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從張良與蕭何的處世境界,看為何兩人結局大相徑庭?誰更聰明?

由 五維思穎 發表于 汽車2021-07-16

與張良的處世境界相比,蕭何則是相形見絀。張良一貫是未雨綢繆,還未遭遇災禍就已經提前避開了,而蕭何面對禍事就顯得嗅覺遲鈍,需要別人指明才能化險為夷。

不同於張良和劉邦在留地才第一次見面,蕭何與劉邦是同鄉故交,並且對劉邦多有照顧。司馬遷在《蕭相國世家》中記載道:“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劉邦起兵後,蕭何基本上一直在從事後勤保障工作,為劉邦安定後方,提供兵馬糧草。久而久之有些來不及請示劉邦的事情,蕭何自己就便宜行事了。對於身處權力中心的帝王來說,父子兄弟都不能完全信任,蕭何這個同鄉故交又算得了什麼。因而,劉邦在前線爭奪天下的時候還不忘時不時地派遣使者“慰問”身處後方的蕭何。慰問是虛,打探蕭何忠心是實。對於劉邦的醉翁之意,蕭何絲毫沒有察覺,反而是他身邊一個叫鮑生的人看出來了。鮑生將劉邦的疑心告訴了蕭何,並建議蕭何把身邊的子弟全部送往前線。聽從鮑生建議的蕭何依此行事,果然“漢王大說”,蕭何躲過了一場禍患。

韓信被誅殺以後,劉邦加封蕭何為相國,增加食邑五千戶,並且還派五百兵士護衛蕭何。面對這一場即將到來的災禍,蕭何卻渾然不知。一個叫召平的人對蕭何言道:“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遵照召平的建議,蕭何謝絕了劉邦的封賞,並且把自己的全部家財都獻出來充作軍費,於是“高帝乃大喜”。

劉邦帶兵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又多次派人打探蕭何在關中的所作所為。得知蕭何在關中安定百姓,發展生產,劉邦不喜反憂。一場災禍眼看著就要來臨了,蕭何對此依然無所反應。他的一個賓客將劉邦的心思告訴了蕭何並提供了化解之道:讓蕭何多買良田美宅,故意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劉邦班師回朝之後,看到攔路狀告蕭何的百姓,他非但沒有一絲惱怒,反而龍顏大悅。在身為帝王的劉邦眼裡,蕭何強買民田,聚斂錢財都是無足掛齒的小事,蕭何越這樣不得人心劉邦反而越放心。

果不其然,見到蕭何之後,關於百姓告狀的事劉邦一笑而過,讓蕭何自行處置。可是蕭何不但不明聖意,竟然請求劉邦開放皇家禁地上林苑,允許老百姓進去種田。劉邦聽罷勃然大怒,觸怒龍顏的蕭何被打入監牢。即使被打入大牢,蕭何可能還沒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他不知道他的為民請命是在和劉邦爭民心,而民心是皇帝的專屬,就算要施惠於民也得由皇帝親自來做,蕭何犯了皇帝的大忌。關於蕭何被打入大牢的原因,劉邦事後對侍臣言道:“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劉邦並非想要置蕭何於死地,把他打入大牢也只不過給他些教訓。後來,蕭何還是得以善終。

縱觀張良、蕭何、韓信的生平和結局,三個人的境界高下立判。張良能夠未雨綢繆,提前避禍,境界最高。蕭何雖然政治嗅覺遲鈍,但能夠恪盡職守,從諫如流,境界次之。韓信雖能指揮千軍萬馬,但不明時勢,不聽人言,最後招致殺身之禍也是咎由自取。

TAG: 蕭何劉邦張良相國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