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讓我們學修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與大智

由 覺悟號 發表于 美食2023-01-23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請問應云何學菩薩行?

觀世音菩薩對他說: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但在這無量無邊的法門中,我是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

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德,被稱為大悲觀世音。大悲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住合稱為佛所特有的十八不共法)。凡夫和聲聞聖者,只能說悲,不能說是大悲。

經上說:“世尊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恆起大悲,饒益一切。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於善根處,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

以大悲心觀世間眾生,是佛的不共功德。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大悲救苦,與佛的功德平等。

觀世音菩薩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的內容,即《法華經》、《楞嚴經》記載的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從三十二應來看,觀世音菩薩應化的主要物件,是天、人、神三類。三類之中,以人為主,如《法華經》列舉人類有十六應,佔三十二應的一半。

據《楞嚴經》說:由於觀音供養觀音古佛,承蒙觀音古佛教授如幻聞燻聞脩金剛三昧,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令我成就三十二應,入諸國土。說明觀音菩薩的三十二應,是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

同體大悲,對眾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心;大士悲憫之心,亦即眾生之心。凡聖體同,感應道交。能令眾生,於大士妙應身心,得十四種無畏功德。若眾生在苦難中,一心稱名,交相感應。使在怖畏之中的眾生,蒙救得脫,即獲無畏。由於大士圓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眾生,脫苦無畏。

《普門品》雲:“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眾生有無量的苦,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力也無邊,能夠對眾生的苦,無所不救。觀世音菩薩平等視一切眾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

大智行深般若法門

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法門,在《心經》裡稱為“深般若”,其內容則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眾生的心中,認為現實世界的真實實有,因而起種種執,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生死流轉,無有解脫。觀自在菩薩,則觀五蘊法依因緣而存在,沒有孤立的獨存性;依因緣而起滅變異,沒有永恆的不變異性。

菩薩深求諸法自性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破除實有的錯亂妄執,體證絕諸戲論的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解脫,度一切苦厄。

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是在種種關係和條件下的綜合活動,求其獨存實體不可得,故名為空。這個道理,順於勝義,又稱勝義空。

一切諸法,雖然無自性,而緣起法相,卻在因緣關係下顯現。這種空有不二的關係,古人概括為“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好比水汽在陽光下上升,遠遠望去,形成波動的一池清水,這如幻如化的“陽焰”,說它是真實,深求卻無一絲真實性可得,說它什麼都沒有,卻又可見可聞,分明顯現。

世間一切法,都是如此,說它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卻又因果分明,絲毫不爽。依因緣有顯示自性空,依自性空而成立因緣有,因緣有不礙自性空,自性空不礙因緣有,因緣有與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無礙。

觀自在菩薩的空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遠離空有二邊妄執,顯示空有無礙的中道正觀。由此菩薩才能“世間即涅槃”,“生死即解脫”,“煩惱即菩提”,“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槃”,顯露菩薩不離世間,不捨眾生的大智大悲精神。

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指在修證上即色觀空,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眾生界的五蘊,是生死的現實,唯有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才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關鍵。《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觀空而契入諸法實相,達到空有無礙,即是觀自在菩薩的深般若法門。

TAG: 眾生菩薩大悲因緣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