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古代貧富差距分化極端,古人是如何控制貧富懸殊的?

由 銘耿聊歷史 發表于 汽車2021-06-19

學習中國古代史,我們發現歷朝歷代都會有農民起義,他們打出的旗幟便是“均貧富、等貴賤”、“均田免糧”等等。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下層民眾對社會公平的渴望。

事實上,貧富差距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亦是如此。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

那麼,古人是如何認識社會貧富差距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辦法又是什麼呢?

先秦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還較為低下,因此雖然存在貧富差距現象,但遠沒有後代那麼明顯。孔子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故而提出“均”的思想。後來的管子學派也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管子·牧民》)而繼承了孔子思想的儒家又一位思想家孟子則認為“仁者不富,富者不仁”,可以說這種看法是非常深刻的。當時能夠堅守自己的理想,不為貧困而改節的人往往比較貧困;但那些心懷奸詐、投機利祿之徒卻往往能夠致富,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當然,這只是社會的一種不合理現象,並非人類歷史的常態。

梁啟超在總結先秦時期經濟思想時說:“我國之生計之說,常以分配論為首位,而生產論乃在次位也。”用今天的話說,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合理分配蛋糕的問題,而非如何將蛋糕做大的問題。其實這也不能怪古人,因為那時主要靠農業生產,技術非常落後,經濟增長非常緩慢,故而提出這種看法也是無可厚非的。

到了戰國時期,我們知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井田制徹底瓦解。原來的土地為周天子所有,不能自由買賣,而現在則完全私有化,可以自由交易。這樣雖然有利於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刺激經濟,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那就是貧富分化的加劇。所以到了漢代,便出現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慘況,面對這種困局,一些儒家士大夫便提出自己的主張。董仲舒認為“大貧則憂,大富則驕;驕則為暴,憂則為盜,此眾人之情也。”這對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因此他主張“調均”。

他在《春秋繁路》裡舉了春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的例子。公儀休位居相位,有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妻子在後花園裡種了很多“葵菜”,他便毫不留情的拔了,告誡自己的妻子說:“我作為宰相,是百官表率,有自己的俸祿,如果再去種菜,就是與民爭利。這樣很多菜農的菜便會賣不出去,導致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這個故事便是著名的“公儀休拔葵”。後來,妻子雖然不種菜了,但又幹起了別的活——織布。這下公儀休非常的生氣,二話不說便將自己的妻子修了。這種做法我們今天肯定很難理解,覺得公儀休這傢伙也太不通人情了吧,反而覺得他的妻子比較賢惠,能夠勤儉持家。但是反過來想想呢?公儀休位居相位,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官的都跟著他搞副業掙錢,那麼那些菜農的菜、女工織的布就會賣不出去,這樣他們的生計便會出現問題,這種行為無異於“與民爭利”,是非常惡劣的。

到了唐代,貧富差距依然存在,陸贄便提出:“凡所佔田,約為條限,裁剪租價,務利貧人。”然而並無起到多大作用,經過唐末五代的亂世。又因為宋朝的皇帝並不是農民起義奪來的皇位,因此對於土地兼併的情況沒有多大體會,故而採取了“不抑兼併”的政策,這便使得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出現了“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的現象。面對這種局面,農民生活不下去,所以在宋初就出現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到了南宋末年則出現了鐘相、楊么起義,他們的口號便是“均貧富,等貴賤”。

其實統治者早就認識到土地兼併的狀況,但由於各大政治利益集團的糾葛,所以很難採取較為根本性的措施。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管子,不僅提出漁鹽之利使得齊國國富民強,成為了春秋首霸。同時也認識到控制貧富差距的問題,“輕重漁鹽之利,以贍貧窮。”即是說鹽業生產者將大部分產品作為賦稅納與國家,國家再進行統一分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百姓,以避免商人操縱市場價格,損害百姓的利益。此外還推行了“準平”的政策,即豐收時,政府徵收老百姓手中多餘的糧食;歉收時,政府將囤積的糧食投入市場,以穩定物價,避免不法商人哄抬物價。這一思想為後來的漢代桑弘羊所繼承,到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很多思想也與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代面對兩極分化的狀況,政府採取了兩手辦法,即“抑強”和“扶弱”。在高宗時期出現“富者兼併,貧者失業,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的狀況,即要求豪強將兼併來的土地歸還給原主,並對他們進行了懲罰。

到了宋代,雖然是採取了“不抑兼併”的政策,但後來的有識之士都呼籲採取措施來挽救兩極分化的狀況。雖然在“抑強”發麵收效甚微,但“扶弱”方面卻頗為用功。針對這種情況,朱熹提出了建立“社倉”的主張。所謂的“社倉”即指透過廣泛接收社會捐助來救急貧苦人士和災民的一種救助體系。根據朱熹的設想,每個州郡都應該設立一個“社倉”,“社倉”裡面可以囤積各種物資,百姓有困難時可以低價貸給他們,等有了收成再還;另一方面遇到災難時,可以無償發放給他們·····

透過以上這些內容,我們發現古人對於貧富差距的狀況其實早就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始終試圖將其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哪個王朝控制失敗了,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時候王朝便會岌岌可危,面臨著滅亡的風險。雖然時代發生了變化,古人的措施未必適合於今日,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智慧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TAG: 公儀貧富差距兼併社倉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