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西方中世紀的戰爭,為何參與兵力都很有限?

由 冰雪科技 發表于 汽車2021-04-28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小河對岸

很多人會拿西方中世紀的戰爭規模,與同時期我國的戰爭規模相比較,從而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認為西方中世紀的戰爭規模極小,猶如打群架一般,簡直不值得一提。誠然,如果單以兵力動員數量來說,西方中世紀的戰爭與同時期我國的戰爭不可同日而語。拿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來說,英國單次戰爭的最大兵力也就在7000人——9000人左右,而法國由於是本土作戰,其兵力相對較多,但也就在兩萬多人左右。而此等兵力若放在同時期的我國戰場,只能充當一個前鋒隊。

那為何西方中世紀戰爭的兵力動員數量遠低於同時期我國的戰爭呢?很多人將之歸結於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各國人口較少這一因素,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在大航海時代的前夕,據推算英國(英格蘭)的人口有四百多萬,而法國的人口有一千六百萬左右。而我國戰國時期,秦、魏、趙、齊等這些諸侯強國的人口也都在四、五百萬左右,可以說與大航海時代前夕的英國人口基本相當。但是,在我國的戰國時期,即便是七雄中最弱的燕國也有幾十萬的兵力,放在西方中世紀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那為何西方中世紀的戰爭,無法動員大規模兵力呢?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西方的政治體制不同。

西方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普遍實行封建制。在封建體制下,國君將領土分封給群臣(大封建領主),而群臣也有自己的封臣(小封建領主)。正因為層層分封,才使得國君雖名義上擁有整個國家,而實際上只能施令於王室的直屬領地。比如在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鐵王座的主人在名義上乃是七大王國之主,而實際上七大王國各自有主,真正屬於國王只有君臨城那一小片。

這跟我國春秋時期的政治體制比較相似,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其實際的領地只有洛邑(洛陽)周圍那一小塊疆域。

而在此封建體制下,君主是無法直接動員整個國家資源的。當國家對外作戰之時,君主就需要徵召封臣,讓封臣出兵協助作戰。這種透過層層徵召而來的兵力,當然就比較有限(層層兵力截留)。更為甚者,君主與封臣們的關係也很錯綜複雜,君主並不能隨心所欲,往往還會受制於封臣。英國曆史上的《自由大憲章》,就是國王被貴族們(封臣)打敗,而被迫簽訂的,其核心內容就在於限制王權。

再則,西方中世紀時期,雖也有僱傭兵,但作為國家軍隊的主力(騎士)實際上都屬於貴族階層,而平民只需負責提供給養及修築工事。在統計兵力的時候,往往只統計作戰部隊的人數,而並不把負責給養的後勤部隊統計在內。例如,騎士都有隨從,而在統計兵力的時候,也只統計騎士的人數,而不會把隨從的數量也統計在內。

這跟我國春秋時期以及日本戰國時期的情形極為相似,當兵屬於貴族特權,而平民並無當兵資格。我們的詞語“士兵”、“士氣”,都與“士”有關,而“士”就屬於貴族的最低階層。在日本戰國時期也是如此,作為軍隊的主力武士階層都是世襲的,直到明治維新,正式頒佈了《徵兵令》,才廢除了武士當兵的特權。

正因為西方中世紀與日本戰國時期,其軍隊的主力都是世襲的,才使得其軍事素養得到很好的留存與提煉。這也是我們看西方中世紀與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其兵力數量雖少,卻很是精彩紛呈的原因所在。相反,我國曆史上很多戰爭,比如農民起義動不動幾十萬軍隊,卻往往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容易被一擊潰散,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軍事素養與有效組織能力。

西方中世紀的戰爭,為何參與兵力都很有限?

因而,我們沒有理由“嘲笑”西方中世紀與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是“村長打架”。就“打架”水準來說,不要說我國帝制時期的“村長”,就是“縣長”、“省長”也很難達到那樣的水準。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TAG: 中世紀兵力西方封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