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二十六史精選故事415、魏徵不想當忠臣

由 正史故事 發表于 美食2022-12-23

忠臣,是指不顧個人的性命和安危,竭誠為帝王和國家效忠的臣子。在封建社會里,這是一種優良品質,歷來受到人們的讚美和歌頌。做臣子的,人人都希望能夠落個忠臣的好名聲。可是,唐太宗的臣子魏徵,卻說自己不想當忠臣,只是希望做個良臣。

魏徵,河北晉州人,出身貧苦。魏徵年少時,父親死了,家境貧寒,難以維持生計,他便出家當了道士。魏徵雖然窮困失意,卻胸懷大志,喜歡讀書,善於融會貫通,尤其喜愛先秦縱橫家的學說。魏徵後來當了隋朝的一個小官。

隋末大亂,群雄四起,魏徵很想施展胸中抱負,便上了瓦崗寨,投奔了李密。魏徵為了壯大瓦崗軍,獻上了十條計策。可是,魏徵出身低微,又沒有名氣,李密沒有采納。魏徵處於英雄無用武之地。

瓦崗軍失敗以後,魏徵隨李密投靠了李淵。魏徵自告奮勇,去招降了徐世勣等一批原瓦崗軍的將士。這個期間,魏徵不小心做了竇建德的俘虜,等到竇建德被打敗,他才又重新回到了唐朝。

太子李建成發現了魏徵的才能,把他招到太子府,禮遇甚厚。李建成對待魏徵十分恭敬,魏徵盡心竭力地為他出謀劃策,很快成為李建成的親信。

魏徵見李建成經常坐鎮京師,而李世民則領兵四處打仗,屢立戰功,威望日盛,覺得對太子不是好事。有一次,劉黑闥勾結突厥,進犯山東。魏徵建議李建成領兵征伐,以建立功勞。李建成聽從了,向父親請纓出戰,在魏徵的謀劃下,大敗劉黑闥軍隊,並將劉黑闥擒獲斬首,平定了山東,獲得了好名聲。

魏徵見李世民爭奪太子的野心越來越明顯,多次勸說李建成,要他先下手為強,及早除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念及手足之情,猶豫不決,結果被李世民搶先下手,發動玄武門事變,奪走了皇位。

李世民把魏徵抓來,斥責他為何離間兄弟感情。魏徵面無懼色,感嘆道:“可惜太子不聽我的話,否則哪有今日之禍啊!”李世民素聞魏徵有才能,不計前嫌,赦免了他,並升遷他為諫議大夫。李世民對魏徵十分尊敬,經常聽取他的意見。

李世民的寬宏氣度征服了魏徵,使魏徵認識到,這是一位虛懷若谷、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可以輔佐他成就大業的。魏徵從心裡佩服李世民,從此對他忠心耿耿,經常建言獻策。

李世民對魏徵十分信任,派他去河北,安撫原李建成的部下,並授予他遇事專斷之權。魏徵到了河北,正好碰上東宮將領李志安、李思行被抓了起來,鎖在囚車裡。魏徵馬上下令,把他們放了,好言安慰。魏徵又通告各地,說皇帝有詔令,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一概不予追究。很快,河北穩定,人心歸附。李世民非常高興,獎賞了魏徵,升任他為尚書左丞。魏徵在一年之內,連升了三級。

李世民胸懷大志,勵精圖治,當時唐朝初定,百廢待興,需要制定各種政策措施。魏徵官小,不便公開議政,李世民就把魏徵請到臥室裡,單獨向他詢問治國之策。魏徵有治國之才,性格坦誠耿直,總是直言不諱,遇到與李世民看法不一致的事情,他也敢於爭辯,從不曲意奉承。

李世民是位明君,對魏徵的做法十分讚賞。有一天,他誇獎魏徵說:“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自從你跟隨朕以來,前後提了有二百多條建議,很多都是真知灼見。你一心為了朝廷,敢於直言進諫,真是忠臣啊!”

沒想到,魏徵卻說:“臣不想當忠臣,只想當個良臣”。李世民驚訝,問:“忠臣、良臣有什麼區別嗎?”魏徵很認真地回答:“良臣,是指像后稷、契、皋陶那樣的人;忠臣,是指像龍逄、比干那樣的人。良臣能夠安邦定國,讓國君得到好名聲,自己也享受幸福;忠臣雖然敢於冒死相諫,卻遭受殺身之禍,也讓國君背上罪惡之名。忠臣空有一個好的名聲,卻無益於家國,所以,區別太大了”。李世民認為魏徵說得有道理,大加讚賞,賜給他絹五百匹。

其實,忠臣和良臣,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關鍵在於帝王。帝王賢明,就能當良臣;帝王昏暴,就只能是忠臣了。魏徵這通良臣、忠臣的高論,實際上是在暗示李世民,希望他能夠做個賢明之君。

李世民確實賢明,他接受了隋煬帝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教訓,知道皇帝也有私慾,也會犯錯誤,如果有個人經常在身邊提醒,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他個人,都是大有益處的,所以,他需要錚臣。所謂錚臣,就是赤膽忠心、鐵骨錚錚、敢於犯顏直諫的臣子,魏徵就是這樣的人。

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也是有名的賢后,多次稱讚魏徵。於是,李世民任命魏徵為秘書監,參預朝政。後來,又升遷他為門下省的長官,魏徴成了宰相。

魏徵發揮聰明才智,與其他宰相一起,同心協力處理朝政,共同開創了貞觀之治。魏徵勸李世民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防止個人專斷,便有了“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著名故事。魏徵建議李世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興辦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偃武興文,改善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並協助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政策,推動了唐朝經濟社會發展。魏徵被譽為一代名相。

魏徵最大的特點,是敢於犯顏直諫,只要李世民有過失,魏徵就毫不客氣地給他指出來,有時當面說,有時寫成奏章。僅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就有五十多次,奏疏十一件,總計多達數十萬字。次數之多、態度之堅決、語言之尖銳,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極其少見的。魏徵因此獲得了千古錚臣的美名。

公元637年,李世民稱帝已有十年,治理國家很有成效,便有些得意了。魏徵從居安思危的角度,寫了《諫太宗十思疏》,勸李世民從十個方面深入思考,戒驕戒躁。李世民看了,猛然警醒,親筆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二十六史精選故事415、魏徵不想當忠臣

公元640年,貞觀之治已經大見成效,國泰民安,李世民開始奢縱起來。魏徵又寫了《十漸不克終疏》,指出李世民在十個方面,做得不如從前好,希望他能夠克服缺點,善始善終。

在奏書中,魏徵列舉了李世民十個方面的錯誤,說他迷戀財物,追求享樂,親近小人,用人不當,酷愛遊獵,荒於政事,忽視百姓,等等,語言犀利,一針見血。這要是換了別的皇帝,恐怕會龍顏大怒,砍了魏徵的腦袋。李世民看了,卻深受觸動,感覺魏徴說得詞強理直。李世民獎賞魏徵十斤黃金、兩匹駿馬,並把奏書抄在屏風上,時時觀看,提醒自己。

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天下大治,四夷賓服,百姓富裕。許多大臣聯名上書,建議李世民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祭天祭地,由皇帝向上天彙報政績,只有創造太平盛世的皇帝才有資格。在此之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都搞過封禪。

二十六史精選故事415、魏徵不想當忠臣

李世民召叢集臣商議。大臣們都說,皇帝功德無量,應該去封禪,只有魏徵反對。李世民有點不高興了,說:“難道朕的功業不夠高嗎?道德不夠厚嗎?天下治理得不太平嗎?異族不仰慕朕的仁義嗎?為什麼不能封禪呢?”

李世民連續發了五問,卻沒有把魏徵嚇住。魏徵平靜地說:“陛下的功業雖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多;陛下的道德雖厚,但恩澤還沒有遍及每一個角落;天下雖然太平,但還不足以供應用度;異族雖然仰慕您的仁義,但還不能滿足他們所求,所以,臣以為還不到舉行封禪的時候。另外,泰山路途遙遠,舉行如此重大的活動,必然會驚動四方,勞民傷財,百姓不得安寧”。李世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封禪之事只好作罷。

李世民經常對大臣們說:“從前,跟隨朕轉戰四方,平定天下,房玄齡功勞最大;後來,進獻忠言,安國利民,糾正朕的過失,唯有魏徵一人”。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終年六十四歲。李世民悲痛不已,停朝五天。李世民打算厚葬魏徵,魏徵的夫人裴氏說:“魏徵一生節儉,如果厚葬,不符合他的心意”,堅持從簡舉辦了魏徵的喪禮。李世民親手為魏徵寫了碑文,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二十六史精選故事415、魏徵不想當忠臣

魏徵死後,李世民十分傷感地對大臣們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瞭解興衰更替;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朕經常對照這三面鏡子,防止出現過失。現在魏徵去世了,朕失去了一面鏡子”。

魏徵去世以後,他曾經推薦過的兩個大臣叛亂,李世民遷怒於魏徵,很不高興。《舊唐書》說,李世民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魏徵家族從此逐漸衰落了。但是,沒有記載李世民推倒魏徵墓碑之事。

《新唐書》記載說,李世民取消了婚約,並且命人推倒了魏徵墓碑。後來李世民御駕親征,攻打高句麗,結果沒有達到目的。在回軍的路上,李世民神情悵然地說:“如果魏徵健在,他必能勸阻我”。李世民命人把魏徵的墓碑又重新樹立起來。

後世對魏徵給予高度評價。魏徵集忠臣、良臣、錚臣於一身,他的事蹟和崇高精神,被歷代人們所讚頌。李世民作為開明之君,也永垂史冊。

李世民除了有眾多謀士之外,還有許多出名的武將,他們為李世民開創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稱為“托塔天王”的李靖,就是其中之一。請看下一集,李靖滅掉東突厥。

TAG: 魏徵李世民忠臣李建成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