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心理學:喜歡把在朋友圈經常點讚的陌生人刪掉,有什麼心理暗示?

由 三顧小姐姐 發表于 情感2021-06-19

前言:

社交媒體上的社交行為能體現怎樣的心理狀態?

身處於

社交媒體時代

,由於各種

機緣巧合

,人們互加了微信,然後在互不熟悉、交集又少的情況下,暗自在朋友圈

窺探

對方的生活。

客觀而言,任何人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舉一動,都是對自我資訊、心理狀態和價值觀的暴露。這種“自發的暴露”,目的無非是

彰顯

自我或迷惑他人,而無論出於哪種目的,只要你一旦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動態,即刻就會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

談資

普通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是

“多慮”

了,但其實,真有人洞悉這種心理,比如娛樂明星、各大品牌官媒和各種營銷號等。

比如,前段時間明星黃曉明和楊穎離婚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當事人遲遲不做迴應,只要外界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就會以兩人在微博上的互動細節來揣摩箇中真相。

明星的發言自然分量十足,一條微博就會被

抽絲剝繭

,層層

分析透徹

。雖然個人的影響力沒有明星大,但是在社交媒體上釋出資訊的影響是大同小異的,都會引起無端的

揣測和猜疑

既然如此,誰還敢亂髮朋友圈?誰還敢隨意表態?誰又暴露自己淺薄的見識?

當然有人會說,我可以用兩個微信,私人內容可以發在私人微信上,但這樣的“謹慎社交”未免太累了,其實我們真正疲於應對的,就是自己的人際關係。

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人際關係”的內涵以及延伸意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透過交往而形成的直接心理關係,主要體現在人們心理距離的遠近、個人對他人的

感情傾向

相應行為

等。

從根源上看,人際關係受客觀的社會關係制約;同時,人際關係又反向影響著社會關係。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形成的社交關係,可以大體區分

“有益社交”

“無益社交”

。內心的情感因素是區分社交型別的

關鍵點

當人在社交時情緒得到滿足,則人與人的關係就會趨向於親密;反之,則會趨向於疏遠,甚至是厭惡、仇恨。

由此可見,人際關係的發展從本質上看就是感情有深入淺的變化。

在深入交往過程中,雙方往往透過

“自我暴露”

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

“多樣性”

,從而讓對方更瞭解自己,有更多的依據來判斷兩個人的感情能否進一步發展。

一般來說,雙方的

“自我暴露”

程度越高,就表示彼此的感情越深,關係越密切。

心理學家認為: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往往需要經歷4個階段:

①定性階段②探索階段③交流階段④穩定階段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無一例外都是在這4個階段中

不斷推進演變

的。這4個階段也可以作為我們建立人際關係時的

節奏點

,應該在對應的階段做對應的

調整

,以推動關係走向下一個階段。

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際案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體驗:

在某些場合中,礙於情面我們勉強加了一個陌生人的微信,兩人在日常生活中很

少有交集

,但是此人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動態下

點贊

此時我們會有一種

被窺探、被監控

的感覺。

這種行為往往讓人不悅,最後不得不刪了對方。請問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對方企圖用點讚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搭建起溝通的橋樑,但卻弄巧成拙,讓你有一種被

“侵犯”

的錯覺。

心理學:喜歡把在朋友圈經常點讚的陌生人刪掉,有什麼心理暗示?

其實情商高的社會人應該明白,如果三次以上

點贊

,對方都沒有給予迴應,一般就說明對方根本

無意

與你建立更進一步的聯絡。

所以,點贊者應該明白自己這麼做的目的,如果有求於對方,那麼你應該主動發起溝通,打破僵局,而不是持續用這種點讚的方式,引起對方誤會。

心理學:喜歡把在朋友圈經常點讚的陌生人刪掉,有什麼心理暗示?

小結:

這個社會

千人千面

,每個人的性格和喜好決定了他能接受的社交方式也大有不同。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稱讚,也會真心認同契合自己觀點的事物,在觀點的碰撞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只是在這一過程中,總會有誤解和

資訊不對稱

,由此產生各種

偏見和誤會

所以,為了建立適合自己的社交圈子,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我們的確需要更加

敏銳和謹慎

,才能拿捏好人際交往的

尺度和分寸

TAG: 社交人際關係對方階段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