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養心莫善於誠”:誠則無事,由正道行

由 學思觀 發表于 情感2021-04-15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

養心莫善於誠

”,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信念和理念,彰顯了心性修為上誠心誠意的價值真諦。

成語

養心莫善於誠

”,

出自《荀子

·

不苟》,原文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

與孔孟以誠為本心、本性不同,荀子的“致誠”只是工夫之誠,此猶如“主忠信”的修為工夫。

人生價值觀

上言,

養心莫善於誠”就是心誠之達致。誠心誠意,必能“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大人之事,不過是“居仁由義”而已,故言“致誠則無它事”。

人生方法論

上言,既是“致誠則無它事”,則修為工夫不過是“致誠”而已。《大學》的“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之“誠其意”,類於此。

養心莫善於誠,就能“惟仁之為守”

養心而致其誠,則必是“惟仁之為守”。守於仁,是德行。德之行,有慢怠和篤實之分。“仁之為守”之“惟”,既是恆一不貳的意旨,又是獨立不改的意蘊。

恆一而不貳於仁,則心無有離失於仁之時,為仁就能“純而不已”。獨立而不改其仁,就是立定於仁而無有改易之時,由仁而行則安樂於仁。

有“惟仁之為守”之誠,就能誠心守於仁,進而能“形則神,神則能化”。基於“積善成德,神明自得,而聖心備焉”(《荀子·勸學》)之意旨,“神則能化”就是化萬民之功德不測的意旨。

“致誠”的“惟仁之為守”,就是惟仁是依,好仁而惡不仁。好仁,則無以尚之,故能樂於為仁;惡不仁,則恥於不仁,故能不貳於仁。

養心莫善於誠,就可“惟義之為行”

養心而致其誠,則必是“惟義之為守”。守於義,是德行。“義之為守”之“惟”,既是恆一不貳的篤定,又是獨立不改的恆毅。

恆一而不貳於義,則心無有離失於義之時。為義,就能“尊德樂義”;獨立而不改其義,就是立定於義而無有改易之時。弘義,就能大義凜然。

有“惟義之為守”之誠,就能誠心守於義,進而能“理則明,明則能變”。理明則能移風易俗,而可變化百姓的氣質之性。亭毒群品,各正性命。

“致誠”的“惟仁之為守”,就是“義之與比”,好義而恥不義。好義,則無以尚之,故能由衷為義;恥不義,則捨生取義,故能夭壽不貳。

養心莫善於誠,就可致誠而無它事

君子藉由養心以致誠,而致誠之所以為“無它事”,就在於若能“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則人生之事完備。化性起偽,不過如此而已;成賢為聖,不過敬篤於此而已。

誠之德,既為君子之守,又為政事之本。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得之,則能獨行而不捨,故能化萬民。猶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一樣,致誠的“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就是“由仁義行”之心誠。

與“唯天下至誠”(《中庸》)的盡其性而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不同,《荀子》之“致誠”乃是“致曲”之誠,亦即是“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的意旨。

“唯天下至誠”,是“自誠明”的意旨;“致曲”之誠,是明善之後的篤誠以實踐之。如《大學》的誠意一樣,《荀子》的“致誠”思維,是先明善而後誠行之。明善而誠行之,則人生之事畢,無須再有其它修為工夫。

養心莫善於誠,就在於不誠則無物

如果說《荀子》的“致誠則無它事”說是從充分條件的邏輯上揭示“致誠”之重要性的話,那麼《中庸》的“不誠無物”說則是從必要條件的邏輯上揭示“致誠”的必要性。

猶如天地之大的“不誠則不能化萬物”一樣,聖人施行德政乃是“不誠則不能化萬民”。“致誠”落實在倫理履行上,就是父子為親的篤實不殆,而“不誠則疏”。

對於人生價值追求來說,善之為道,不誠必是“不獨則不形”。心不能“致誠”,則必是“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而民必不能心悅誠服。即使是身不得而從,然是心有疑慮而不能真服。

“養心莫善於誠”:誠則無事,由正道行

領悟“養心莫善於誠”的價值內涵,就在於修養內心的忠誠、真誠:

只有保有忠誠之心,方能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事業,允忠允誠,全心全意而矢志不渝。

只有保有真誠之心,方能真正做到孝敬父母,真心待人,真實做事,真正無私,敬業愛崗而獻身事業。

做一名“養心莫善於誠”的有修養之人,就能

在為人上受到尊敬,在待人上讓人樂從,在做事上得到認可,也必能藉由誠信而積聚人氣,團結協作幹成大事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

·

·

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

·

·

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TAG: 致誠養心惟仁惟義不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