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唐玄宗的行書《鶺鴒頌》,應是帝王級書法中的佳作

由 侯和平 發表于 美食2022-12-11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的《長恨歌》 寫出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萬千恩愛,二人的故事歷代流傳,家喻戶曉。而近期我在學習行書經典時,發現唐玄宗的一件行書《鶺鴒頌》在冊,相當地打眼,才知道他的書法也屬一流,從心裡平添了一份好感!

看《歷代皇帝傳略》,總的看,李隆基還是個雄才大略之主。為保皇位,兩次宮闈之戰,先殺韋皇后平樂公主,由太子榮登皇位。後又賜死想政變的太平公主,穩定了天下。之後他定方略,親賢臣,重農桑,活經濟,肅邊患,天下安定,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大好景象,顯示出他的文韜武略,確有先祖、開國英主唐太宗之風!他前期執政數年,國泰民安,口碑甚佳。但後期昏瞶迷糊,尤其花甲歲之後陷入了一場與楊貴妃的情愛悲劇,“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理政事,由宦官佞臣當政,最後導致天下大亂,國力衰退,大唐江山開始走下坡路。

唐玄宗活到七十八歲,前半生威武,後半生失敗,但他畢竟與喪權辱國、嗜好書畫的宋徽宗不同。他神武聰明,智力權謀過人,《書小史》中說他“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好圖書,工八分章草,豐偉英特”,是個全才。而宋徽宗卻是藝術天才、治國庸才,靖康之恥,國破家亡。起碼唐玄宗功過相抵,李家江山自他後又接續傳了許多代。

文歸主題,還是回到書法藝術上,聊一聊

《鶺鴒頌》

之短長。

我臨習多遍,感到他受祖上唐太宗的影響,寫的是大王一路,《鶺鴒頌》,就是他學王的一個墨跡標本。

此帖內容記述了一個奇異景觀:一千多隻鶺鴒鳥飛到唐宮,棲息在鄰德殿前,旬日不曾離開,後來人到面前而鳥不驚。唐明皇邀東室太子屬官魏光乘五位文臣在一起觀看百鳥翔集之景觀,作詩賦文,悠哉樂哉!除史官記述其事外,皇上也浮想聯翩,從詩經。小雅。常棣詩句 “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水鳥脊令在高原,兄弟們相互救急難),脊令鳥喜群棲,求和鳴,眷同伴,從而憶及他兄弟五人的互敬互讓、親密無間等歡樂情景,敘事詠物抒情於一體,生髮出這篇優美的賦文。後玄宗乘興揮毫,為千秋萬代留下了這件珍貴墨跡。

史上擅寫的皇帝十幾人,寫得拔尖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等,而李隆基寫的《鶺鴒頌》,同先祖李世民寫的《溫泉銘》、《晉祠銘》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都宗師王羲之書風,但李世民行中見草,靈活飛動,爽利勁健,曠朗遒勁,顯得更為激情一些。而李隆基卻線條渾厚,氣勢雍容,平淡瀟散,韻味悠然,顯得淡雅疏朗。

具體分析其藝術特色,是否有以下幾點呢?

1、他確實在王帖上下了一番功夫,晉味濃郁,瀟灑雅逸。

不少字是照搬《蘭亭集序》的,肯定是反覆臨過此帖的,唐代離晉朝近些,估計皇帝是看過王的一些真跡,比後代對王的理解要深。當然字裡行間,受本朝大家的影響,唐風顯著,雍容華貴,氣勢宏大,從一個方面亦看出“開元盛世”的氣象出來。

2、筆劃遒勁,力能扛鼎。

字字雄勁厚實,筆筆入紙,一絲不苟,彰顯出作品的精神氣。我甚至感受到李隆基的英雄本色,真是字如其人,風雲變幻,重大變故,又有何懼哉,他執政四十四年,歷經滄桑,人生豐富的閱歷,亦反映到書作裡,這裡忽然間想到一個詞“筋道”,字字筋骨相連,達到了一定高度。而有些怯懦柔軟的帝王,字一定是浮飄軟滑,人軟字軟,堅挺硬朗不起來。

3、韻味濃郁,呈現出淡泊之美。

他的字不是那種豪情萬丈,大開大合,一瀉千里的那種,而是平淡無奇,寫得不疾不徐,從容不迫,初看不怎麼起眼,但細心品賞,另有一番風情在。是那種淡泊安定,是經歷一番風暴,風平浪靜那種,十分的穩妥,反映出心境的平靜平和。我覺得這是一種大智慧,呈現的是一種大美。

唐玄宗的行書《鶺鴒頌》,應是帝王級書法中的佳作

4、豐腴惇厚,骨力中含。

大唐經濟繁榮,可能因此蘊育了“以肥為美”的審美觀。看唐代楊貴妃的畫像,豐腴肥美,反映了唐明皇的審美趨象。《脊令頌》筆畫飽滿,但並不肥胖虛腫,而是結體安和,雍容華貴,雖行楷夾雜,然動中寓靜,動靜咸宜,融為一體。

清代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彿,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清吳其貞雲“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自有

龍姿鳳彩

,信書法之寶,名著古今”。都在說唐明皇帝的不同凡響。

唐玄宗的行書《鶺鴒頌》,應是帝王級書法中的佳作

我以為,唐玄宗書法雖不及唐太宗,也不能與宋徽宗齊名,但還能躋身帝王書法的第一陣容,給他戴上一頂書法家的桂冠,似不為過!

順帶說一句,唐玄宗墨跡雖只有《鶺鴒頌》這一件,但碑刻隸書存世頗多,從中看出他隸書的功底實在了得。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TAG: 唐玄宗李隆基書法脊令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