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我有迷魂(隨筆)

由 西風文藝 發表于 美食2023-01-04

作者:段金泉

翻看一冊青年時代的讀書筆記,扉頁上整齊地抄錄著這樣一段名言: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這是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段話,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會陌生。

在那個激情燃燒、胸懷夢想的時代,誰都不願讓自己的青春平平淡淡、碌碌無為,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過得有價值、有作為。保爾身殘志堅、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勇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無疑成為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這段話便成為激勵實現理想抱負的座右銘。

彷彿在轉眼之間,就到了回首往事的年紀。檢點自己的人生歲月,努力與拼搏的過程,其實都是人生旅途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站點,沒有驚天動地的輝煌值得去炫耀。人生就是一個品嚐五味的過程,日子雖然平凡如流水,但也不敢隨意虛擲揮霍。隨遇而安,斯真隱矣。老實做人,踏實做事,生活倒也充實自在,沒有留下什麼悔恨與羞愧。

每個人的一生,除了努力工作、養家度日之外,總還要有點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讓生活變得富有情趣。我生性內斂好靜,最大的興趣便是讀書寫作,以此來豐盈內心世界、修煉格局素養。我從不奢望能成名成家,作文力求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我亦不追求高產繁花,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也要幾經推敲、反覆修改,塗塗抹抹,前後沒有一週時間很難成稿,一年下來也就四五十篇。這些文字雖算不上精品力作,但必須做到盡力為之,先讓自己滿意。因此,文中的字句都傾注了一番心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份執迷,無關名利,亦非風月,只為自己內心的充實和快樂。

①人生猶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轉瞬即逝。但是,不同的時刻,小浪花也會閃爍不同的光彩。採擷一束平淡生活中的“浪花”,分享一段內心深處的真切感悟,都是接地氣、暖人心的寫作主題。

天命之後,人生已過大半。驀然回首,免不了寫一些過往的人和事,抑或記錄某一時段的獨特經歷,情理之中,順風自然。有一點要把握好,那就是不慕虛榮、實事求是,切不可放大成績、自吹自擂,把自己寫成一路高歌,有多麼出類拔萃、與眾不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生活中的人和事,要冷靜看待,客觀敘述。錦上添花,無疑於自毀形象。翻閱個別老同志的回憶錄,類似的現象比較普遍。

《菜根潭》裡說:“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聖賢無名,大者無形。”一個人格局小了,取得些許成就自我膨脹、大舉張揚,遭遇挫折怨天尤人、心生憤懣,終究不會走得太遠。唐代的孟郊,四十歲才中進士,還沒當上官,就飄然起來,留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一時成為笑料。

有大格局的人,大都是低調的,靜水方能深流。做人如此,作文亦是同理。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不管曾經有多麼出彩,受到過多高層次的表彰,但它僅僅是某一階段應盡的職責,優秀是必須的。畢竟,是單位這個大平臺成就了你的事業,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有很多,離開了誰工作都能正常運轉,沒有了誰世界照樣四季交替。一路走來,我們曾接觸、交往過的人,曾幫扶過的人,有的成了達官顯貴,有的成了富商大亨,有的成了行業名人,但沒必要時常掛在嘴邊,更不要刻意攀附、炫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俗世浮雲,機緣交際,過份渲染難免降低自己的人格。真正的友誼,是存於心底的那一份溫暖。

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感恩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無私饋贈,感恩困境中援手幫過自己的人,真情表達,樸實敘述。任何形式的寫作,都要有適宜生存的土壤,絕不能脫離時代背景,抒發無病呻吟的情懷、堆砌雲裡霧裡的辭藻、灌輸高大空洞的“雞湯”。

幾十年來,我關注的多是“國事”“天下事”,寫的多是講大道理的官樣文章。而在個性化寫作中,可以選一些貼近生活的人和事,接地氣的“風花雪月”:凡人小事、山水花草、閒情逸致,輕鬆詼諧,爽心悅目,沒必要正襟危坐,更不必憤世嫉俗、批判一切,惹自己生氣。

②文無定法,有章可循。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和賞析,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有的喜歡思想深刻,有的喜歡言簡意賅,有的喜歡引經據典,有的喜歡生動描寫,等等。即使形式上有千差萬別,其實質都離不開這“三要素”:立意、結構和語言。

立意是文章的思想和靈魂。散文取材廣泛,寫法靈活,描寫物件既可以是人和事,也可以是景與物;既可以天高雲淡,也可以小橋流水,幾乎不受時空的限制。沒有立意,即使情節描寫再細膩,不過是一幅影印圖片,記錄的只是單純的表面現象,缺乏蘊含的深邃內質,文章就很平庸。而透過表象描寫,託物言志,讓讀者心靈受到觸動、眼前豁然開朗、思想得到昇華,有所感悟,留下思考,這才是立意的主旨所在。因此,動筆前先要明晰文章要表達的主題。記事與創作有著本質的區別,可以寫雞零狗碎,可以寫往事回憶,但它們不能與真正意義上的創作相提並論。說得通俗一點,有人給順口溜標上了詞牌,形式上看起來很像詩詞,實際上卻“風馬牛不相及”。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鮮明的結構特點。不拘一格,千姿百態,並不意味著可以“野渡無人”“信馬由韁”。結構是文章的骨架,也是外在的表現。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按照一定的條理表達思想路徑、脈絡,把鬆散的素材凝聚成一個有機整體,主題集中,感情凝練,貫穿全篇,達到起承轉合、首尾呼應、上下兼顧、一脈相承的效果,是為神聚。

語言要優美凝練。文喜看山不喜平,畫如交友須求淡。我崇尚樸素婉約的情感表達,力戒平鋪直敘的刻意雕琢。在看似隨意的描述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自己的淺陋拙見。每篇文章或每段話,力求做到語言簡潔質樸,虛實結合,自然流暢,不拖泥帶水,儘量避免關鍵詞彙的重複。如果有一兩個生動的故事做支撐,把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夾敘夾議,寄情於景,寓情於物,則顯得更為生動活潑。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透過讀書寫作,加深對社會的瞭解、對事物的認知,對歷史、時事乃至人情世故的獨立見解,是提升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要做到“洞明”“練達”,不可能立竿見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懈怠,不放棄,必有收穫。

③古人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文章寫得如何,終歸要由讀者去評價。這就自然而然引出另一個話題,透過怎樣的方式,才能將自己的文章奉獻給讀者。

過去,人們只能透過書籍、報刊、電臺等途徑,閱讀文章,獲取資訊。進入多媒體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能靜下心來閱讀紙質文字的人越來越少,青年人更喜歡上網瀏覽,淺閱讀已成為人們的習慣。而眾多自媒體平臺的興起,為更多的作者提供了發表文章的機會。只要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似乎都可以成為網路寫手。

網路平臺有大有小,閱讀量也就有多有少。一位知名作家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說,他的文章閱讀量基本在百人左右。這不奇怪,純文學作品的受眾面畢竟有限。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寫了幾篇記敘性的文字,有了多少點選量,就能成為“作家”。要想寫出自己滿意、讀者認可的文章,還是要下一番苦功夫,還是要遵循寫作規矩。只要用真心、寫真情,無論是在平臺推送,還是在報刊發表,或者在朋友圈分享,定有讀者共鳴,不必刻意追求閱讀量,自娛自樂即可。

到了安享歲月的年紀,原本可以寄情山水、休閒玩樂,但多年養成學習思考的習慣,依然難以割捨。孩子見我初心不改,倒是十分理解支援,認為讀書寫作可鍛鍊大腦、延緩衰老,是一種易得的精神享受。為方便上網瀏覽和寫稿發稿,還特意給我配了膝上型電腦、新款品牌手機,並申請了個人公眾號。

大疫三年,無情地阻滯了人們邁向“詩與遠方”的腳步。從最初各地大規模封城、管控,靜態管理、自願居家、非必要不外出,發展到如今各社群隨時實行的靜默、閉環管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字,讓人不得不感嘆。但在越來越溫軟的詞彙後面,“層層加碼”的剛性舉措讓人舉步維艱,真正使居家成為生活常態。那麼,如何打發這無聊的時光呢?

除了吃飯睡覺、看電視刷手機,不妨調整心態,跟著感覺走,讀一本喜歡的詩書,寫一篇抒情的文章,給陰霾籠罩的日子添一抹亮色,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攝影:惠子)

TAG: 文章自己寫作讀者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