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由 谷聲熊 發表于 美食2022-12-26

“熊,成年人的世界,也太難了吧。”

後臺有位女生朋友說,一直以來,她都告誡自己:

不能亂髮脾氣,要做個成熟的、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於是在工作中,即使心裡已經千萬句不爽和委屈,在和上級、同事溝通時,她也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得體。

在戀愛中也一樣是個悶瓜,很多時候對男朋友的行為不滿意了,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索性就都不說。

她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情緒穩定,但後來發現,其實自己“內耗嚴重”:

總是在睡前想起自己在工作裡的委屈,然後越想越睡不著;

總是透過男朋友的行為,質疑對方是否還愛自己,然後越想越難過……

對此,熊真的想勸這位女生,以及大家一句: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熊真的不是在嚇唬大家噢。

古醫書上都寫著:“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憂傷肺”;

現代醫學更是有多項資料表明,很多結節、病症都與生悶氣有關。

詳細資料熊今天就不過多贅述啦,生悶氣傷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但熊今天其實想補充的是,長期生悶氣,不僅對身體有害;

它還是一種心理折磨,一種精神內耗!

如果我們一直生悶氣,控制壓抑著自己的負面情緒,最終只會覺得心累、生活無趣;

只有和它交朋友,瞭解情緒背後我們內心的需求、想法,我們才能夠讓自己不斷成長,真正做到“情緒穩定”。

這些觀點呢,其實來自熊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情緒價值》。

書的作者,是日本一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曾獲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的“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石原加受子。

石原加受子說:

“負面情緒是在‘你自己不愛自己’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的情緒。”

換句話說:

“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或者說是為了愛自己,向我們發出的求救訊號。”

也就是說,生悶氣=不愛自己=精神內耗=心累(心死)。

因此,在這本書中,石原加受子為我們分析了一些常見的負面情緒的“求救訊號”;

熊今天,就把它們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再也不要逃避、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了噢~

生悶氣、發火,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你不重視自己的內心,你不愛自己。”

“不能生氣。”、“發火是不對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壓制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的憤怒。

而作者說,憤怒,既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控制。

相反地,“壓抑憤怒,才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她認為,我們之所以憤怒、生氣,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產生憤怒,是因為比起自我認可,人們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是將自己的認可和評價都託付於他人。”

這樣一來,我們當然會在意他人的反應,就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傾注到他人的言行和周圍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因為不愛惜自己,不重視自己,才會憤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憤怒是潛意識裡發出的“我們不愛自己”的訊號。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壓抑或無視它,要正視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還必須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除此之外,還要採取及時的行動來排解負面情緒,比如:

去跑跑步,吃一頓好吃的,跟朋友吐槽吐槽……

而這,也是我們愛護自己身心的一種方式噢。

一直忍耐,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自己被粗暴對待了。”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似乎都把“忍耐”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不忍耐,就無法與別人和睦相處。”

“如果不忍耐,就無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現在忍耐著工作下去,老了就能幸福。”

於是,我們給自己的為人處世的信條是:

“必須忍耐著去配合他人。”

“必須忍耐著適應社會。”

“不能給大家添麻煩。”

“必須和大家好好相處。”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而這個社會的準則也變成:忍耐力強,意味著抗打擊能力強。

但作者認為,這種一直忍耐的狀態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因為,當人們認為“自己必須去迎合這樣的社會,必須服從”,漸漸地就會畫地為牢,失去自我。

每天過著滿是任務、指標的生活,就沒有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了。

而且,到了某一個節點就會突然爆發,變得情緒化、大喊大叫、喪失冷靜、富有攻擊性。

因此,一直忍耐是潛意識發出的“你在粗暴地對待自己”的訊號。

所以她建議我們,如果意識到自己正在忍耐,就不要再繼續下去;

而要回歸自己的內心,試著問一問自己:

“我到底想要怎麼做呢?”

如作者所說,“察覺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們就已經開始愛自己了。

每當我們問問自己的時候,“忍耐”的情緒也就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提醒我們,或許可以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許可以不用迎合別人的期待……

熊想,活得更像自己一點,屬於自己的人生也才會長一點呀。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不安,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你在消極地對待未來。”

在展望未來時,我們會有很多不安感:

“失敗了怎麼辦?”

“被否定了怎麼辦。”

於是,就會產生很多消極的想法:

“我就是個沒用的人。”

“我很差勁吧。”

而人的消極意識一旦過強,就會看不到積極的方面,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迷霧中。

也正是因此,每當不安的情緒襲來時,我們都要提醒自己:

“你正在消極地對待未來了。”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提醒之後,該怎麼做呢?

作者的建議是:行動。

在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重度路痴的女生,每次第一次去某個地方時,就會非常擔心自己能夠順利到達。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倒是還好,但是當和別人有約時,她就會十分不安。

後來,為了消除這種不安,每次去某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提前走一遍,演練路線,確認終點。

這麼一來,就能讓自己安心下來。

“行動是消除不安感的良藥。”

所以,別想那麼多失敗的結果啦,做好手頭的事情,不安感就會與我們保持安全距離噠。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焦慮,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達成目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啊。”

“焦慮的人一直很焦慮,甚至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在焦慮。”

如作者所說,不管我們到底認不認為自己正在焦慮,其實現代人的情緒通病,一定有焦慮的身影。

作者還指出,焦慮的人的共同之處在於:

感受不到當下,總是想要“領先一步”。

比如,過馬路時,會在焦急的情緒中等待訊號燈變綠;

離車站很近時,他們會看向閘機前面的自動扶梯,坐上扶梯上樓時,他們會看向進站的電車;

而在車上時,就在想等下要吃什麼菜了……

就像這樣,總是提前看向下一步,焦慮就產生了。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但是,焦慮也不完全是壞事,它是在告訴我們:

“要慢慢體會,達成目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要活在當下,越是活在當下的人越不會焦慮。”

比如,過馬路時,如果是紅燈就穩穩地停下,停下來的時候,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你就會切實地感受到停下來的時候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平靜的。

坐扶梯時,感受自己腳下站立的感覺,還能從容地環顧周圍。

只有慢慢體會眼前發生的事或正在做的事,就會產生愉悅感、充足感、滿足感等積極的情緒。

所以,感到焦慮的時候,就告訴自己:

“放慢腳步,是達成目標的最短路徑。”

熊覺得,慢慢來的人生,或許更能體會“活著”的感覺吧~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不甘心、嫉妒,是內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你過於在意對方的看法啦。”

在書中,作者闡釋了嫉妒情緒的產生過程:

“有的人總是喜歡和人比較,並渴望在比較中獲勝,越是這樣他就會越在意對方和身邊人與事,因此好勝心也越來越強。

在意識到對方比自己優秀的瞬間,人就會產生嫉妒。”

任誰,都有過偷偷比較,然後產生不甘、嫉妒情緒的時候吧~

有時候,這種情緒會激勵我們變得奮發向上,使我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但有時候哇,這種情緒悶在心頭,會給人際關係造成一定影響:

以消極的情緒去關注對方,會在心中否定、責備,攻擊對方。

甚至是,做什麼事情都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所以作者認為呀,要把這種不甘心、嫉妒的情緒,當成一種內心的求救訊號。

察覺到這些情緒的時候,就要告訴自己:

“你太在意對方啦。”、“把關注點放回自己身上吧。”

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夠關注於自己的人生,不會因為“總是在追逐他人的人生”而感到疲倦。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下次生悶氣不開心時

可以提醒自己:

“別怪自己,要怪就怪別人。”

哈哈哈

雖然是個歪理

但熊覺得

生悶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不開心了有情緒了

透過正確的途徑發洩也未嘗不可噢

各位,晚安~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TAG: 自己情緒生悶氣忍耐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