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清時期21個周邊縣市有人口遷入平度

由 萊之棠 發表于 美食2023-01-26

按照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確定的原則,明朝以前的村莊為土著村莊,明朝及以後移民建立的村莊為移民村莊。

平度的村莊可分為:土著村莊、移民村莊。具體比例正在統計。

移民村莊又可分為:省外移民、省內遷移流動、市內遷移流動。省外移民主要集中在四川、雲南,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天津、遼寧等也有少量移民,具體數量正在統計。

省內遷移流動主要集中在平度的周邊縣市。

平度周邊21個縣市遷入人口涉及目前平度的215個村莊,佔平度1788個村莊的12%。涉及平度村莊較多的縣市:

萊州(掖縣)45個村莊:主要分佈在平度的北部,大澤山鎮8個、舊店鎮8個、新河鎮6個。

昌邑31個:主要分佈在平度西部,明村鎮10個、新河鎮5個、崔家集鎮3個、田莊鎮3個、店子鎮3個。

即墨22個(含嶗山、城陽,明清屬即墨):主要分佈在平度的南部,仁兆鎮和南村鎮11個、白沙河街道5個。

萊陽(含萊西,萊西明清時期屬萊陽,有的村莊標明萊西,有的未標明)21個:主要分佈在平度的東部,舊店鎮4個、雲山鎮2個、古峴鎮4個、仁兆鎮3個。

文登18個:全是從大水泊遷來,主要分佈在明村9個、蓼蘭4個。

高密17個:主要分佈在平度西南部和南部,崔家集鎮7個、蓼蘭鎮5個、南村鎮3個。

其他縣市:青州13個、濰縣11個、膠州10個、龍口(黃縣)5個、諸城5個、棲霞5個、膠南3個,招遠、海陽、淄川、廣饒、高唐等等。

從遷移時期看,明朝遷入的156個,其中明朝前期(洪武、建文、永樂年間)的68個,清朝56個。有的村莊未標明時間。

從這部分遷移村莊的村志、族譜的記錄看,明確有記載的遷移情況:

一、移民再遷。這種無政府強制的人口流動,主要原因是現住址的地理環境、土地規模、人際環境不能滿足要求:

新河鎮北馬家村,馬姓於明洪武年間遷入昌邑縣馬家圍子,於明萬曆年間遷現住址;

仁兆鎮王家五甲村,王姓於明永樂二年遷入濰縣,後遷現住址:南村鎮南朱家莊村,朱姓於明永樂年間先遷至即墨鰲山衛,清乾隆年間遷入現住址;

南村鎮郭家埠後村,於明洪武年間遷至高密縣滿子官莊,後又遷入現住址。

東閣街道鳳凰山村,於明成化年間,張氏先人(系平度城東廂雲南移民)遷此立村,傳說村後小山落過鳳凰,而得名鳳凰山。

二、逃避戰亂

東閣街道後韓家村明確記載,明洪武年間,韓姓自萊州府避戰亂至此居住。

新河鎮曲家村,據《曲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六年(1633)曲姓四兄弟為逃避兵亂由萊州鄭村到此居住。

這兩個村莊的遷移大機率是為逃避孔有德之亂。

三、逃荒、逃避災害

李園街道西七溝村,明洪武年間,王姓由諸城逃荒遷來居住。

明村鎮姜家莊子村,明崇禎元年(1628)姜姓由昌邑縣姜家莊逃荒至此定居。

明村鎮周家村,明萬曆年間,安丘人周姓兄弟因當地發生洪澇災害,遷此建村。

四、逃難

白沙河街道大埠村,明崇禎二年(1629),左姓由萊陽安蘭逃難至此居住,因村東、北二面各有一土埠,俗稱大埠,故名。現村以左、王、朱、郝為主姓。

五、聯姻

TAG: 平度村莊移民年間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