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由 傾城之殤 發表于 美食2023-01-13

三國時代,豪傑輩出,其中往事,盡付笑談。

魏延可謂三國時期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子午谷奇謀”和“謀反被殺”,被人們議論了千年。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後面這一件,也就是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所發生的事情。

“爆冷”當選漢中太守

赤壁之戰後,劉備名聲大漲,各地的文人武將前來投奔,這其中就有魏延,當時是以部曲的身份從曹操麾下轉投劉備。

所謂部曲,即私人武裝,亦可理解為私兵,在戰時直接聽命於家主。所以

那時候的魏延,相當於一個不太起眼的基層人士

在劉備拿下成都後,心情大好的他論功行賞,升魏延為牙門將軍。

後來,著名的漢中之戰爆發,劉備再勝曹操,成為“漢中王”。

在劉備返回成都前,需要物色一位將領,來擔任漢中太守。

眾人都認為肯定是張飛

,畢竟無論官職還是地位,張飛都僅次於關羽,而關羽已被派去鎮守荊州,因此,將漢中交給張飛是眾望所歸。

但結果公佈後,大夥兒都驚訝了——劉備宣佈,封魏延為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

要知道,漢中相當於西蜀的“北大門”,情況好壞直接關係到西蜀之存亡,而劉備讓魏延連升三級,直接任漢中太守的決定,著實令人出乎意料。

魏延之所以脫穎而出,“爆冷”被選中,其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首先,魏延先前所任的牙門將軍這一職位,需要常伴主公左右,所以

劉備定是在與魏延的日常接觸中,發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潛力。

其次,據《三國志》記載,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也就是說

魏延善待士兵,這與原來的“熱門人選”張飛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們知道,

張飛就是因為從不體恤,甚至虐待士卒,最終被自己手下所殺。

最後,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這一點又與關羽非常相似。雖說個性高傲稱不上優點,但起碼不會拉幫結派,漢中也就不會陷入內亂。

西蜀之主劉備,並不是那種非此即彼的君主,他能夠全面地分析自己手下的優缺點,正如他對魏延的用人策略——利用其長處,防止其短處。

劉備告訴魏延,以後他將擁有掌管漢中一切事務的權力,大可以放心行事,但同時也告誡他不可過於自傲,凡事須三思而後行。

在得到劉備的賞識和信任後,魏延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在他鎮守漢中的8年間,正是蜀漢生死攸關的時刻,先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有劉備於夷陵被火燒連營,這一切,都使得蜀漢形勢急轉直下,搖搖欲墜。

在此期間,魏延審時度勢,以固守的策略,在漢中多次擊退曹魏來犯的大軍。

可以說,

魏延幾乎是憑一己之力,牢牢守住了蜀漢的“北大門”,這才為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否則,試想漢中若在蜀漢如此危急的關頭淪陷,後果將不堪設想。

與孔明的性格衝突

在劉備辭世於白帝城後,蜀國上下基本就全聽諸葛亮的了。

諸葛亮與劉備不同,他似乎不怎麼看好魏延,也不想重用他

,比如第一次北伐前,將領們都認為可派魏延、吳懿為先鋒,但諸葛亮還是選擇了與自己更親近的馬謖。

第三次北伐分兵攻取武都、陰平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官職、地位較低的陳式,而非魏延。

直到後來,諸葛亮終於給了魏延單獨領兵的機會,魏延一戰大破郭淮,要知道郭淮可是屢屢讓諸葛亮受挫的名將。

諸葛亮與魏延之間,並非私人恩怨的原因,更多是二人性格不同。

諸葛亮心思縝密、謹小慎微,相比之下,魏延生性膽大,喜歡劍走偏鋒、出其不意。這一點在“子午谷奇謀”上尤為體現。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早在第一次北伐出征前,魏延曾請求單獨統領五千精兵,再加五千人運糧,走子午穀道,突襲長安,與諸葛亮的大軍在潼關會合。

但我們知道,以諸葛亮的性格,絕不可能答應如此冒險的計策。

蜀漢第一次北伐,以街亭失守而告終,魏延感嘆,若是當時用上他的計謀,也許結局就會不同。據《三國志》記載,之後的

每一次北伐前,魏延都會請求諸葛亮分兵作戰,但均遭拒絕。

眼看蜀漢一次次失利,魏延時常埋怨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懂變通,而自己則是壯志難酬。

對於子午谷計謀是否可行的話題,千百年來人們議論紛紛。否定在於“險”,肯定在於“奇”。

總之,魏延與孔明,根本就不是一類人。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誰敢殺我?”

時間來到蜀漢第五次北伐,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故意堅壁不出,以觀其變。終於,司馬懿最盼望的事情發生了——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重。

孔明自感時日無多

,他召見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向三人安排之後撤軍的相關事宜,

他命令楊儀統領大軍退回漢中,魏延斷後,姜維次之。

諸葛亮不僅沒讓魏延前來商議,還告訴三人: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可以棄他不顧,但全軍一定要按原計劃撤退。

顯然,孔明瞭解魏延,他這是擔心魏延太過激進和冒失。

不久之後,諸葛亮病逝,而他剛去世,蜀國就爆發了內亂,內亂的始作俑者,正是魏延。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整件事,說到底,還是源於魏延的心高氣傲。

魏延在之前擊潰郭淮後,被封為徵西大將軍,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所以

魏延就認為,諸葛亮去世後,他才是蜀漢在軍事上的接班人。

但現實情況是,諸葛亮不但在臨終部署時沒叫上自己,還讓自己的“死對頭”楊儀當了統帥,而且,全軍接下來要原路撤回漢中,這與他激進的“主戰派”思想相悖。

魏延憤怒不已,加之自己長期受諸葛亮制約,一時間,他的內心實在難以接受。而這一切,都為接下來他的一系列衝動行為做了鋪墊……

他趕在蜀軍主力南撤前,率領自己的部隊,搶先衝入褒斜道,並下令焚燒沿途的棧道。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魏延做出這種事,實在不妥,還差點釀成大禍。當時,司馬懿曾派兵追擊蜀軍。由於棧道被燒燬,導致蜀軍的撤退速度受到了嚴重影響,幸好有姜維奮力對抗,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當魏延的部隊行至褒中後,便不再繼續前進,而是原地列陣,等著與楊儀大戰一場。楊儀所率的蜀軍劈山開道,日夜兼程。楊儀派何平領兵在前,抵禦魏延。

終於趕到褒中後,何平大聲斥責魏延:“丞相剛剛病逝,屍骨都還未寒,你們居然就敢做出這樣的事情!”

魏延的手下本來就知道魏延理虧,再加上聽了何平說的這話,他們更加害怕被扣上反賊的帽子,於是全都洩了氣,四散而去。

至於魏延最終的結局,相信很多三國迷都知道,

他大喊一聲:“誰敢殺我?”只聽見魏延身邊的馬岱厲聲而應:“吾敢殺汝!”隨後便將其斬於馬下。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原來,馬岱是諸葛亮生前安排在魏延身邊的人,他授以馬岱密計,只要魏延有謀反之意,並喊出“誰敢殺我”,便可斬之。

但其實,

我們細看,並不是說魏延囂張地喊出“誰敢殺我”,就可將其斬殺,而是在確定他有反意之後才可執行。所以,這就與魏延在說“誰敢殺我”之前的那一句話有關了,那才是關鍵。

魏延當時是這麼說的:“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

翻譯成大白話便是:“以前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我還怕他三分,現在他死了,沒人再是我的對手,我不怕任何人了。”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這句話斷送了魏延的性命,因為他不但不尊重剛剛病逝,且為蜀漢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更是直言自己不怕任何人,言下之意,他也不把蜀漢君主劉禪放在眼裡,充分體現了其謀反的意圖。

馬岱聽了這話,自然就按丞相生前所交代的行事了。

“但欲除殺儀”

魏延在喊“誰敢殺我”之前所說的那句話,一下子就“黑化”了魏延,使其成了反賊的代表。時至今日,一提起魏延,很多人對其的評價都不是太好,認為他是因謀反而死。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

上面馬岱斬魏延的情節和對話,是出自《三國演義》。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寫得十分精彩,貴為“四大名著”,但作者羅貫中先生畢竟是小說家,而非史學家,所以難免有些情節經過了藝術誇張,以及杜撰虛構。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一些史學大家的觀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認為,魏延根本就沒有謀反之意,而在陳壽的《三國志.魏延傳》中,最後寫道:“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意思是說:首先,

魏延並非想要投降曹魏,否則他應該朝北走

,而不是往南迴;其次,魏延的一切衝動之舉,

只是為了除掉楊儀

,然後在軍事上接替諸葛亮,不是所謂的背叛蜀國。

用陳壽的話說,魏延與楊儀的關係“有如水火”。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魏延性格高傲,其他人都會退讓,唯獨心胸狹隘、行事偏激的楊儀,對其是寸步不讓,兩人之間的矛盾便越來越激化。

諸葛亮既欣賞楊儀的才能,也佩服魏延的勇武,他時常為二人的不和而苦惱,但又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只好儘量調解。

司馬費禕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情商很高,能與二人同時交好。每次魏延與楊儀起爭執時,甚至有時魏延都準備動手時,費禕都在中間好言相勸。

東吳的孫權就曾說過,倘若有一天諸葛亮不在了,那麼魏延與楊儀必生禍亂。可見,他們的矛盾,居然都從蜀國傳到了吳國。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而楊儀也真乃陰險狠毒之人。在馬岱斬殺魏延,回去覆命時,楊儀一邊踩著魏延的腦袋,一邊大罵:“庸奴!看你還能做壞事!”隨後下令夷滅魏延三族。

蜀漢立國42年,所有的執政者都較為寬厚,慘遭夷三族的人,只有魏延一人,但要知道,下此命令的楊儀根本就不是執政者,他僅僅負責統領大軍退回漢中。所以說,楊儀此舉完全是在公報私仇。

回看

整件事,它更像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的一場鬧劇

,一場為了發洩對彼此不滿的鬧劇。

政治的犧牲品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此乃其所長;“性矜高”,即性格高傲,此乃其所短。

在有表現機會的情況下,他確實能夠一往無前,但

若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就可能因為心理上的落差,而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比如諸葛亮在世時,他常感嘆自己受其制約而壯志難酬,而當諸葛亮病逝後,魏延的性格缺陷更是直接要了他的命。

他認為蜀軍統帥的職位非他莫屬,不料竟給了他最看不慣的楊儀。倘若魏延懂得暫時忍讓,楊儀便沒有理由除掉他,蜀漢也不會內亂,可偏偏魏延心裡就是咽不下這口氣。

燒燬棧道、與楊儀決戰,魏延根本沒有顧及蜀漢士兵的性命,更別提國家的命運和未來了,這是他沒有大局觀的體現。

其實,早在諸葛亮去世前,蜀漢內部就已分成主和的“溫和派”和主戰的“激進派”。溫和派以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為代表,激進派的代表人物則是魏延、姜維等。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後被殺,其實前面他還說了一句,那句才致命

諸葛亮在五丈原曾告訴朝廷派來的特使,讓蔣琬、費禕接替自己,而對蔣琬、費禕這些“溫和派”來說,姜維官職小,不可怕;楊儀文官,不可怕;唯獨魏延,官職高,又有軍功,而他又是最激進的那一位。

所以,當魏延和楊儀分別上奏劉禪,稱對方謀反時,蔣琬、董允在還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就“保儀疑延”。

公道評價,魏延並無投降曹魏之意,也無反叛蜀漢政權之意,他只是想要趁機除掉他的“死對頭”楊儀。

他被馬岱所斬,完全是咎由自取,而他本人,只是蜀漢權力交替時的一個政治犧牲品罷了。

TAG: 魏延諸葛亮楊儀蜀漢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