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由 苗鳳娛樂 發表于 汽車2021-07-18

明朝以“驅除韃虜”為口號,是在元末反抗蒙古統治的鬥爭中建立起來,因而在很多人的思維中,大明與蒙古應該是水火不容的關係。對於歷史上大量蒙古騎兵服役於明朝軍隊的事實,後人要麼表示驚訝,要麼表示不解。

圖-元大都(今北京)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

明軍內部的蒙古人並非不認同自己的文化和血統,但這與他們加入明軍毫不衝突,因為元朝大廈傾覆,作為個體的蒙古人必須在明蒙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究竟誰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前途?

不可否認,蒙古人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儘管他們的祖先曾創造過版圖幾乎囊括歐亞的輝煌記錄,但帝國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相互傾軋從來沒有停止過。早在蒙古擴張時期,四大汗國與元朝的鬥爭就時斷時續。

天下安定以後,元朝內部的派系之爭依然無休無止。在元末的紅巾起義當中,元朝最主要的內訌是朝廷與地方的權力爭奪,由於元廷在剿滅義軍過程中表現得軟弱無力,不得不寄希望於地方軍閥武裝,而地方軍閥在平息某個階段的起義之後,元廷又迫不及待地收回此前下放的權力。

接下來元朝就陷入一個死迴圈,一旦地方軍閥的權力被收回,紅巾起義立馬死灰復燃,此後元廷再次放權,義軍再次面臨地方軍閥的壓力。迴圈往復之下,元朝地方實力派愈加對朝廷感到不滿,而且一個個擁兵自重的他們也很難心甘情願交還已經到手的權力。

圖-俯瞰紫禁城

在這種情況下,諸如王保保之類的大軍閥就產生割據之勢,而其他受到猜忌的小軍閥就有可能倒向朱元璋等人旗下的反元武裝。當然在明軍大舉北上之前,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真正出現大量蒙古人投靠明軍的情形則出現在朱元璋北伐之後。

事實上明軍之所以能夠從容北伐也是得益於元朝的內訌,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控制中國南部的半壁江山。如果此刻元廷足夠明智的話,應該趁對手打得兩敗俱傷之際,直接出兵予以殲滅,但結果卻是元廷再一次錯失良機。當時元朝朝廷分為帝黨和後黨兩派,以奇皇后(高麗籍)為首的後黨欲廢除元順帝,於是調王保保北上大都,結果王保保就與帝黨成員孛羅帖木兒展開大戰。戰爭打了兩年多,當王保保最終獲勝之時,朱元璋早已平定了陳友諒。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接下來朱元璋又發動了針對張士誠的戰爭,而元廷再次陷入王保保與李思齊、張良弼等擁元軍閥的內訌當中,最終朱元璋取得全勝並贏得同元朝決戰的資格。公元1368年,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上,明軍所到之處如摧枯拉朽,此時普通的蒙古人就面臨著三種選擇:跟隨元廷,跟隨王保保,還是投降大明。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三方當中以明朝實力最強,也就是說這些殘兵敗將無論投靠元順帝,還是投靠王保保,都將遭到明軍的殘酷打擊。既然如此,為自己的安全和前途考慮,還不如投降明朝,於是接下來出現了大量蒙古士兵編入明軍的現象。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圖-蒙古騎兵

當元順帝放棄大都而北上逃命之時,跟隨元朝朝廷的蒙古人只有區區6萬戶,剩下的大約44萬戶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投靠了明軍。無論到任何時候,人的選擇始終是實際和功利的,蒙古騎兵編入明軍之後的待遇明顯強於此前在元朝的狀況,與跟隨元順帝在漠北啃沙子的同胞相比,他們也樂得在明朝混個飯碗。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當然,這些蒙古騎兵也為大明的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靖難之役當中,朵顏三衛屢屢為朱棣扭轉戰局,他們明白自己的身份,同時也不排斥為明朝打工。

TAG: 王保保明軍元朝元廷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