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由 款式社會 發表于 汽車2021-04-20

馴化,一般是指一種生物為另一種生物,提供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最終讓野生動物褪其野性,獲得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與依賴。馴化的結果,是被馴化方對馴化者產生,安全上的依託甚至依賴。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人類對狼的馴化,讓其對人類產生信任與依賴。

而自我馴化,這種情況,一般是適用於人類自身!科學家創新發明的一種現象,指人類在不知不覺地改變,最終消除了自己更狂野和動物特性方面的特質,表現出寬容、親社會的行為,然後最終反過來會促進或影響整個文明程序的發展。

當然,這個論調,到目前為止依舊是一個假設性的理論。換言之,所有的友好行為,對別人消除一定的攻擊性,形成信任的默契,這也是被科學家們定義為馴化特徵的一些表現。

而最近神經科學家Asif Ghazanfar,率領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的研究成果,或許能直接論證這一點聯絡。

透過對人類曾經的近親——狨猴,這種已有高度社會包容性和社群性的動物種群的觀察。科研人員們,不僅發現了幼猴在練習發聲的過程,總是會透過輪流發聲方式來相互交流;這點,也與幼猴學習說話時,透過它們的父母不斷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一致。

父母的反饋,讓能更好地學會了發聲,一遍又一遍地“教會”幼兒學會發聲的技巧。而被馴化後的,通常也會在額頭上顯現出一塊白色毛皮的“特殊”斑點標誌。這種有趣的蛻換色的特殊生理特徵,是否與聲音的教學交流有直接聯絡?也是科研團隊非常關切的事情。如若真的存在,這可是動物界自我馴化形式的一個重要證據了!

因此,科研人員,利用三對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雙胞胎嬰兒,然後,用電腦不同的聲音記錄模擬的聲音,對它們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教。為此,他們設計了這樣的兩組對比實驗:

實驗一:用電腦模擬狨猴父母,用其調教幼兒狨猴發聲時,所發出的聲音進行反饋式調教;

實驗二:用電腦模擬成年,正常發聲狀態時,用以調教幼兒猴發聲。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經過兩個月的調教,實驗一的雙胞胎們,學習發聲的效果是實驗二的雙胞胎兄弟的10倍。並且還發現,接受聲音訓練的數量與它們頭上白色皮毛的大小有關。如果它們接受更多的調教時間,額頭上白色斑點的“馴化的標記”,會顯得更大,生長更快。

對於,這樣的現象,科研人員將歸類為一種名叫神經細胞所致。這種早期在幼兒發育期間,會遍佈全身的幹細胞,會有助於黑色素細胞的沉著。而發聲馴化訓練,就像觸發這個幹細胞功能的條件之一,而最終影響幼年身體發育的這一特徵。

至於,這些神經嵴細胞,是如何參與這些發育過程,留待給科研人員,還有很多待需要探索的課題。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但這一罕見的現象,也再一次佐證了,一個物種內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若與自我馴化的定義聯絡在一起的,這或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可能幫助科學家們發現更多的馴化中的有趣過程。

而這也會反過來,讓我們可以思考,人類在同樣相似的社群關係中,是如何做到同樣的自我馴化過程。這對於人類研究自身在過去與未來,同樣極其重要。

TAG: 馴化發聲調教科研人員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