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好人就是沒有好報,怎麼辦?

由 夜奔書房 發表于 美食2022-12-03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咱們中國人有個微妙的說法,就是信“命”,王德峰曾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還不信命,說明這個人沒有悟性”。

那麼命是什麼?無法定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巧妙之處,同一個詞各自體悟。

在我的理解裡,命是一種無可奈何之後的坦然,其中就包括必須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錯的,或者至少不會在當下現實世界裡實現,接受“好人就是沒有好報”的事實,是信命的主要核心之一。

“麻繩只挑細處斷,厄運只找苦命人”“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好人就是沒有好報,怎麼辦?

01

《約伯記》是《舊約》裡最重要的篇章,經過學者考證,《約伯記》創作於距今4000餘年前,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字作品之一,引人深思的是,基督教典籍經過歷代辯論和修正,幾乎所有的內容都被質疑過,唯有《約伯記》,從未有人懷疑過其正統地位。它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好人約伯信仰虔誠,一心做善事,同時他也家財萬貫兒女眾多。一日,撒但向上帝說:約伯信仰你是有原因的,因為你賜予他財富和幸福生活,如果你毀掉他的一切,他一定會離棄你。但上帝認為約伯信仰堅定。於是允許撒但剝奪約伯的一切,包括兒女、財富以及健康,約伯最終妻離子散全身毒瘡,終日待在爐灰中用瓦片刮身體,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為什麼。

面對一個標準的好人無好報的場景,人們怎麼解釋呢?

約伯的三個朋友以利亞、勒達、瑣法來看望他,於是約伯就和他們展開了辯論。三個朋友堅持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絕對正確的鐵律,約伯受苦一定是做了惡事之後的懲罰,約伯所受的折磨,要麼是神給予管教,要麼是他的兒女有罪,要麼是心裡有罪。總之,無論現實是什麼,獎善懲惡的法則永遠是對的,惡人不會擁有財富,就算有也不快樂。

而約伯的迴應非常有力,他從未使寡婦孤兒挨餓受凍,開啟屋門收容旅客,善待大眾尊敬宗族,就連對陌生女人的邪念都沒產生過,誰能指出他做的惡事,他必將這些事情寫成狀詞戴在頭上。

約伯又說:“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他的人看見那日子呢”,那些搶奪財物、殺人盈野的惡人,卻享受榮華富貴,最終還能壽終正寢。

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把文中的神替換成中文裡的命,就會發現約伯問題的普世性,這就是《約伯記》為何能流傳4000年原因。

02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們不得不求助彼岸世界,全世界各個民族不約而同地發明了轉世輪迴和終極審判。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都有類似地思想,天堂和地獄、六道輪迴、前世今生等等。

先民們得到了心理安慰,獎善懲惡的定律都以維持。

但約伯朋友們的觀念依舊沒有被推翻,在道德上,這個世界是以果導因的,一個人受苦受窮、疾病纏身或事業不成功,人們總是習慣性歸因到自身,形成一種“習慣性自責”的人格。這反而更加重了不公平,幸福和成功者贏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勝利,而受苦之人則相反。人們不得不為這種不公平尋找更多心理辯護,苦難被美化和道德化。

但苦難就是苦難,這是擺在所有人面前血淋淋的現實。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拒絕接受終極審判理論,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說:

你喜歡孩子嗎,阿遼沙?如果他們在世上也苦難深重,那無疑是為了他們的父輩,他們是代吃了蘋果的父輩受過……要知道,整個認識世界也抵不上那小女孩向上帝哭訴時所灑的眼淚……別的不說,單是那個被關在臭茅房裡捶胸向上帝哭訴的小女孩的眼淚,就不是所謂的永恆和諧所能抵償的……如果說孩子們遭的罪被納入苦難的總額以湊足贖買真理所必須的代價,那麼,我先在此宣告,全部真理不值這個價。

彼岸世界維持了上千年的穩定,科學興起之後,一切都失效了,問題再次來臨。

03

人們對“好人沒有好報”重新進行了拆分,發展出許多辦法來應對。第一種觀念是重新定義何為“好人”,人們在行動中之所以善良,本質上是因為有隱秘的自私動機,做善事或是為了報答,或是為了避免內疚,或是為了自我滿足,那麼在做善事那一刻,回報就已經兌現了。

第二種觀念是重新定義“好報”,善良與否不由個人定義,而是人類整體的“效用”,邊沁說“永遠要為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行動”,比如《國富論》裡,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反而繁榮經濟造福群體。劃時代的名著《自私的基因》裡,專門有一章名叫“好人終有好報”,是從人類基因傳續的角度定義好報。

第三種觀念是人類應該放棄“道德”,這裡的道德是傳統意義上的,傳統道德有時候會壞事,比如哈耶克就認為“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尼采也認為有兩種道德,分別是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未來人們應該秉承主人道德,成為超人。

在這個價值混亂多元的時代,以上三種觀念的擁護者都大有所在,而道德問題變得越來越相對性和個人化,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同的道德觀,世界的模樣取決於你如何解釋它。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深刻的觀念,古往今來的聖賢們幾乎都是這樣的生活的,即:完全放棄好人與好報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看來,堅持“好人與好報”,是把道德當做一場交易,從根子上就是功利性和不道德的。

04

《了凡四訓》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雞湯文”,袁了凡先生逆天改命的經歷實在過於傳奇,而他更是提供了一種低成本、可操作性的路徑,從勸導向善的角度來看,實屬功德無量。

但絕大部分人,用了錯誤的角度去閱讀,又使得這本書貽害無窮。

整本書的精華實質上是這麼一段話:

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可以從中看到明顯王陽明心學的觀念,人先要洞察和覺悟自己的心,明白心外無物,那麼只要向心而求,則無所不得。

人先要有非常堅定的相信,世界自然按照你的意圖運作。這次序是千萬不能顛倒的,不能世界給了回報,所以我才相信;或者我的相信,是以命運的回報,做的交換。

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極難。以道家為例,無為而無不為,是因為人完全相信和認同“無為”為前提的,如果抱著“無不為”的目的,把“無為”當作手段,那根本就不是“無為”。把一切現世的功名利祿都看成“無”,功名利祿很容易就來了,但這時候你已經完全不在乎了。

這是《了凡四訓》的正確理解,這也是任何信仰的起步和入門。

05

那麼回頭再看《約伯記》,只是上帝打個賭,約伯就要承受苦難,這是任何邏輯都解釋不通的,這樣一個傷害無辜者的上帝還值得信仰麼?

越過這道門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庇佑,無論是哪種信仰。

信仰不是一門等價交換的生意,信仰不能也不會保證現時的幸福,它是人在面對任何苦難折磨都不會放棄的東西。無論是孔孟老莊,還是陽明慧能,構建出堅實的內心基礎,百折不撓的相信,自然能夠坦然面對任何苦難。“朝聞道,夕死可矣”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是的,好人就是沒有好報,然後呢?就不當好人了麼?不!當好人是因為這樣做的對的,對的事情本身就是對的,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證明。人類就是被這樣一群人在推著向前,我們自己就是“好人們”的“好報”。

想明白這一點,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TAG: 約伯好人道德好報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