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本“大家小書”,道盡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真諦

由 千雨讀書 發表于 美食2023-01-26

2019年,在嘉德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活動上,馬雲以2932。5萬元的成交價,拍下了潘天壽精品力作《午睡》,並打算將作品名改為《天貓》,其中寓意不言而喻。

其實,早在2015年嘉德舉辦的“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上,潘天壽代表作《鷹石山花圖》,就以2。43億元的成交價創下了新高。

以上兩次拍賣紀錄,足見潘天壽繪畫作品的價值所在。

那麼,潘天壽是何許人?其畫作為何能拍出如此“天價”?

人民網曾如此評價: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個洋溢著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個勃發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後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鬥,正與西方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藉鑑……他追求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

潘天壽老先生

這段話足以說明,潘天壽的一生,幾乎都貢獻給了中國傳統繪畫事業;是中國近現代當之無愧的“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

因此,人們將潘老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並稱為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

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審美,以及東西方美術的交融、不同繪畫科目的教學等相關問題,潘老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中,提出了明確的建議。

可以說,此書雖小,但內容精粹‬,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小書”。

本書既讓我們領略了,潘老畫作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又讓我們窺見了,潘老借古開今,引領中國傳統繪畫蓬勃發展——在學術上相容幷包;在藝術風格上堅決捍衛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美術教育上,積極探索,擷東西方繪畫之長,實踐求新,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

一、什麼是中國繪畫的傳統風格?

潘老說:“風格二字,原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常用於文學藝術方面,一般是指文學藝術在表現形式上互不相同的風情、格調、趣味等特徵。”

不難看出,風格是相比較而存在。

所謂“風格迥異”,又該如何體現?

在技法上,中國繪畫主要有白描、工筆重彩、兼工帶寫、水墨大寫等不同的形式和風格;而且,不同的作者,還有著“雄渾、清麗、簡括、細密、稚拙、瀟灑”等風格的體現。

因此,相比於西方繪畫濃厚熱烈的風格,中國繪畫不僅追求“形似”,還透過高度提煉強化的藝術手法,表現出意、韻兼具的藝術形式,突顯千變萬化的藝術風格。

例如,潘老為我們闡述了形成繪畫風格的不同因素:

地理氣候關係:不同地理氣候,產生不同的風格。

好比我國黃河以北,天氣寒冷,多重山曠野,山石之輪廓嚴明剛勁,形成了蒼勁的水墨山水畫派;而我們長江以南,氣候溫和,多草木蔥鬱,煙雲變幻,最終形成了南派山水畫系統。

風俗習慣關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所形成的特點,是與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密不可分。

比如,古希臘人民強壯好武,崇尚健美體格,故而形成了古希臘雕刻的空前成就。

歷史傳統關係:藝術風格離不開歷史傳統輾轉延續的影響。

中國繪畫採用“線條來表現物件的一切形象”,這是最為概括的一種方法,適合東方民族的審美風格;並且,中國傳統繪畫還結合了文史、詩詞、書法、篆刻等,是多種藝術的綜合表現形式。

民族性格關係:民族性格各有特點。

例如,西方民族奔放熱情,東方民族平和內斂;這種差異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的風格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比如,我國長城以北地區,天氣寒冷,民族熱愛騎射,性格粗獷,體質強壯;長江以南,民族性格細緻文靜。我們可從詩歌中發現端倪,如出自塞北的《敕勒歌》《易水歌》,慷慨激昂;而出自江南的《歸風關遠操》《江南弄》,情韻纏綿。

工具材料關係:油畫顏料,濃厚而不流動,與水彩、水墨的清新不同;油畫布,與水彩紙、絹帛、宣紙的性質完全兩樣;筆具,不同繪畫選用不同筆具。因此,不同工具,自然就有不同的技法講究。如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技巧,就是充分發揮了毛筆等工具效能的結果。

由此可見,在藝術上的風格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綜合了地理、民族、歷史等多種因素在文藝形式上的綜合反映,也是經受得起歷史考驗,為各族人民所喜愛的。

鷹石山花圖

二、藝術風格的獨特之處

潘老在藝術形式上,提倡百花齊放,具有健康進步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風格,才能滿足人類對精神食糧的需求。

所以,就存在著大系統、大派別之間的區別,以及創作者之間的區別。

首先,從宏觀角度來分析,世界繪畫可分東西兩大系統。而中國傳統繪畫,則是東方繪畫系統的代表。

嚴格來說,西方繪畫其實就是歐洲系統,後由歐洲移植於美洲諸地;東方繪畫,就是亞洲系統,以印度和中國為主,包括日本、越南、朝鮮、緬甸、泰國及南洋群島諸地。

西方繪畫到文藝復興時期,逐步結合透視學、色彩學、解剖學等,形成了西方繪畫的新方向,從而成立了西方的獨立系統,並與東方繪畫系統並立於世;在東方繪畫系統中,中國繪畫的水平為最高。

其次,系統與系統之間,可各取其長,而不可失了原則。東西兩大系統畫派,可謂是各有“至高成就”,兩者之間可互取所長,但要與各自民族、歷史所形成的民族風格相諧調;而且,在相互學習中加以實證研究,否則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水平,反而失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再就是,要注意小系統風格、個人風格與大系統民族風格之間的關係。

比如,東方繪畫系統可分為中國風格、日本風格、印度風格等。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之下,歷史上又有南、北宗、浙派、吳派、江西派、揚州派等許多不同的風格派別。

南宗有黃、王、倪、吳四大家;北宗水墨蒼勁派下,有馬遠、夏珪、戴文進、吳小仙、藍瑛等;揚州派有鄭板橋、李復堂、金冬心、羅兩峰、高南阜、華新羅等;以及上海派有任伯年、吳昌碩等。

不難看出,這些藝術家雖各有不同,但仍有共同點,正是這些共同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而眾多派別風格中的共同之處,又形成了大系統的民族風格。

由此可見,要創造獨特的風格,並非易事。

吳昌碩曾說:“小技拾人者則易,創造者則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這說明了,畫家要創立自己獨特風格,並不是偶然而得,更不是隨便承襲而來。

因此,潘老指出,所謂獨特的風格:

一要不同於西方繪畫而有民族風格。

二要不同於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創意。

三要經得起社會評判和歷史考驗,而非一時的譁眾取寵。

三、有特點,方為繪畫藝術之靈魂

潘老將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所表現的技法形式,進行了比較。

目的就是讓我們明白: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事實上,不論是技法還是藝術風格,中國繪畫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概括、明確、全面、變化,以及動之神情氣勢。

所以,中國繪畫,不僅要“捉形”,還要兼具“氣、韻、神”的靈動,這就需要高超的藝術手法,才能達到藝術表現的最佳水準。

潘老為此總結了七個方面的藝術表現特點:

1、中國繪畫以墨線為主,表現一切形體。

主要透過點、面、線的方式,進行零碎處理、模糊平面、迅速靈活地捉住一切可捉之形,並劃分形之界線,是為最明確、概括之法。然西方繪畫的傳統技法風格,主要是以光線明暗,來顯示物體的形象,結合面來表現形體。

2、儘量利用空白,使全畫面的主體主點突出。

中國畫作根據人的觀看習慣來處理畫面,主體力求清楚、明確、突出;次體連同背景儘量減略捨棄,直至代之大片的空白。而非像西方繪畫那樣面面俱到,有時會減弱主體之亮點,便是求全反而不全。

比如畫梅花,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功夫就在於這兩三枝梅花。

再比如,黃賓虹的《水墨山水》,一眼望去“黑壓壓一片”;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在滿片黑之中,房子和人物卻是非常明亮,四周留有空白,使人輪廓分明,令人與房子呈現出空靈之感。

3、顏色儘量應用明豁對比,且以黑色為主。

《周禮。考工記》有言:“設色之工;畫繢鍾筐㡛‬……‬畫繢之事,什五色,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玄與黃相次。”從中可以看出,這種配色之法,是有著明快對比的特點。

中國畫家對於顏色的運用,遵循著明快對比原理,只要配合得宜,並不死守所繪物件的實際色彩。

4、符合觀眾的欣賞要求處理明暗。

在中國傳統畫論中,有石分三面的定論,三面是指陰陽面與側面,陰陽就是指明暗。如主體之物要畫得濃,客體之物要畫得淡些;前面之物要畫得濃,後面之物要畫得淡些;如此,便是渭涇分明,層次有別了。

5、要合於觀眾的欣賞要求處理透視。

中國繪畫打破焦點透視的限制,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完成。好比《清明上河圖》,畫家猶如插翼沿著汴州河頭緩緩飛行,將整個繁華的城市街景呈現在畫筆上。這種透視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上高度藝術性的風格特徵。

而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是從一個不動的視點出發,固然能將物件畫得更準確、更嚴密、更真實,但真實並非藝術的終極目的。

6、儘量追求動力的精神氣勢。

中國繪畫特別注重表現物件的神情氣韻。因而在構圖、形象動態、線條運用、用墨設色等方面,著重於氣的承接連貫和勢的動向轉折,突顯“氣要盛、勢要旺”的特點。

7、題款和鈐印,為中國繪畫獨有之美。

中國繪畫熔讀書畫印於一身,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繪畫在藝術性上的廣度和深度,這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

一本“大家小書”,道盡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真諦

午睡

四、結語

潘天壽老先生透過《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提醒我們——“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其實是一種認知謬誤,是需要美術教育者和學生都審慎思考的事。

因此,在中國繪畫的基礎教育課程中,潘老主張不用“素描”的名稱,他建議中國畫系學生既要學一點西洋素描之“寫實”,也要防止自己陷入“追求神而丟了形”的誤區。

不得不說,一本“大家小書”,潘老言簡意賅地對東西方繪畫在歷史、風格上不同特點的闡析,以及對中國繪畫的教育建議,讓我們猶如置身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師課堂中,聆聽教誨。

願中國傳統繪畫代代相承,不負潘老所願,在新時代裡,保持“溯源而上,屢陟彌高”的精神:繼往開來啟新程,砥礪前行鑄華章。

(宣告: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TAG: 繪畫風格潘老傳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