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敘事散文•為農民打工

由 耕綠 發表于 美食2022-12-08

走進赫馬嶺村,鑲嵌在農民田間夜校外牆上紅彤彤的一行大字映入眼簾: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農民打工。

被風吹掉了“打”的字旁

人們多說,年輕人去城市打工,農村“空”了,有的甚至導致土地荒蕪。金秋十月,隨《沂蒙壯歌》攝製組來到莒南縣採訪,卻被這眼前打工“倒置”的景象震撼——另有人為農民打工,即村辦供銷社。

供銷社,全稱是供銷合作社,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產物,延續了半個世紀。主要是解決農民生產和生活資料供應及農副產品銷售的形式。不過,這裡所說的供銷社,指的卻是赫馬嶺村解決土地耕種和勞動力轉移的組織。

實現了勞動力轉移

赫馬嶺村地處沂蒙革命老區,是個靠種地為生的村莊。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赫馬嶺村“兩委”的早在4年前就成立了名為莒南縣代彬土地股份合作社(即供銷合作社)。全村 700多畝耕地入股,土地變成了股權,村民成為了股民。他們相繼投資200萬元,購置了播種機、收割機、烘乾機、揚塵器等大型農機器具13臺,土地實行統一耕種、施肥、澆灌、打藥、收割一條龍管理。由於節省了用工,閒下來的姑娘小夥放心到城市務工;不適宜外出打工的老人、婦女及需要照顧家庭的村民為村供銷社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打場、澆地等。

村支書魏振武開著機械曬玉米

這是赫馬嶺村的創舉,前來參觀學習和採訪的人絡繹不絕。我等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口中不停地念叨著“好樣的”!

不錯,這是個很有價值的嘗試,村民又持有什麼樣的態度?68歲的村民朱孔鳳說,她丈夫魏延珍今年71歲,2018年因車禍癱瘓在床,需要靠人照顧。其子女外出打工,孩子也要有人照應。自從村裡成立供銷社後,她將家裡的耕地交給村供銷社統一管理,自己有時間和精力照顧丈夫和孫子。這樣算下來,4。8畝土地每年每畝分得土地收益800元,分紅100元,共計4320元。自己不費任何力氣就能收到與自種土地相當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朱孔鳳閒暇之餘收拾家務

說道這裡,朱孔鳳笑得攏不上嘴。她接著話茬又解釋道,自己雖年近古稀,但身體尚可,就忙裡偷閒幫助村集體幹些零碎活,還能抽空去村“共富車間”織手套,每天也有近百元的收入。她一再感謝村“兩委”統一管理土地的辦法省事省力,既保證了土地收益不減,又能騰出時間掙額外收入。

魏振功是赫馬嶺村 67歲的農民。他笑嘻嘻地說道,年齡不饒人啊,外出打工沒人要了,在村裡做零工也不錯,像在田間地頭撿拾收割機收不淨的莊稼,每天也能掙幾十塊錢,買油打醋夠用的,小日子過得還可以。借打零工機會又能與村上的老年人聚會聊天,這才叫“天上掉餡餅”。

魏振功(左一)等老人撿拾莊稼在地頭休息

“誰不說咱家鄉好”,這好可不是亂說的。80歲高齡的張學普認為村裡走供銷合作社的路子正、有奔頭。他幹不了重活,就在村裡做起季節工,清掃街道、澆地、打場等少不了他,每年收入不下三四千元。

敘事散文•為農民打工

打場的老人(中間為張學普)

村“兩委”的所想感動了村民,他們紛紛為村莊建設出力獻策。54歲的村民魏振波是村農機小組成員,常年外出打工的他一到農忙季節便回村維修農機裝置。採訪那天,正趕上他在天地裡維修農機具,見他幹得是那樣起勁。問他回來助秋收收益上是否有損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村供銷社按每天300元給他補貼,與外出打工收入差不多。即使少收入一些也沒有怨言,村“兩兩委”為村民創造了致富條件,咱不能忘記村裡的好!

敘事散文•為農民打工

魏振波在田間維修手扶拖拉機

赫馬嶺村“兩委”在土地上大做文章,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村黨支部書記魏振武回憶說,赫馬嶺村曾是窮村,村集體過去沒啥經濟收入,村民也不富裕。自從有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外出民工農忙季節城市、家鄉兩頭跑的困惑;剩餘勞動力不出家門也能掙小錢,這著實是農村發展的好辦法。如今,村民的土地收入非但不減,村集體也有了積累,用於再生產、再發展,實為一舉多得。據統計,2021年,赫馬嶺村供銷合作社收益達到43萬元。村莊道路整潔劃一,家家戶戶住上新房,全村上下喜氣洋洋。

敘事散文•為農民打工

整潔的村容村貌

村還是那個村,地還是那片地,人還是那些人,自從有了供銷合作社確實是兩重天。赫馬嶺村興辦供銷合作社的實踐再次證明,集約化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耕綠 楊現帥 董小軍)#頭條創作挑戰賽##秋日生活打卡季#

TAG: 馬嶺打工供銷社合作社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