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鄭州地名掌故71: 老墳崗(二)曾經的民俗與江湖

由 胖胖我愛麻煩 發表于 美食2023-01-12

寫老墳崗,有點後悔,因為資料蒐集了一些,但之後怎麼寫沒有構思好。這幾天靜默在家,本來想可以借這機會好好梳理一下,卻發現煩躁得很,靜不下心,可著實又無事可做,勉強為之吧。

2004年,央視播放了一部紀錄片,《一百年的笑聲》,主要講的相聲演員為主的老藝人的悲歡經歷,比如在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撂地演出,這倆地方那是全國聞名。

鄭州人喜歡說老墳崗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可能拔的有點高,但是,老墳崗當年確實是民俗匯聚,熱鬧非凡。

回民義地形成後,慢慢有人在此搭窩棚居住,京漢、隴海鐵路通車後,鄭州成為樞紐,各路客商紛至沓來,三教九流彙集於此,開始有人利用老墳崗墳地間的空地做小買賣啊、打把式賣藝啊什麼的,漸漸生意越聚越多,人氣越來越旺,搭棚子的搭棚子,蓋房子的蓋房子,建了不少戲樓茶社之類,也漸漸形成大小街道衚衕。

雖然規模比不北京天津,但解放前他們有的老墳崗都有。

一、小攤小販多。賣笤帚簸箕的、賣肥皂胭脂的、賣針頭線腦的、賣衣服鞋帽的、賣各種農具的、賣古董字畫的等等等等。

二、小吃多。餛飩包子胡辣湯、麵條稀飯水煎包、涼粉油條丸子湯,燒雞牛肉豆腐腦、鍋葵油茶羊肉湯……

三、雜耍賣藝的多。唱戲的、說書的、拉洋片的、罵大會(相聲)的、耍猴的、變戲法的等等。戲院茶社為了招攬生意,紛紛出錢請藝人表演,許多名家也在此演出。

老墳崗是“曲子窩”,許多大師級的藝人當年都在這裡表演。比如唱河南墜子的,劉桂枝、劉明枝、劉宗琴,於忠霞等。說評書的馬素芳,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說評書的女藝人。他們中許多成了解放後國營曲藝團的領導和骨幹。

罵大會,就是相聲,那會主要是父女倆表演,也有父子或夫妻的,主要靠說葷話吸引看客。

雜耍賣藝的有一位叫善魁,彈弓打的好,絕活是“回頭望月”——向後抬起左腳,在腳後跟兒上擱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銅板,銅板上再放一個小土塊,然後彎腰搭弓,側身將土塊打碎,玻璃杯與銅板紋絲不動。

四、江湖行當多。有資料說老墳崗江湖行當分八大類:十五金,十八漢,九俐,十疃,六風,十二馬,十八綽。還有幾十個不入流的小寡門。俐,風,馬,綽具體指什麼,沒查到,只查到江湖九金十八漢。金,又稱驚,九金指九種算命的,十八漢,是十八種賣藥的,比如表演武術捎帶賣大力丸,就是“挑將漢”。寡門,是金皮風火等十二個字,每字分六門,就是七十二門,每門又分五行,共三百六十行。

五、書寓多。名字挺雅緻,其實是男人尋歡之所。根據當時《河南政治月刊》所做社會調查,“子產河北沿(即老墳崗,在當時金水河北邊)甲乙丙書寓約五百餘家,每日午後遊人絡繹不絕,此絕可稱資本主義之銷金窟​。” 1931年出版的《旅行雜誌》曾經這樣描寫鄭州當時的妓院:“現在皆高唱廢娼,獨鄭州則當馮玉祥督汴時,實行堅壁清野,changji天然淘汰,近則復聚於河北沿(老墳崗南)一帶……區區鄭州一隅,統計南花北柳,何止千人。每至夕陽西下,笙歌嘈雜,幾不知世上尚有干戈未息之地也。”

​ 吃喝玩樂,生活用品這麼齊全,老墳崗自然成了市民流連之地,不分貧富貴賤,逛老墳崗漸成風俗。

​ (本篇無照片,因為實在找不到相關歷史遺存,只好放一張1916年的鄭縣地圖)

TAG: 老墳十八賣藝相聲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