強弱優劣,確定“圖勝”或“謀和”的方針,運用相應的手法擴大優勢或脫卸劣勢,正是殘局的任務,也是想下好殘局所必須具備的本領。絕非僅僅熟悉一些例勝例和的定式——如“一馬擒孤士”、“單炮破雙士”之類――雖說是必須知道的東西――就說得上會走殘局。

在衡量局面的優劣上,還有一點應當指出:當雙方的形勢孰為主動或被動?孰為控制者或被控制者?尚不明確時,子力的比重較大,即子力多屬優,子力少屬劣;但一旦形勢趨於明確,優方要提掣全軍發揮優勢,劣方要不惜代價扭轉劣勢,衡量優劣的比重,形勢就要大於子力,而每個子力的取捨運用都要服從於形勢的要求。一“車”之重,可以輕如鴻毛,一“兵”之微,可以重如泰山。“排局”中的勝局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例勝例和定式”與戰略決定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例勝例和的定式是臨局應有起碼的知識。“例勝”是勝則定勝;“例和”是和則定和。這些定式的具體出現即等於戰局結束或瀕臨結束。例如仕、相全對一車的正和,一馬對孤士的必勝等等,對稍具水平的棋手來說,絕少當和幸勝,當勝幸和之理。一般遇到這類的情況,就該握手言和或認輸,很少有走下去的。如果硬要走個水落石出才肯罷手,可能引起對方以至觀眾的幽默感來,因為太常識了。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必須熟悉這些定式的正著、變著以及定式間的相互關係,對結局的勝負或成和估計才不至茫然無所依據。而這些定式的高度使用並不在於既出現之後,反而在於未出現之前。雙方各據以定出“圖勝”或“謀和”的決策,隨各自戰略不同的要求,儘量避免不利於已方的定式和促成利於已方的定式出現。因而這些定式影片,將因臨局雙方的明爭暗奪、鉤心鬥角,避重就輕,因利乘便,隨時在各自腦海中,一幕接一幕地調換鏡頭,準備反映到棋枰上來,有影無形地支配著戰略的制定、開展和轉換。

進攻是主要的

作戰的目的唯在於消滅敵人,儲存自己。“優則圖勝”是要消滅敵人,當然要進攻,戰略戰術是一致的;“劣則謀和”是要儲存自己,仍然要避免單純防禦儘可能地採取進攻或寓攻於守,戰略、戰術似乎相反而實則是相成的。這一點——以進攻為主的軍事原則——之在殘局中所以特見重要,是因為殘局中雙方的形勢優劣差距不大,優方如不抓緊時間進攻,微弱的優勢很快可能消失;劣方如不趁劣勢尚未顯著,及時創造機會著手反撲,讓對方毫無顧忌地放手發動進攻,差距越來越顯著必至於無可挽救。

但是又必須知道:殘局具有不同於中局的特徵。它的進攻,不是緊鑼密鼓、煙硝瀰漫如中局中的猛衝猛打,而是迂迴曲折,柔勁潛運,寸積銖累,涓滴不遺地爭取勝利。過分用強,冒失進攻,同樣會使優劣逆轉的。

關於戰略的論述就到這裡。

戰術的活動是為了實現戰略而受著戰略支配的。戰術離開了戰略,就失去了統一性;但戰略又是以戰術為基礎的,戰略離開了戰術就失去了現實性。以下論戰術。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二)戰術

戰術在殘局中的地位

由於殘局是以較少的子力進行最後的決戰,在幅度相對加寬了的枰場上,每個子力單獨或者與其它子力配合的活動所能夠和需要發揮的技巧量特見突出(殘局之能引人入勝處正在於此),因而殘局中雖然存在有不可疏忽的戰略問題,但所需要的部署程式和牽涉面,絕不能和佈局中的所謂戰略意義等量齊觀。如果說整個一局棋的戰略部署著重在佈局階段,那麼,殘局所著重的應當在於戰術。而殘局中的戰略位置是應當次於戰術的。

殘局的核心概念——“形”

由中局過渡到殘局,預為殘局所作的戰略部署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如果能全部實現,當然是最理想的。事實上,由於雙方各有打算,相互制約,往往只能部分實現或幾乎沒有實現。殘星雁陣,錯落枰上,如上所指出的特徵或同時並存,或依次而來,承接中局激烈對攻之餘,轉多曲折舒徐之致,殘局揭幕了。對於這一段進退攻守的戰術,應該如何去認識?如何構思行子?如何去學習?歷來有關殘局的資料和著作多屬於片段性的經驗記錄,尚少通體一貫的論著。作為初步提法,我們試圖用“形”這一深入淺出的概念,對殘局戰術問題作一較有系統的說明。“九曲穿珠”,“掘井逢源”,千變萬化的戰術不難以“形”的意義作導線,執簡馭繁地把它貫穿起來的。

“形” ――整體原則的體現

象棋是模擬戰鬥體制而設計的。組織子力進行戰鬥,由之而決定一局的勝負是象棋的基本涵義。子力越多越需要組織加以配合不消說了;即使子力少到如“一馬擒王”之類的結局,也須要將(帥)佔中線和馬佔據一定的禁點配合起來的成果。由此可見,決定一局的勝負,不能單靠個別子力的隨意行動而主要在於所有子力能否在攻防需要上配合得適當。*子力透過組織,配合得恰到好處,必然呈為一定的“形”。“形”是有格局規律的,可以作為構思行子的依據的。隨著戰鬥的推移,由較小的區域性的形,逐漸發展成較大的關係全域性的形。它的形成是由整體原則出發,調動各種子力輻輳於一定的攻防目標之下,達到相互配合,各起作用,統一行動的戰鬥組合,具備了這樣條件的“形”,對全域性勝負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形”未組成到“形”的組成,從“形”的組成到“形”的展開,每一個子力的活動必須以個體服從整體,即必須從使之配合成“形”以整體帶動個體出發,無論進退攻守,拚殺兌換,留子舍子,絕不可醉心於孤軍作戰,偏師進攻,貪圖一子一著乃至區域性小利,以致遺誤大局。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先後手——整體原則——“形”

臨局中都知道爭取“先手”和避免“後手”的重要性。因為爭“先手”是要取得局面的主動權,而落了後手即陷於被動,就要受對方的擺佈。但衡量“先後手”的價值標準,主要看所開動的子力是否符合於“整體原則”以為斷。如果顛倒了全域性和區域性的主次關係,錯把區域性的便宜當作“先手”,結果往往會造成全域性的失利,似先實後;反之,為了照顧全域性,對區域性的暫時讓步似乎落後,卻往往由此換得了全域性的利益,似後實先。但是如何明確全域性和區域性的關係呢?如何體現整體原則呢?必然要落腳到一定的“形”,才有格局可指,規律可尋,得失可言。撇開了具體的“形”作為依據,就失去了戰術中的物質基礎,所謂“先後手”,所謂“整體原則”只能空泛的不起實際作用的抽象概念而已。透過對形的積累和學會對“形”的靈活運用,由之而懂得在臨局中怎樣適應攻防的需要而“組形”、“展形”,結合具體的“形”掌握“整體原則”,進而辨別先後手爭取主動,便易於抓住戰術的中心,深刻體會“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的高階戰術的意義。

“形” 在殘局階段更應受到重視

不難了解,我們提出的“形”作為戰術中心概念的理論,說明有關象棋戰鬥中的戰術問題,它的適用範圍並不限於殘局。克實而論,佈局的工作正是要組成適宜於攻防的“形”,而中局工作則是依據佈局所組成的“形”,展開形勢投入戰鬥。都需要依據“整體原則”,從全域性觀點出發,透過“組形”、“展形”爭取先手,掌握主動,制勝對方,和殘局並沒有兩樣,我們在論究中局時,還要對此作較為祥盡的討論。但必須指出,由於殘局階段所具有不同於佈局、中局的特點,要有對於“形”的問題特加強調的必要。

理由是:在佈局、中局裡,兵種齊全,子力密集因而“形”的組成和展開,步調比較迅速,形象易於突出。整體協作的觀念,較之徒逞個別子力的活動方式,自然而然地易於受到重視。例如“飛相局”僅僅開局的第一著——相拱中宮,左右相連,分佈均勻,先守已而後攻人的陣形已躍然如在目前;又如“當頭炮局”在三兩回合後急進中兵,集中火力,夾馬盤頭,突破中線的陣形已基本上成立。到了中局,子力的進退配合,縱橫變換,更是緊鑼密鼓步步成“形”。再來看有關佈局、中局所用的名稱術語,,如”當頭炮局“、屏風馬局”、“單提馬局”等;更較具體化的如“平炮兌車”、“左炮封車”、“五八炮”、“五九炮”、“纏角馬”等等,無不是表明所用的陣形或陣形中的結構特點,具有“形”的意味。更可以證明“形”在布、中局裡有自發的受到重視的傾向。進入殘局則不然了,子力由全而殘,枰場由狹而寬,行列由密而疏,距離依靠子力的往復調動,極大幅度地發揮個體效能而逐漸擴大。受著子力流動性較大的影響,“陣形”的展開和組成既不得不放緩進度,也沒有如佈局、中局中的形象易於突出,暌散孤零,“形”的形成每在若有若無之間。這一切使得臨局已方的子力保留和對敵方子力消滅的感性較之中局加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形”重視的傾向下降,亦即對“整體原則”的掌握放鬆。同樣,從習見於說明殘局中雙方形勢的口頭語上看,大多以列舉子力的名稱數量作強弱對比的,“車、炮、兵對車、馬、卒,差不多”;或“或雙車兵對車、炮全士象,可能和”,等等。大不同於佈局、中局中的局有定名,名有定形,以“形”表示全域性結構的重點所在。這種自發性的重視各別子力的傾向,也證明了由於殘局中子力的流動多型,“形”不像在佈局、中局中那樣易於形成易於把握。由此在實際戰鬥中產生了這樣一種指導思想:“殘局中既然子力減少,不能速戰速決,吃子保子就成為當務之急。縱然由此影響了全域性的協調和進度,但由於殘局的程序較緩慢,可以藉多子之力徐圖由被動轉入主動”。誠然,這也是一種戰術,並且有時可以收到實效。但這是不完整的,不正確的,並且有時是很危險的④。完整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只能是讓個體子力的進退去留,服從於整體子力的組織行動,即必須以有利於“形”的組成和展開為依舊(據)。這一原則貫通於象棋每局棋的從頭到尾的全部戰鬥,絕不因為進入殘局有絲毫動搖,反而更應該重視。所不同於佈局、中局的唯在於個體服從整體的原則如何結合殘局的特徵實現“組形”、“展形”而已。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形”的分析

殘局中的“形”,一般說來是以雙方或一方殘存的作戰子力――車、馬、炮、兵,包括將(帥)在內,圍繞著以士、相的殘全有無為中心,所形成的對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形態。為方便起見,我們的說明將以“例勝例和的定式”為基本內容。雖然中局的“形”絕不限於此,必須從這裡說起。依此分類,約如下表:

基形<勝形<正形

<變形

<和形<正形

<變形

復形<勝形<正形

<變形

<和形<正形

<變形

“基形”是最基本的“形”,也是最簡單的“形”。“復形”是以“基形”為基礎的複製,作戰子力在兩種心上的“形”。“勝形”是“形”可勝,“和形”是“形”可和,勿庸贅言。“正形”是子力可以勝或和而組成的“勝形”、“和形”。“變形”是子力不當勝或和,而以 “形”的優劣成為勝或和。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基形”的情況有二:

一、每個作戰子力――車、馬、炮、兵等單獨對將(帥)的勝、和關係:

車――將(帥)――勝――“形”是帥(將)佔中線照殺(另有其它的“形”,困殺)。

馬――將(帥)――勝――“形”是帥(將)佔中線馬據禁點,困殺(另有其它的“形”)。

炮――將(帥)――和(無士,不能成形)。

兵――將(帥)――勝――“形”是帥(將)佔中線,兵佔中宮,困殺(另有其它的“形”)。

二、每個作戰子力――車、馬、炮、兵等單獨對士、象殘全的勝、和關係(就正形而論):

車――將(帥)士、象全――和;士相缺一,勝。

馬――將(帥)單士――勝;餘和。

炮(配士)――單雙士、單象――勝;餘和。

兵――均和。

誠然,這是一些最起碼不過的常識,幾乎不需要解釋。但須指出的是縱然最簡單的一些勝、和關係,而有關子力都須佔據一定的點和線,都須經過配合成為適當的有規律可指的“形”。而理論上的說明又必須以此為起點,正有似於其它科學必須以不待推證的一些簡明的概念作為說明的起點一樣。又應指出,從“基形”中不難看出,凡成為“形”的都參加有作戰子力――車、馬、炮、兵等的活動,也就是說沒有作戰子力等參加便無所謂“形”。又作戰子力中的炮必須配備士,引伸的說也就是炮必須配備其它子力才能形成“形”,這些是例外並且只有這些例外。除此,就都是“形”所籠罩的戰場了。

現在以車對士、象全的關係為例作具體說明。僅就子力而言,只能說當和,不能說必和。

“復形”是以“基形”為基礎所引生的較複雜的“形”。情況也有二:

(一)一方僅有士、相、將(帥),另一方具有兩個以上的作戰子力(車、馬、炮、兵等);(二)雙方各具有一個以上的作戰子力。同樣有勝、和、正、變各“形”。對於“形”的體現更較明顯,所要求的統一性和規律性更較嚴肅,所需要的分析能力和運用技術水平較高,就不是如“基形”那樣簡單而易於掌握了。分別舉例說明如下:

一、一方僅有士、相、將(帥),另一方具有兩個以上的作戰子力的“復形”

例如炮、兵沒有士相是不能勝士、相全的,正和無疑。但“變形”中有可以勝的其間運籌和另外一個“形”沒有士相配伍的炮、低卒難勝單相、帥處底線的定式有關。所要掌握的規律是在用卒吃掉一相一士後,炮的後退,卒的前進,炮、卒聯合取士,都要來得及阻止右相的左移出現和形。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以炮、兵、士、相對士象全

於”中的“勝形”,“勝形”中的“正形”。 應注意的幾點是:(一)因為炮士勝雙士是定式,不得不避開紅兵的換取雙象,使雙象的聯絡和拱衛作用逐漸失靈; (二)帥和兵須分左右,各控一面,帥位須對準揚士的一線上;(三)炮主要控制中線,然後針對情況,進退敲擊,逼令對方形成不利的“菱角士形”或士、象的的損失。炮、卒對全士相的關係,變化甚多。陳廉庸著有《炮卒專集》一書,取材豐富,論列周詳。而如上規律,實即其統馭群局的綱領所在,希勿等閒讀過。

殘局的戰略與戰術

好了,今天的象棋殘局戰略與戰術就分享到這裡,認同李老師觀點的可以給李老師點贊支援一下,感謝各位棋友們的支援!

TAG: 子力殘局中局戰術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