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湘鄉市助殘脫貧有“實招”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由 我們一起談清朝 發表于 汽車2021-07-17

紅網湘鄉市分站1月12日訊

(記者 吳笛 陳樹理)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間,湘鄉市積極搭建殘疾人就業創業平臺,多種形式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貧困殘疾人脫貧增收,讓殘疾人在新時代廣闊舞臺上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與魅力。

劉永紅在直播間介紹她自制的小菜。

“現在為大家介紹19號連結的洋姜,這些都是我們本地農戶生產的洋姜。”在金石鎮大湖村的振興連鎖超市裡,村上的“網紅”農民劉永紅正在直播帶貨,這天她賣的是自制的小菜、剁椒、紅薯粉等,幾番吆喝下來,直播間的觀眾紛紛下單購買。

劉永紅小時候手臂骨頭斷裂,因為救治不及時導致終生殘疾,幹不了農活的她在老家開起了小超市。2015年,她開始涉足農村電商平臺,替鄉親們網購物美價廉的農資產品及生活用品。

隨著“直播帶貨”成為中國“雲端”扶貧新潮流,劉永紅在政府的支援下,開設起鄉村扶貧直播間,組織人員收購和包裝當地農戶的種養殖、加工產品,每天在芒果扶貧雲超市、湖南省電商扶貧小店等平臺直播帶貨,日銷售量大約60單左右,每天營業額近萬元。“一般是每天晚上八點開始直播,白天不定時直播,觀看人數多的時候有20多萬。”劉永紅笑著說。

目前,劉永紅的公司有固定員工15人,其中殘疾人11人,貧困戶4人,每人年平均收入15000多元。“我想盡我所能,帶動他們致富。”劉永紅說。

在毛田鎮毛田村的薄荷種植地,村民們正在忙碌。

跟劉永紅一樣自主創業當老闆,帶動村民一起致富的還有毛田鎮的童桂陽。

眼下正是栽種薄荷的黃金時節,毛田鎮毛田村的薄荷種植地裡瀰漫著清爽怡人的薄荷香氣。一大早,童桂陽就組織村民在薄荷地裡忙碌。2008年,童桂陽因為中風導致肢體殘疾,不能繼續外出闖蕩,他便決定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薄荷種植是毛田村的傳統產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大多是散戶種植,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統一的銷售途徑,所產生的效益並不高。童桂陽便牽頭成立了中藥材專業種植合作社,引導村民抱團種植中藥材,不僅讓傳統的薄荷種植產業重新煥發生機,還成功試種藿香、魚腥草等新品種,如今中藥材種植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良方”。“我就把農戶組織起來,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改善老百姓的經濟收入。”童桂陽說。

童桂陽檢查薄荷質量。

今年65歲的彭仁蓮是毛田村的建檔立卡物件,為了給丈夫治病,家中欠下了不少外債,這幾年她一直在童桂陽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工作。“在這裡做事一天能賺150塊錢。”彭仁蓮高興地說。

像彭仁蓮一樣,在童桂陽的基地做事的有40餘人,他們大都是貧困戶、殘疾人,平均每戶每年增收10000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湘鄉市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聚焦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基本公共服務託底補短、基礎保障條件建設、推動落實體制機制創新,全市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6022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全部實現脫貧。

TAG: 殘疾人桂陽劉永紅薄荷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