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年輕人不懂人情世故(續篇)

由 懷左同學 發表于 美食2023-01-17

文/懷左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探討我們這一代經常聽到,但很多人不太懂並且有些反感的人情世故。

上次感覺沒寫透,還有讀者經常問我相關的問題,所以今天再來一篇,再聊一聊。

先不著急反感,也不著急去定性,我們總習慣用非黑即白的視角去看問題,喜歡就好得不得了,不喜歡就一棒子打死。另外有些人一說就是我們中國是人情社會,西方完全講規則,其實嚴格來講,這是不對的。

任何社會,都有規則,也有人情,關鍵並不是有或無,而是多和少。同時看一個事物,要看它現在的形態,也要看其過去的發展演變。

社會規則的形成,有其文化淵源與綜合基礎,對我們來講,不要用自己簡單的認識去評判,這是客觀理解的第一步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會傷感於部分友誼的變質,覺得之前明明是很好的關係,怎麼後來突然就變了。友誼,也屬於人的情感之一,客觀來講,也是人情。

用僵化的眼光去看一直髮展變化的情感,傷感是必然的。

還記得有個故事,叫刻舟求劍嗎?

很多感情走不下去的時候,總會有一句話,叫「感覺變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你看,感覺這東西最不靠譜,飄忽而來倏忽而去,如果感情只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那必然是不牢靠的;所有的認識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那隻能人云亦云,憑情緒和感覺做判斷。

說到底,人情往來的根本,還是要

圖點啥

。即使對於討厭人情世故的人來講,問問自己,你做事情,和人交往,完全是無私的嗎?不可能,多少得圖點啥。

什麼都不圖的人有沒有,應該也有,但很少。

所以我們通常講的人情,其實是

情感與利益交織的交換關係

。兩元素孰輕孰重,還需要在不同的關係中去具體分析。接下來,我展開聊聊。

一、不要一棒子打死

最近我讀了一本論文集,很有意思,叫《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作者:馬克·格蘭諾維特)。在古典經濟學中,預設人的行為是理性而自私的,很少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

而這本書,講的就是人的行動,並不是純理性或者完全按自己想法走的,會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

其實很好理解,就拿我們自己來講。當年高考報志願的時候,一家人給參考,參考的標準是什麼專業發展好,什麼專業未來可以賺錢。你看,無論是一家人的幫忙,還是專業的具體發展,都會收到社會關係的影響。

最後的選擇,

並不完全是我們自己理性的選擇

。同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從小長輩會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和什麼人交朋友;長大之後的大選擇,基本都會受到身邊家人朋友的影響。

每個人,都鑲嵌在真實的、正在運作的社會關係當中。

只靠我們自己,是無法生活的。有的人說,我誰都不靠,只靠自己。這樣的話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從一開始,就不可能。不靠你爸媽,你怎麼出生的?小時候沒人養,你能長大?之後不靠周圍人的幫助、社會的安定和諧、市場服務的完善,你怎麼生活呢?

人活在社會之中,不要高估自己單個人的能力,也不要忽視社會關係對我們的影響。

而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打交道時就會涉及到具體的交往規律,這些規律整合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情世故。所以我們首先要充分認識,不要連人情世故的具體定義、包括什麼都不知道,就著急去否定。

很多年輕人討厭人情世故,

其實討厭的不是作為整體的交往規律,而是長輩們經常帶他去的融不進去的飯桌,和他不擅長也不太喜歡的送禮,以及和陌生人交往的尷尬場景。

但要注意,這些只是交往中的部分場景,但不是全部。如果簡單化處理,或者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的話,我們會早早封閉自己,把自己縮在一個殼子裡。學歷史我們都知道,當年清政府閉關鎖國,號稱天朝上國,視西方人為蠻夷,但後來還是被堅船利炮打暈了。

從最基本的點來看,如果你是學生,你需要和室友,和同學老師交往吧?談戀愛的時候,你需要和伴侶相處吧?在家和親戚打交道,到了社會上和同事領導打交道。

打交道,就要學習打交道的方式,同時也要了解對方,以期營造出良好和諧的關係。而這些,

都屬於規律,屬於人情世故。

如果你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完全不管別人,那你們的相處,一定不怎麼融洽。所以就會有一些學生,在宿舍的時候不會和室友相處,關係鬧很僵;出去不會和同事相處,連簡單的問個問題,都能給人留下壞印象。

先不去否定,就說想不想和周圍人搞好關係,想不想順利地把事情辦成。

我們應該都想吧?畢竟咱不是香餑餑,別人也不會圍繞我們轉,瞭解規律,順利成事,於人於己,大有好處。

二、關係會變化

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中,田福軍直接被提成了黃原地區的行署專員,其實也就是地級市市長。身份的轉變,直接帶來的,是他之前同事的關係和態度的轉變。

之前討厭他的上級,現在成為了他的副手,主動來和他“服軟”,並表示之後一定好好配合他的工作;之前不怎麼服他的下級,積極幫他搬家,並抽空和他道歉,說以前的磕絆,希望他原諒;不喜歡他,想擠走他的領導,對他禮遇三分;和他不怎麼熟悉的幹部,沒事就往他跟前湊……

田福軍的心裡,五味雜陳,之前和他對著幹的人,誠惶誠恐,積極找機會修補關係。這些場景,我們聽過也見過,可能也討厭過,覺得世界上怎麼那麼多勢利眼。

道德評判,沒什麼意思,大家都為混口飯吃,都不容易。

我們來思考一個細節點:

他們修補關係的方式以及目的是什麼?

也很明顯:

「方式」拉關係,談感情

「目的」想得到更多好處,也就是我剛說的,混口飯吃。

合併起來就是:

他們希望以拉近關係的方式,來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我們中國人常見的人情交往模式中,一般情況下而言,

表面是情感交流,本質是利益交換

換個場景就很清晰了,如果田福軍沒成為市長,確實被打壓,被安排到了一個不重要的部門,書中的場面會出現嗎?肯定不會。反而之前在一個位置的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關係,可能也會斷掉。

人走茶涼,涼得很快。再設想一下,假如他被打壓一段時間後,和他關係好的大領導掌握了實權,把他又調上去了。之前涼掉的關係立馬回暖,而且能得到更多關係。

很現實是吧,是的,就是這麼現實。

很多時候人家看重的也不是你,而是你背後的位置和資源。

能承受住這種起伏的人,肯定也不是一般人。對於一般人來講,同事在背後說他幾句壞話,再傳入到耳中後,可能就難受得要死。這也正常,一個常年待在溫室裡的人和一個常年經歷起伏的人,心態、城府、能量和對生活的掌控力,是不一樣的。

聯絡我們自己,小的時候,大家交朋友都很容易,哪怕鬧了矛盾,過一會也就好了。那時候的交往,基本全憑感情好惡。長大之後,你也許會感覺到世界變複雜,人心變現實了。

其實,世道人心,一直如此,

只是我們以前都太小,還無法完全參與到社會當中而已。

很多讀研究生的人會有一個感覺,本科的時候,感覺大家關係還都不錯,每天上課下課可以和室友一起玩,但讀研之後覺得一切都變了,即便是同宿舍的同專業的,互相之前的交流也淡了許多。

年齡在增長,人的社會化程度在加深,對自己未來的設計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那麼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回到最開始時很多人的困惑:為什麼以前挺好的朋友,後來關係淡了?

現在應該可以理解了吧,

以前小,只看感情,後來大了,考慮的多了,就這麼簡單。

三、不同關係的不同特點

關係有哪些呢?以我們為中心,可以簡單地分三個層級:

第一層,也是最近的,是

親人

,包括家人和親戚;

第二層,是

朋友

,包括朋友或者關係很近的一些人;

第三層,是

認識的人

,也比較熟,但不熟朋友。

如果不太理解,請看下面的靈魂畫作:

第一層關係,親人,我們一起琢磨一下。

靠血緣與高頻率走動維繫,重點講感情,限於極小的圈子內,講集體主義、合作、互幫互助,人和人之間關係相對來講非常密切。

利益交換也是講的

,但不允許放在明面上,如果你太在乎個人利益,在親人圈內會遭到批評。所以你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回村當老師,確實挺優秀,但還是要低調謙虛,因為傳統的農村,尤其在家族內,要遵守長幼尊卑,不能過分表現自己。

這種關係能給人極大的溫暖和保護,但凡事都可以一分為二去看,圈子小、封閉、對人的要求高、反對個人主義,約束嚴格,自然也會帶來壓抑。

同時,這個圈子沒有明顯而嚴格的規則,但人們的參與是最多也是最頻繁的。人們之間的信任成本極低,隨之而來的辦事成本也極低,當然只限於小圈子,無法大範圍推廣。

第二層關係,朋友和關係近的人。

這層關係看起來複雜,但其實也不復雜。只講利益關係,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明明有感情;只講感情吧,好像也不對,其實和朋友交往,還是想圖點啥的。所以

這層關係,既包含情感關係特質,又包含利益交換。

和親人關係比起來,朋友關係雖然也有很強的情感屬性,但注意,正是因為其中也有很大部分的利益交換關係,所以

情感會隨著利益交換價值的變化而變化

。以前大家天天在一起,熱熱鬧鬧,互相溫暖,互相幫助,關係能達到最大值。後來天南地北,不在一個圈,沒有了共同的生活,無法相互溫暖,很多人就會走散,很正常。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分開後還可以聯絡,但也需要持續維持,同時一定是志同道合且可以相互溫暖的人。

和一般關係比起來,朋友之間也講利益交換,但因為還有情感加成,所以利益交換沒有直接擺到檯面上,安全按規則辦事,而是以情為面子,以利為裡子,雙線並行。有時候交往時黏黏糊糊的那種感覺,你懂的。

人情賬本在心裡

,感情的存取,自己心裡都有數。

第三層關係,認識的人。

這一層關係範圍最廣,大家遵從的就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和交換原則。這種交換可以是利益交換,也可以是關係互換。同時在與認識的人交往時,交往原則可以擺在明面上,你幫我,我幫你;你為我提供服務,我給你付錢,講公平主義,賬算得清清楚楚。

這塊關係,當你在城市中生活時,接觸到的是最多的。大家在一個大範圍的信任關係下,每天都進行著各種各樣的交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方便。

咱們捋清楚這些之後,回頭再看,關係也就清晰了:

1、親人之間,關係密切且牢固,可以提供溫暖,但也會有拘束;

2、朋友之間,友誼具有階段性,同時也會和得失掛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3、認識的人之間,講規則,講公平,講信任,講交換。

「後記」

人的成熟和智慧的積累,其實就是理性逐漸增加,同時慢慢看到事物原貌的過程。

幸運的是,無數前人和理論家,對各種事物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學習,深入實踐,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

TAG: 關係交往我們交換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