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由 窈窕媽媽 發表于 娛樂2021-06-13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昨天

參加家庭聚會,大家都在議論剛剛過去的高考,我意外聽到了一個驚人訊息:

表姐家的學霸兒子,去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名牌大學,還不到一年,突然休學回家了。

記憶中這個男孩非常優秀,從小就勤奮、好學,一直是大家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因為表姐和表姐夫都是老師,對孩子的要求也比較高,他的成績幾乎次次全班第一。

高考時,更是考出了700分的好成績,順利進入了理想的大學。

可一個如此優秀的孩子,人生才剛剛開始,卻三番五次鬧著要自殺……

孩子跟媽媽說:

從小你們就讓我好好學習,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就一直聽你們的。

你們讓我考第一,我努力考了;你們讓我考名牌大學,我也拼命考上了。

現在我的任務完成了,覺得人生沒了意義,活著沒意思……

表姐嚇壞了,懷疑孩子得了抑鬱症,找了很多心理專家給他治療。

可藥吃了幾個月,一直沒有好轉。

最後,一位精神科專家告訴表姐說:

你家孩子患的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更像“空心病”。

01

為什麼越優秀的孩子越容易厭世?

北大心理學教授、精神科醫生徐凱文,曾經做過一次震撼人心的公開演講:

北大清華,似乎是很多雞娃父母的終極目標。

但大多數父母可能並不知道,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認為學習沒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意思。

徐教授坦言,這些厭學甚至厭世的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家庭條件也不錯,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明顯創傷。

可他們卻內心空虛,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自殺未遂後這樣評價自己:

學習好、工作好是我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好了,我就活不下去。但好了我也不會開心,並沒有什麼成就感。

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試圖追求完美。但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盡頭……

還有幾位優秀的大一新生,說自己沒有自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甚至從來沒有活過。

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迷霧的草坪,草坪上有井,我不小心就掉進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摔斷腿,拼命喊……

這些孩子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要到哪兒去。十幾年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裡,徹底失去了自我。

這種病,就稱為空心病。

“空心病”其實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說到底就是“價值觀缺陷所導致的心理障礙”。

它看起來像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又不同於普通的抑鬱症,吃藥完全沒有效果。

空心病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患者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跟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沒有真正的連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

曾經非常優秀,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這些成就又彷彿是一種毒品,控制著自己

的人生。

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努力做大家眼中的好學生。但內心深處,活得非常辛苦,經常有自殺的念頭。

(影片及圖片素材來自許凱文演講)

其實,“空心病”特徵,並非只存在名校,在社會上非常普遍。

前幾天,在豆瓣看到一個熱搜話題:

如何治癒自己的「空心」癥結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在帖子下面,我看到了太多“空心”的年輕人。

我是一具空殼,從來沒有快樂過,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裡。

我才18歲,就對一切失去了興趣,感覺人生沒了意義。

……

就像我表姐家的學霸兒子一樣,這些孩子都是教育體系下內捲起來的好學生,是周圍孩子學習的榜樣。

可大家都在羨慕他們的成績,卻沒人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快樂。

02

我們到底是在幫孩子,還是毀孩子?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年紀輕輕就對生活沒了興趣呢?

有專家提到了一個詞:焦慮經濟學。

意思是經濟發展了,大家手裡有錢了,反而越來越盲目,焦慮,甚至互相攀比。

正如許凱文教授記錄說:

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增加了120倍。

過去這30-40年,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期,焦慮抑鬱的發病率也在高速發展。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經濟條件好了以後,人的心態就容易發生變化。

越有錢,越攀比,越攀比,越焦慮。內卷就這麼起來了。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說現在一線城市的教育內卷,已經卷到了幼兒園。

想讓孩子上個好的幼兒園,需要提前2-3年去排隊,也就是說,孩子剛出生,就要根據戶口和片區去相應的幼兒園排隊報名。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即使排上了對,可能還要面臨抽籤、搖號、面試、考試,最後能不能順利入學,還需要看運氣和能力。

不少幼兒園,大班就提前教孩子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四、五歲就提前找外教練習英語口語。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到了小學,競爭更激烈。

很多中產家庭,為了給孩子爭一個重點小學的名額,不惜賣掉寬敞的電梯洋房,一家人擠進老、破、小學區房,甚至還背上了高額債務。

好不容易擠進好學校,可等待孩子的是什麼呢?

成堆的練習題和家庭作業,毫無節制的攀比和內卷。連校外的教育機構,也用各種套路去折磨家長和孩子。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瘋狂內卷的教育環境下,受傷最深的就是孩子。

父母拼勁全力施壓,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老師嘔心瀝血教育

,希望孩子

考上理想的大學。

可這種拔苗助長的極端方法,往往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毀孩子。

最近幾年,青少年的自殺率,越來越低齡化,從高中到初中,甚至到了小學。

2020年5月6日,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留下的遺書裡,充滿了挫敗感: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從80後,

到9

0後、00後,最後到10後

無處不在的

焦慮

席捲了一代又一代人……

可攀比沒有盡頭,只會成為惡性迴圈,只會把我們的孩子逼成學習機器。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你要做個好學生,要拿好成績。卻很少教他:如何“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

後者,才是生存的意義。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能

給孩子最美

好的東西,不是分數和金錢,而是愛和智慧,創造和幸福。

03

衡量孩子的標準,不是隻有成績

養孩子,健康和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的確,成績好的孩子,更容易考上不錯的大學。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當學霸。

學霸有學霸的煩惱,學渣有學渣的快樂。

千萬不要用自己孩子的弱點,去比別人家孩子的優點。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從小貪玩,調皮搗蛋的事情經常做,學習成績一直墊底。

爸爸知道女兒的性格,因為愛她,從來不逼她,尊重她的任何選擇。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面對兩個學霸哥哥,李尖尖從來不自卑,也沒覺得學渣有什麼丟人。

在爸爸和哥哥的寵愛下,李尖尖遵循著自己的內心,一直沒心沒肺地快樂生活著。

長大以後,哥哥們都去國外留學,李尖尖因為喜歡木雕,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在行業裡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有一份喜歡的工作,有很多愛自己的人,李尖尖這一輩子,才是最幸福的。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拼命賺錢買學區房,送孩子上昂貴的私立學校,花大價錢找名師輔導……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不過是父母的愛、尊重、理解、陪伴。

孩子成績好不好,以後上什麼大學,做什麼工作,都跟他自己的能力有關。父母不需要強加干涉。

我們能做的,就是用愛心和耐心,幫孩子建立價值感和存在感。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瞭解他喜歡什麼,長大後想做什麼,引導他走上真正自己屬於自己的道路。

這樣他才不會迷茫,不會空虛,活著才有意思。

4成北大新生感嘆“活著沒意思”:“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想讓孩子遠離空心病,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4點。

不要把成績當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天賦,學習成績只是能力的一部分。成績重要,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尊重所有的職業,教孩子做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

告訴孩子: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可以當科學家,也可以做工人,只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生活,都是有價值的。

幫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是他一生快樂的源泉。

有人喜歡看書,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喜歡作畫……幫孩子找到他的興趣所在,他才能努力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才會有成就感。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陪伴和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工作再忙,也要努力抽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父母的愛與陪伴。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容不得半點馬虎。

尤其義務教育階段,是人格形成的塑造期。如果這時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了,以後很難糾正。

TAG: 孩子自己空心父母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