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大明王朝經營日久的遼瀋防線,為何也會被努爾哈赤攻破

由 益婉如達 發表于 汽車2021-12-13

公元17世紀初,大明王朝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萬曆朝後期的所謂“三大徵”幾乎耗盡了明王朝的軍力與財力,社會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本就危機四伏的邊疆更加搖搖欲墜。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混一東北各族,在遼河平原之外建立了統一的女真政權,對大明王朝在東北200餘年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然而,大明朝在遼陽與瀋陽一線經營日久,防備力量充足,努爾哈赤如何能夠一步步突破這條戰線,席捲遼河平原呢?

01 外圍的步步蠶食

在公元14-16世紀的長期經營過程中,明朝政府始終將遼河平原作為自己維繫東北統治的基地,因而在遼河平原與松遼平原、遼東山區之間設立了非常密集的邊堡防禦體系。如成化年間明政府曾經從開原、鐵嶺經撫順至鴨綠江,沿線修築邊牆。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李成梁展築寬甸六堡(寬甸、長甸、永甸、大甸、新甸、張其哈喇甸子),移民實邊墾殖。這些舉措的都有效的壓制了建州女真的生存空間,也成為了其發展必須斬斷的枷鎖。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前後,對遼東邊牆內外的土地進行大肆吞噬。由於自身軍事實力的削弱,明朝被迫壓縮戰略緩衝地帶,“棄地啖虜”。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起,總兵李成梁陸續將新拓寬甸等堡放棄,徙編民六萬家於內地。

隨後,撫順南部的東州馬根單、清河、鹼場、靉陽等地也被明朝主動放棄,邊堡居民的房屋被燒,牲畜被搶,“飢凍死者萬餘人”。努爾哈赤利用自身的戰略優勢對明朝造成的戰略威懾,成功迫使明朝放棄了遼瀋防線之外的緩衝區域。

02 立碑劃界

為了讓明朝軍民對建州女真佔地的事實予以承認,努爾哈赤還採用強行樹立界碑的方式了彰顯自身的“領土主權”。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努爾哈赤在撫順、清河、寬甸、瑗陽等四關口樹立了界碑。他祭天發誓,且刻字於碑上:“你中國,我外國,兩家一家”,“撫順以南至江沿,九百餘里,邊疆無有存案。”其意圖明顯是為了混淆所謂的疆土概念,將它所侵佔的明朝領地說成是毫無爭議的建州領地。

03 徙都殲敵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將都城從早期的費阿拉老城遷到了更為方便西進遼瀋的赫圖阿拉(興京老城)。大張旗鼓的建國立號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建國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對明朝政府的直接挑釁。兩年之後,努爾哈赤更是以“七大恨”直接嚮明政府宣戰,直接攻佔了明朝遼瀋防線的核心邊城撫順(這也是明朝丟失的第一座邊境城市)。

努爾哈赤的這場戰略佈局雖然看似是希望開啟遼瀋防線缺口經略遼河平原,但其更重要的目的是想透過撫順的丟失來刺激明朝的軍事神經,從而引誘明朝大規模有生力量進入有利於自己遼東山區進行全殲,從而免於對明朝遼瀋防線的逐個擊破,一擊而竟全功。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對遼東的經略既有前期的地緣削弱,又有中期的心理作戰(疆界劃分),最後又透過運動戰全力殲敵於一役(薩爾滸之戰)。如此心機智略,東北盡入其手亦不足怪。

TAG: 努爾哈赤明朝撫順遼河平原遼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