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什麼宋朝大臣上朝時手裡會拿一塊板子有何用處

由 杜寧娛樂 發表于 汽車2021-04-19

以前看古代的影視劇,有一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朝臣在上朝的時候手中都拿著一塊板子。那時候實在不明白這塊板子到底有什麼用,倒是讓人聯想到過去老師手中的戒尺,學生犯了錯,老師拿著戒尺打手心。那是不是官員手中的板子也有這樣的作用呢?官員在朝堂上犯了錯,然後挨板子?

實際上這個板子很不簡單,其名字為朝笏,也可以叫做笏板或者手板,即手中拿著的板子,這個板子的材質有很多種,有玉的、象牙的、竹片的等,不同等級的人,所使用的朝笏不同,朝笏上面的飾物也不一樣,這就和某些朝代衣服的顏色一樣,是身份的象徵。

而朝笏的歷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禮記·玉藻》中對朝笏的記載比較詳細: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也就是說,先秦時期已經形成了朝笏的使用制度,其材質更是各不相同,天子的朝笏用玉製成,諸侯的朝笏用象牙製成,而大夫和士的朝笏則並非純質,而是混質。所以我們看,單從他們使用的朝笏就可以辨別其身份。

當然,朝笏的大小、長度、樣式也都是確定的,而它的作用也是很簡單的,即記事本的作用,臣子如果要做皇帝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出自己的建議等時,就將要點寫在朝笏上,這樣不至於在陳述的時候忘詞卡殼。而當皇帝下達某個指令或者說出某些觀點的時候,臣子就要將這些內容記載在朝笏上。

簡單來說,就和現在的開會一樣,與會人員都要帶著紙、筆,將會議記錄下來。最開始朝笏的作用就是這樣的。而且先秦時期,天子也是要用朝笏的,其使用場所除去正常的上朝外,還有參加射禮、進太廟參加祭禮等重大場合,都要帶著朝笏,臣子在帶著朝笏上朝的時候,要洗乾淨手,然後再帶著朝笏進殿,面見天子。

當然,秦漢以來,朝笏的使用逐漸有了一些變化,天子一般不再使用朝笏,因此朝笏成為臣子的專用物,而且其作用也增加不少。我們知道,在最開始,紙張還沒有發明出來,因此人們在記事的時候多使用結繩記事,後來又有竹簡等,而紙張則是漢朝時期才出現。

紙張出現之後,朝笏的記事功能就減弱了一些,但是它的作用依舊是很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延伸出另一種功能,即避諱。皇帝是這個天下的主宰,掌握生殺大權,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子民,而這些子民是不能夠直接與皇帝對視的。

在皇帝看來,臣子直接與其對視,這是在挑戰他的權威,是萬萬使不得的,但是臣子又不能總是低著頭或者面朝別的地方,那就是對皇帝的話不在意,所以這個朝笏就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即在面朝向皇帝的時候,臣子正好藉由朝笏與皇帝形不成對視的局面。

所以,在宋朝的很多影視劇中,早朝上,朝笏就是一景,而且官員的品級決定了要帶什麼樣的朝笏,比如四品以上的官員一般帶的是牙笏,也叫做象笏,其材質是象牙。唐朝時期,六品以下的官員執木笏,木笏和象笏不僅材質不同,樣式也不同,《新唐書·車服志》:

“象笏,上圓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朝笏在明朝時期還有使用,但到了清朝時期則逐漸被廢棄,朝笏逐漸不再被使用,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朝笏也已經成為一種過去時。

說到朝笏,四姑娘想到了家鄉的十笏園,濰坊市濰城區有一個十笏園,是濰坊的一個園林景點,有“魯東明珠”之稱,當然與那些著名的園林沒法比,十笏園這個園林是一個袖珍園林。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十笏園是混在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築特色,所建成的一座獨具特色的園林。

它最開始的主人是明朝時期的一位官員,但是還不叫十笏園,也沒有園林建築,後來幾經易主,到了光緒年間,丁善寶重金買來,打造了十笏園,而之所以被叫做十笏園,就是因為其佔地面積比較小,用誇張的說法就是,有十個朝笏那麼大,所以就有了十笏園這個名字。

四姑娘曾有一段時間住在十笏園附近,沒事的時候就到十笏園中溜達,現在我們看到的十笏園已經是被重修了的,基本保持了原來的樣貌。

TAG: 十笏園臣子板子皇帝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