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秦始皇“焚書坑儒”被罵得太慘,看魯迅是如何評價的就明白了

由 易綠生活 發表于 汽車2021-12-10

很多人都喜歡春秋時期那種“暢所欲言”的氛圍,各種學術思想得以自由發展,各派大家都得以有實踐他們思想的機會。只是,最後一統天下的卻是不尚儒學的秦國,但是,對此天下學子並沒有放棄。因為,在他們看來,不論誰做統治者,都得依照“祖制”。

然而,秦始皇卻不會搭理他們,秦國幾代當家人都遵循的是法家的治國理念。到了秦始皇統治時期,更是將此發揮到了極致。最終,秦國在實踐法家的學術中,不僅見證了自己國家的強大,還見證了自己如何滅了六國,這就讓秦始皇對法家治國更加推崇備至了。

那麼,秦始皇對於儒生,是不是真如一些史書記載的那般呢?

看看司馬遷是如何說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了這一歷史事件,而它的起因還是離不開秦始皇的“長生”目標。

當時,秦始皇讓兩位術士侯生和盧生尋訪仙藥,但是,世上哪有什麼仙藥,這二位自然就找尋不著了。於是,侯生和盧生為了替自己開脫,不僅大肆散佈秦始皇的壞話,還逃跑了。試想一下,秦始皇能不生氣嗎?他感覺自己被人給當猴耍了。

對此,秦始皇是這麼做的:“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御吏們有活幹了,對諸生挨個問話,最後的結果是:460多人坑之咸陽。司馬遷對這段歷史的記錄是“焚《詩》、《書》,坑術士。”詳細內容見《史記·卷121·儒林列傳》。

可見,“詩書”絕對是焚了,那這“諸生”皆是“儒生”嗎?

此事因術士而起,他們應該是主要被誅之人。那麼,為何司馬遷“坑術士”的結論,後來被改成了“坑儒”了呢?還得感謝一個人和一本書,此人就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當時,扶蘇勸說秦始皇:“天下剛剛平定,用這種重刑,恐怕會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

而扶蘇是這麼定義諸生的:“皆誦法孔子。”為此,有很多學者認為:當年坑的就是儒生。於是,有本書《古文尚書》直接將此事件歸納為了“焚書坑儒”。雖然,此書後來在清朝被鑑定為“偽造”,但是,這一說法倒是植入了人心,究其原因還是秦始皇本人。

再來看看魯迅是如何說的: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在後人評述秦始皇的偉績時,其中,中央集權制得分不低。在秦始皇之前,是分封制,從而,有了後來諸侯國林立的局面。不過,在一些諸生看來,這是祖上留下來的就該繼續繼承。而當年,秦始皇開創了“郡縣制”,等於是將大權牢牢的握於自己的手中。這在不少諸生看來,絕對是“匪夷所思”之事,怎麼能脫離老祖宗定的規矩呢?這樣國家能長久嗎?

除此之外,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吏治治國,而且嚐到了好處。試想一下,秦始皇會讓自己的國家再回到老路嗎?封一堆諸侯,最後架空自己的權力,秦始皇絕對不會讓這種歷史重演。然而,秦始皇若是對儒生真的不喜,那博士淳于越怎麼有機會當上高官,還能發表自由言論?其實,秦始皇重用宰相李斯,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只是,學派之間往往都是“我上你下”的競爭狀態,很難做到融合。當時,李斯就駁斥了淳于越的“分封”觀點,並提出,要禁止讀書人“用古說今”。秦始皇很是贊成李斯的觀點,言論自由固然有利於學術發展,但是,言論不統一會極度干擾權力的統治。看來,秦始皇很有遠見,國家要真正做到長治久安,就要排除一些干擾的聲音,不然的話勢必就是一盤散沙。

於是,儒家的一些經典書籍就遭殃了。

當時,哪些書可以保留呢?

民間可保留醫藥、卜筮、農書之類,博士也可保留《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以及《詩經》、《尚書》等。在秦始皇看來,老百姓就是讀了這些書,才喜歡到處議論,從而造成了大家思想認識的不統一。如此一來,天下諸生能不恨秦始皇嗎?

秦國的百姓就算了,畢竟,他們已經習慣了吏治。但是,那些六國的百姓,本來就對亡國之事抱有怨恨,現在連書都不讓讀了。不但要學法,還得拜官吏,更不得私自學習。可見,此時的百姓對秦始皇已經沒有了任何好感。

旁觀者清,後來的漢代很是尊重讀書人的想法,並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事事師古”。即使現在進行了分封,後面也可以尋個理由拿掉。

試想,秦始皇當年若能妥協一步,是不是秦朝可以走得更遠?

如果事情都能靠“折中”的辦法解決,那世界可能還是混沌一片。正是法學在秦國的發揚,才讓秦始皇有了諸多創新的想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被歷代王朝所沿用。只不過,當年秦始皇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卻是以摧毀文化為代價,使大量史籍毀於一旦,真是讓人感到惋惜。

參考資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儒林列傳》、《古文尚書》】

TAG: 秦始皇諸生秦國術士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