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由 時小慢 發表于 美食2023-01-27

她曾是村裡的“一枝花”,憑藉一雙靈巧的雙手織布染布勤勞生活,不埋怨貧窮,不抱怨生活。

16歲那年她和姐妹們上街趕集,被一個陌生男人叫住說要給她畫個像,她沒多問也沒在意。

沒想到多年以後,竟然有人拿著人民幣找到她,說她和紙幣上那個姑娘長得很像,她這才想起多年前那個陌生人。

然而此後,她的人生依然沒有任何改變,生活也沒有因為被畫在人民幣上而得到改善,就連網友都替她覺得可惜,但她卻毫不在意。

她就是第四版人民幣一元紙幣上的侗族姑娘石奶引。

現如今紙幣的使用頻率已經大大降低,也許還有不少人都不太記得清新版人民幣長什麼樣了,但是對於第四套人民幣依舊是印象深刻,這是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一版人民幣。

雖然早在建國之初我國就推行了第三套人民幣,但當時市場經濟還沒有全面鋪開,大多數人還在花糧票,所以人民幣的流通並不十分廣泛。

1977年,我國計劃改版第四套人民幣,並且提出這套人民幣的版面設計要體現民族團結的主題思想,著名畫家侯一民承接了設計人民幣版面的任務。

小小的一張人民幣,既要體現民族特色,又要有歷史傳承,還要彰顯新中國在改革開放路上的奮鬥征程,這些複雜的要素要求讓侯一民覺得任務非常艱鉅。

此前,侯一民已經參與過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並且以輕農重工的設計理念得到了上層認可和讚譽,於是在第四套人民幣設計之初,他想繼續沿用此前的思路,以當下改革開放市場化的程序為切入點,但報上去的三套方案全都被打了回來,這讓侯一民陷入瓶頸,一時之間找不到新思路。

於是他決定出去走走,既然要體現民族大團結,那麼就到各個少數民族的村寨去看一看,或許能找到新的靈感。

1978年3月,侯一民來到貴州慶雲鄉,正趕上這裡舉辦慶典活動,集市上非常熱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一個身著侗族傳統服飾的小姑娘引起了侯一民的關注。

姑娘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飽滿的額頭、圓潤的鼻子,薄厚適中的嘴唇笑起來嘴角彎成一個好看的弧度。

細看可以發現,女孩面板黝黑,衣裳和鞋子都很舊了,身上揹著竹簍,明顯生活很困難,但她的臉上依舊掛著明亮的笑容,這讓侯一民不禁想到了廣大勞動人民勤奮努力、不畏艱難的精神。

這個侗族姑娘非常符合民族團結的設計理念,侯一民趕忙追上去拉住姑娘問她能否讓自己為她畫一張像,姑娘一臉懵懂但並沒有拒絕。

隨後,她按照侯一民的指示站好,不一會兒侯一民就完成了一副她的側臉肖像畫,姑娘看著自己的畫像又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隨後便拉著小姐妹消失在人群裡。

姑娘名叫石奶引,住在貴州從江縣慶雲鄉佰你村,那年她16歲,家裡有六個兄弟姐妹,因為生活貧困都沒上過學,甚至連普通話都不會,終日跟著父母在田裡勞作,一家人勉強維持著溫飽。

但少數民族的姑娘天生能從大自然中獲取樂趣,天生一副好嗓子,累了就唱一首山歌給自己鼓勁兒。因此,石奶引在村裡也是人見人愛的“一枝花”。

石奶引也從小就是個開朗的姑娘,後來還自己研究織布,染布補貼家用,那天在集市上,她跟小姐妹們是想去學學新的繡樣,回去好放在自己織的布匹裡,爭取能賣個好價錢,這才有了前面的故事,也有了後面的故事。

畫完石奶引後,侯一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靈感,後來他把那幅畫拿去投稿,經過十幾輪的評選之後,石奶引的側臉最終被畫在了第四版人民幣一元紙幣上。

其實集市上與陌生人邂逅的那一幕石奶引並沒有放在心上,回家之後沒多久就忘了個乾淨。

沒過幾年,石奶引在媒人的介紹下,按照侗族的習俗跟一個名叫石學海男子“行歌坐月”,情歌你來我往地唱了幾輪之後,兩個年輕人暗生情愫,熱熱鬧鬧的婚禮之後她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與丈夫攜手撐起一個小家的婦人。

婚後,石奶引跟丈夫生了一兒一女,繼續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慶雲鄉雖然是依山傍水,但交通非常不便,村裡不通公路,村民也很少進城,村子裡甚至還保持著以物易物的習慣,所以對錢幣的使用並不頻繁,再加上石奶引家裡基本都是丈夫外出採買,她自己更是很少花錢,所以當第四版人民幣流通起來的時候石奶引還不知道自己被印在了人民幣上。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直到幾年之後,有人拿著一元紙幣找到石奶引,告訴她這紙幣上的侗族少女跟她年輕的時候很像,石奶引心裡也納悶,但說什麼都想不起來自己跟人民幣圖樣有什麼淵源。

隨著這個訊息被人們口口相傳,人民幣畫像原型被找到的訊息漸漸從鄉里傳到了鎮裡,後來也傳到了設計者侯一民的耳朵裡。

侯一民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講述起自己當年設計第四套人民幣的經歷,其中就包括他在集市上拉住一個侗族少女並畫下她的側顏的這段經歷。

後來有人把這段故事說給石奶引聽,她才猛然想起16歲那年在集市上拉住自己的陌生人,其實由於語言不通,那天那人說了什麼石奶引根本沒聽懂。

石奶引的身份得到確認之後,十里八鄉的人都來看熱鬧,大家都想看看這被畫在人民幣上的姑娘如今什麼樣子。

然而當時的石奶引已經年近50,由於常年風吹日曬的勞作,面板粗糙黝黑,臉上皺紋叢生,看上去甚至像個60歲的老人。

曾經的花季少女,結婚之後依舊堅持做織染,由於常年使用織布機,手指又總是泡在染缸裡,食指早已是洗不出來的青黑色,還佈滿老繭。

她又怎麼能年輕呢?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找到人民幣形象原型石奶引的訊息開始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很多媒體人也聞訊趕來,一時之間石奶引家裡越發地熱鬧起來,雖然石奶引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每次都熱情地招待大家。

當然也有人邀請她出去錄節目,但是都被石奶引拒絕了,她雖然不太懂何為流量,如何變現,但是卻始終秉承著一個普通農民的初心,本本分分做人。

其實石奶引家裡的生活並不富裕,兒女結婚很早已經是三代同堂,兒子兒媳外出打工,小孩子留在石奶引這裡,九十年代的時候村裡看她家生活困難,就給他們辦了低保。

可是2000年以後低保政策大幅調整,石奶引家裡不符合條件,低保也沒有了,後來丈夫生了一次病,康復之後身體也大不如前。

可即便這樣,當她火了之後竟然還有很多人認為被印在人民幣上的人手裡一定會有很多人民幣,甚至有不少生活困難的陌生人給石奶引寫信,希望她能捐助他們,這些信讓石奶引的家人哭笑不得。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短影片和直播的流量變現讓很多人一夜暴富,於是有人建議石奶引和家人們也去趕這個風口,但都被他們拒絕了,一家人依舊窩在簡陋的老房子裡靠務農為生。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但是石奶引家裡只有十幾畝梯田,而且土質和位置都不算好,別人家長勢好收成好,石奶引家就勉強夠吃飯。

後來國家大力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石奶引所在的慶雲鄉也被列入重點扶貧計劃,石奶引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後便陸續得到不少國家扶持補助政策,但是短暫的幫扶和救助並不能幫助石奶引一家徹底拜託貧困。

在此之前他們一家人務農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加在一起收入也不高,只能基本維持溫飽。直到後來一對一幫扶政策的扶持,她們家才慢慢好過些。

2017年,來自揚州大學的凌裕平凌教授承擔了慶雲鄉佰你村的脫貧攻堅任務,形成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工作機制,凌教授也因此認識了石奶引,他也沒想到被印在人民幣上的姑娘家境竟然貧困至此。

最終,經過深入的實地踏查和研究,凌教授慢慢摸清了石奶引和佰你村貧困的原因。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原來,這裡的農民依舊沿用傳統的單一種植方式,種植技術幾乎沒有任何科技含量,加之成年累月的肥料和農藥侵蝕,土地深耕程度不夠,導致土壤質量大幅下降,產量也是大不如前。

即便是有種植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也大多還是靠天吃飯,不懂田間管理,有的產量不佳,有的甚至會賠本。

針對村裡和石奶引一家面臨的困境,凌教授決定教石奶引在水稻田裡養泥鰍,這項新技術在佰你村還從未有人嘗試過。

起初石奶引也很忐忑,一方面自己從沒養過泥鰍,害怕泥鰍沒養成再把稻田毀了,另一方面養泥鰍的成本投入比較高,石奶引覺得他們承擔不了這樣的損失。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最終,凌教授用種養殖技術打消了石奶引一家的顧慮,他告訴石奶引泥鰍和水稻田可以形成非常好的共生關係,泥鰍能吃掉稻田裡的害蟲,在遊動的過程中翻動泥土,有效分解肥料,稻苗的根部透氣性也更強。

凌教授經過多年研究資料表明,這套共生系統會有效提高水稻產量,而養殖的泥鰍也能賣到很好的價格。

不僅如此,凌教授還找到愛心企業為石奶引一家捐贈了3萬尾的泥鰍魚苗,並且親自指導他們養殖,眼看著這套共生系統漸漸穩定,石奶引終於打消了顧慮。

後來凌教授又得知石奶引家裡在山上還有幾畝地,但是由於常年無人打理,加上土質不好,已經荒廢多年。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凌教授又從自己的試驗基地為他們找來了香水檸檬樹苗,幫助他們一起翻土種樹,還幫助石奶引一家找到了銷路。

與此同時,凌教授又在村裡發現很多人都在種植油茶,品質非常好,但是他們的種植技術過於傳統,甚至不懂得修剪枝丫,導致光照不足,產量不高。凌教授又帶著團隊深入村屯,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科學種植。

除了凌教授,還有很多愛心企業,幫扶單位加入到慶雲鄉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來,他們為鄉里修了水泥路,通了自來水,接電通網,讓這個曾經封閉窮困的村子徹底擺脫貧困,石奶引一家也透過養殖泥鰍和種植果樹成功脫貧。

16歲少女因長相靈動,被選中印在紙幣上,後來她的生活改變了嗎?

雖然有網友說石奶引年輕時被印在人民幣上,晚年卻依舊靠務農為生,著實可惜,但是他們一家人都過得很踏實。

脫貧之後,石奶引一家的年收入能達到6萬餘元,而且像凌教授這樣的企業和個人依舊在關注著石奶引和慶雲鄉後續的發展,穩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他們能跟全國人民一起實現小康。

TAG: 石奶侯一民人民幣泥鰍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