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太公兵法對張良有何影響?原來,開篇就提出一條針對韓信們的謀略

由 筱迷糊紫山 發表于 娛樂2021-12-12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之後,張良亡命天涯,改名換姓躲到了下邳,在下邳遇到黃石公,得授《太公兵法》,“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後來張良將《太公兵法》傳於劉邦。張良還將《太公兵法》說給其他人聽,但無人能聽懂,只有劉邦與他兩人能懂,於是感慨“沛公殆天授”,認為劉邦不凡,就跟隨劉邦打天下,而沒有去見楚王景駒。

今本《太公兵法》又稱《六韜》、《太公六韜》,相傳作者是姜子牙,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透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不過,由於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於是宋朝以來不少學者認為其是隋朝之前的偽書,特別在清代,《太公六韜》更被確定為偽書,清朝《四庫全書》直言是一本隋朝書籍,大約成書於隋朝期間或之前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宋朝之後不少學者認為張良學的不可能是今本《太公兵法》。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部分內容與今本《六韜》基本一致,這就證明至少在西漢初年《太公兵法》已廣泛流傳了,偽書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由於銀雀山漢簡中的《太公》一書,其內容不避劉邦之邦、劉恆之恆等之諱,這就證明《六韜》成書時代在西漢之前,也即最遲是戰國時期。因此,司馬遷筆下的《太公兵法》,應該與今本《太公兵法》大致相同。

那麼,《太公六韜》對張良究竟有何影響呢?透過以下三句話可略知一二。

欲將取之,必先與之

《太公六韜》軍事思想比較複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其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開篇一句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意思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鉤,聽從驅使,就是所謂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對於這一計謀的運用,最廣為人知的是韓信遭遇。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時,韓信勢如破竹,先後平定魏、代、趙、燕、齊,然後準備自立為齊王,直接告訴劉邦如果不設齊王,齊地容易生亂,“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劉邦一聽怒火中燒破口大罵,但張良深知韓信對楚漢爭霸的重要性,以及韓信遠在齊地,劉邦鞭長莫及,於是就說服劉邦,封韓信為正式的齊王。隨後,韓信調兵南下,參與垓下之戰,從而打敗了項羽。沒有這一次政治妥協,換取了韓信的效力,劉邦無疑很難擊敗項羽。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開始剪除韓信勢力,先是奪取韓信兵權,改封為敵對他的楚地,然後又找機會說韓信謀反,將他降為淮陰侯。

從韓信的遭遇中不難看到,張良勸說劉邦給予韓信釣餌,讓他上鉤聽從驅使,達成目的之後,劉邦就隨意搓揉捏扁,最終除掉了韓信。其實,不僅是韓信,張良當年還勸說劉邦“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韓信與彭越)”,結果怎麼可能共天下?功成之後彭越也被除掉。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是一種君臣猜疑的現象,而“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說的是方法論。所以,當某些人對你特別好的時候,你要警惕了,可能接下來他會要你辦很棘手的事情。

攻強必先養強,驕縱敵人

《六韜·武韜·三疑》中記載:“夫攻強,必養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大張必缺。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意思是說,要攻打強大的敵人時,不妨採用讓敵人驕傲自大的策略,敵人驕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對付了。

張良對於這一策略的運用,在項羽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鴻門宴時,張良給劉邦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因此劉邦見到項羽時言辭謙恭委屈,讓項羽驕橫之餘,動了“婦人之仁”。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破壞“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做漢王,並將關中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用他們遏制劉邦東出,這讓劉邦非常憤怒,但在張良勸說之後才接受,之後張良還建議劉邦明燒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消除項羽的猜忌之餘,也讓項羽認為劉邦攝於其威。劉邦暗度陳倉、平定三秦之後,項羽怒不可遏,準備出兵反擊時,張良又言辭謙恭地告訴項羽“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如此種種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再說。

從項羽的遭遇來看,張良利用項羽驕傲、虛榮的性格弱點,示敵以弱,助長項羽驕橫之心,讓他覺得劉邦不過如此,結果我們都知道,劉邦步步逼近,佔盡戰略優勢,項羽步步後退,只有戰術勝利,乃至還將范增逼走。因此,如果有人總是吹捧你的威風,助長你的驕橫之心,而他在後面得實際利益,那麼你真的要小心了。

文伐十二陰謀,條條致命

《六韜·武韜·文伐》中記載了十二條陰謀,幾乎條條致命,如果現代某人能熟練自如地運用,十有八九很快就能脫穎而出,不信且看:一是投其所好,順其意願,助長驕傲,二是親近拉攏敵國寵臣,讓其心有二心,三是收買敵國大臣,讓其心向我方,四是用珠玉、美人來腐蝕麻痺敵人,五是故意尊重對方忠臣,挑撥敵方忠臣與君主的關係,六是收買敵人的內臣,讓其裡通外國,造成內部混亂,七是是送給敵人大量財物,使其輕視生產,因而導致蓄積空虛,八是與敵國偽結親誼以麻痺敵人,使其為我所用,九是用煊赫的名號尊崇他,不讓他身臨危難,十是對敵君要假意卑微屈從,與第九一樣都是使其驕怠自斃,十一是用各種方法閉塞敵國君主的視聽,十二是扶植敵國的奸臣。

楚漢爭霸中,對於這十二種辦法,張良運用了大部分,除了助長項羽的驕橫之外,最經典的體現在項伯身上。鴻門宴前,張良與劉邦聯手忽悠了項伯,其中劉邦還與項伯結成兒女親家,而項莊舞劍時項伯還救了劉邦一命。項羽分封時,將劉邦分封到巴蜀一帶,估計起初是“巴蜀王”,張良賄賂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成功說服項羽,這樣劉邦才又佔據漢中郡,所以才被稱為漢王。如果劉邦沒有得到漢中,那麼就只能被關在巴蜀一帶,很難突破出來爭奪天下,後世劉備之所以拼命拿下漢中,學的就是劉邦。英布投奔劉邦之後,本來還準備觀望觀望,但項伯來到九江之後,直接將英布的妻子殺死,史載是“英布只好收兵北上。”另外值得懷疑的是,范增與項羽的矛盾不斷升級,乃至最終范增出走,其中有沒有項伯之功?

從楚漢爭霸結果來看,項羽敗得一點都不冤,正面戰場謀略不如劉邦,隱蔽戰線上也遠不如劉邦,連叔父項伯都被“策反”了,在項羽內部搞風搞雨,這樣的項羽還有什麼勝算?更可怕的是,如同項伯這樣的人,在項羽內部還有多少?因此,如今任何一個團隊領導人,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好還是多瞭解瞭解《文伐》十二種陰謀,不是去實施,而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可以時刻保持警惕,防止競爭對手使壞。

透過《太公兵法》的謀略內容可見,張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諸多計謀,並非都是原創,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源自《太公兵法》。說到底,張良是站在了前人智慧的肩膀上,張良如此,後世諸葛亮、劉伯溫等也大抵如此。當然,張良、諸葛亮等人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他們創新了什麼謀略,而在於他們將前人總結的謀略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運用了出來,反過來說總能在關鍵的時間、關鍵的地點運用最適合的謀略。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的很多謀略,大多是洞察人性、針對人性弱點的智慧總結,幾千年來人類社會滄海桑田,但人性卻一直沒有大的改變,現代人的人性與2000年前的人性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包括《太公兵法》在內的眾多智謀書籍,至今仍有學習借鑑的價值。

TAG: 劉邦項羽張良太公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