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佛言:為什麼考前要拜文殊菩薩?原來他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由 傾聽花開花落 發表于 體育2021-07-09

考前拜文殊菩薩

為什麼考前要拜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大菩薩分別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他掌管著智慧,能夠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是能夠幫助孩子完成學業,在中考、高考、考研等重大考試前,很多人都喜歡拜一拜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右一)

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為法王子,是智慧的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和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著無上的智慧,他的坐騎為一頭獅子,象徵著智慧和威猛。

諸佛之母文殊菩薩

現在我們知道了,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在佛教中象徵著智慧。那麼為什麼他被稱為諸佛之母、七佛之師呢?

據《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在出家之前,膝下有七個王子,後來聽聞父王出家修佛,全部都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那時候日月燈明佛座下有位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經常為人演說,而且他智慧深遠,能夠住持佛法。日月燈明佛的七個王子,都以妙光菩薩為師。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妙吉祥等,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華嚴會上,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並稱“華嚴三聖”。

據《法華經·序品》中說:

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相繼出現於世,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在出家之前,膝下有七個王子,也跟隨父王棄欲出家。

彼時,佛座下有位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經常為人演說,而且他智慧深遠,能夠住持佛法,七位王子,當時都以妙光菩薩為師。後來王子們相繼成佛,最後成佛的小王子,就是眾所周知的燃燈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而當初的這位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前身。

在《佛說放缽經》中,佛便講到:“今我得佛,……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佛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阿闍世王經》中則言:“文殊師利者,是菩薩之父母,是則為迦羅蜜(善友,善知識)。”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與《首楞嚴三昧經》及般若系經典關係甚深。

在佛教大乘經典中,與文殊菩薩有關的部類相當多。佛為文殊說的,便有七部;其它以文殊為說法主,或參與問答、被提及的又有四十部。

在經中,文殊菩薩常以智慧開導行者,曉喻具大乘根機的菩薩契入甚深妙法,常用善巧方便之法來警醒眾生。

例如,《阿闍世王經》記載,阿闍世王造了殺父的五逆罪,深感自己罪惡深重,於是請文殊說法,希望能解脫內心的疑悔不安。然而文殊卻對他說:“若恆河邊沙等佛不能為若說是狐疑!”阿闍世王應時驚怖,竟從座上跌落下來。文殊又為王說,佛陀覺了一切法如虛空,本來清淨,不是可染汙的,也沒有染汙可除。頓時令阿闍世王心中清涼安然。

文殊菩薩善於觀機逗教,他的教法極為鮮活善巧。

《大寶積經》記載:有五百位菩薩,得到宿命智後,觀察自己的過去世,發現多生多劫曾造作極重的罪業,不禁生起極大怖畏,憂愁恐懼,不能專心修行。

文殊菩薩發現之後,於大眾的面前,手執利劍,直向佛陀而去,欲加行刺!正當大眾驚懼不已時,佛陀止住文殊,藉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時五百菩薩在旁聽到,如醍醐灌頂,當即了達罪性本空,證得無生法忍。

文殊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甚深智慧,從凡夫到深位菩薩都是他所教化的物件。

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菩薩的啟迪,而發起五十三參,開旅遊參學的先河;

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為摩登伽女的邪咒所迷惑時,也是文殊菩薩持楞嚴咒趕去,救護阿難;

經中還講到,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因為他辯才實在太了得,把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佛陀座下諸大弟子都不敢去問疾,甚至連彌勒菩薩都不敢領命。最後唯有文殊菩薩承佛聖旨,率眾前往,並與維摩詰居士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這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堪稱“經典”,兩位菩薩一唱一和便說出了一部讚歎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詰所說經》。

其實,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亦以佛身示現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經中有提到,菩薩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菩薩又被稱作“三世覺母”。

又:《首楞嚴三昧經》中的“龍種上尊王如來”,《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和我們娑婆世界有甚深因緣,特別和我們中國人非常有緣。據《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跡主:“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山西五臺山,即是經中所講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天竺來的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自古以來,五臺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文殊菩薩應化的公案。

如唐代,與普賢一起化現不修邊幅、狂放不羈的寒山拾得;化身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宋代,則化身披穿著草蒲的童子,為太尉呂慧卿說法;還有照顧因朝拜五臺山而病倒的虛雲老和尚的乞丐文吉……菩薩為教化眾生,不拘一格,示現種種身相。

其中我們唸佛行人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朝禮五臺山的故事——

一日,法照大師於用餐的缽盂中,忽然看到五色祥雲及寺院、山林、流澗、石門等,距石門約五里處復見一寺,名大聖竹林寺。過些時日,也是在用餐時的缽中,又見勝境,宛若佛國淨土。大師以所見請問大德,有嘉延、曇暉兩位法師告知他說:“乃五臺也”。於是大師萌發朝山之願,可惜卻因種種障緣,未能成行。

兩年後的夏天,法照大師于衡州的湖東寺,啟建五會念佛道場,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雲瀰漫道場,雲中有諸樓閣,見數梵僧,身可丈餘,執錫行道。阿彌陀佛及二菩薩現金色身,滿虛空中。當天晚間,大師於道場外遇一老者,質問師言:你曾發願,往金色界,禮覲大聖,為什麼還不去?並勸說:若有堅固願心,何難之有?言畢,悄然不見其蹤。法照大師於是於佛像前重發誠願:“縱經火聚冰河,終無退墮。”

這樣到了那年的八月十三日,大師行腳北上,一路果無艱險。歷時七個多月,終於在次年四月到達五臺縣境的佛光寺。

蒙大聖文殊菩薩不思議光的攝照,又得善財、難陀二童子的引路,法照大師終於來到了大聖竹林寺,所見景象果如缽中所現。驚喜之餘,更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各據東西獅子座上,為萬眾說法。

大師趕緊上前請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答言:“汝今唸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唸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並說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唸佛而生。故知唸佛,諸法之王。”

法照大師再問應該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答道:“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開示後,二大菩薩同舒金色臂,摩大師之頂,為師授記:“汝以唸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唸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大師聽聞此語後,疑網悉除,歡喜踴躍,作禮而退。於頃刻間,所有景象消失,大師內心悵然悲感,便於所在之處立石以為標記。這就是如今五臺山大聖竹林寺的由來。

在五臺山,有這樣一種傳說:若朝禮五臺,文殊菩薩會“迎一千里,送八百里”。

許多信眾、遊客,往五臺時,難免心生期待,覺得遇到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雖然我們沒有慧眼,無法識別誰是菩薩,但若能如印光大師開示: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並謹遵大士教誨,常念“南無阿彌陀佛”,精進不輟,求生西方淨土。那麼到了極樂世界,還愁見不到菩薩嘛,自然可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把手同行,此即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也!

初學佛法

我的一些朋友想讀經,但他們不知道該從哪部經開始,是《金剛經》、《心經》還是《法經》。而且經文記錄晦澀難懂,讓現代人很難讀懂。

我推薦一本我最近發現並正在學習的圖文並茂的佛經,《一次完全讀懂佛經》。這本書融合了《法華經》、《金剛經》、《心經》等幾十部大乘佛教教義的精華,用通俗易懂的白話解釋了其中蘊含的人生真諦。

即使是對佛教零基礎的人也能徹底理解這部經典的大智慧。

何不多讀這套《一次讀懂佛經》,在為孩子、父母、親戚朋友誦讀佛經的同時,幫助他們消除業障,積累福報?

現為響應六月讀書節活動,本小店將原價69元的正版佛經講解打包出售,原價138元限時優惠價89元,少喝幾杯酒,少抽幾包煙,便能斷一切苦楚,淨化自己的心靈,改變自己的命運。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各位讀者。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祈願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垂慈加護

祈願廣大考生以平常心應試

沉著謹慎,超常發揮 祈願天下學子:

諸佛庇佑,智慧增長 所學所知,融會貫通

超常發揮,善巧智慧 學有所成,金榜題名

TAG: 菩薩文殊大師文殊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