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人們叫秦始皇連名帶姓,為什麼到胡亥和扶蘇就失去了姓氏?

由 千山娛樂 發表于 汽車2021-06-18

現代人的名字通常分為姓和名,也可以合起來成為姓名,可能大家會認為“姓”和“姓氏”是一回事,但這只是在現代看來,古代人的姓氏其實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這樣聽著是不是很拗口呢?但看古人的名字,或許都無法看出來他們是什麼關係,比如秦始皇嬴政,秦國以嬴為姓,秦始皇本人姓嬴名政,可他的兩個兒子以扶蘇和胡亥之名流傳千古,其實這只是他們的“名”,全稱應為嬴扶蘇和嬴胡亥。

古代的名字體系是很複雜的,有姓有名,還有氏和字,其中名大多是由家族決定,而字則是成年後可以又起的“名”,因為此時的他們不能再被直呼其名,所以要起一個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字”讓別人稱呼。秦漢以後,姓氏和為一體,但在那之前姓氏一分為二,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如此才能夠將同一個祖先繁衍的都看作同宗同族之人。

不僅如此,在相關史料中還記載著,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就連男女之間也有所差距,而且根據“氏”可以區分貴賤高低,賤者只有名而無氏。姓則是自商周之前的母系氏族就有了,還形成了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媯、姞,比如周朝開國君王周武王姬發,秦朝秦始皇嬴政,但這時的他們已經離本族“十萬八千里”了,原本的八大族分散成了無數的小家族在天下各地傳承家族,但同姓家族之間也需要區分,所以才有了專屬於某個家族的“氏”。

姓氏文化在周朝分封諸侯之時發展完善,周天子為臣子定氏,比如以國名為氏,宋,周,賴,趙,秦,當諸侯去往封地後,他們成為了封地的王,可以為士大夫定氏。可以以父祖的字為氏,或以官職為氏,比如司空,或以封邑為氏,比如智氏,冀姓,總而言之氏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同一個家族中可以出現不同的氏,但無論怎麼變,他們的姓氏不會變的。另外,不同姓的家族之中還有可能出現相同的氏。

這樣看來,先秦時期的姓氏體系還真是混亂繁雜,本是同一個姓,但有不同的氏,所以男女成親之前,都需要識別清對方的姓氏,以免同姓之間通婚,若是氏相同姓不同的話,這是可以成婚的。女子嫁人後,她們的名不再使用,只可以留下姓,用最原始的姓表明血緣身份,比如秦穆公的女兒文嬴,她嫁給晉懷公後,被稱為懷嬴,改嫁晉文公後,改稱辰嬴,這是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諡號,當然也有加丈夫的國名,比如趙姬、韓姬,總而言之,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子總是要附屬於丈夫的。

姓有區分宗族血緣的作用,但氏才是當時社會最常用的稱呼,因為氏代表著家族的貴賤,這在平民之中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他們不需要氏,可在上層階級中這可是經常要用的。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大夫氏族,他們都是周朝時期不同國君的後裔,周天子有周、召、單、劉、尹等氏,齊國有高(齊文公後代)、國、崔、慶、欒、高(齊惠公後代)、陳、鮑等氏,鮑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這就可以反映出鮑叔牙所出生的家族貴賤。

我們經常會聽到“公子扶蘇”類似的“公子某”,這是因為先秦時期諸侯的兒子被稱為公子,他們沒有氏,再往下傳是公孫某,他們可以以卿和大夫的身份擔任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職,當然這也能夠成為他們的氏,若是能夠繼承王位,那麼他們就可以以國名為氏,比如齊桓公之前被稱為“公子小白”,魯莊公被稱為“公子同”,總之氏可以有多種方式獲得。比如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這足夠表明他的來歷,但當他在秦國立下大功後,秦孝公封商鞅“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如此世人又將他稱為“商鞅”。

可能有人就會提到為何要將秦始皇稱為“嬴政”,他是趙氏,為何不將他稱為“趙政”?確實,趙政更加符合規矩,當時西漢還編著《趙政書》,只不過後世人習慣將他稱為嬴政,胡亥和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兒子,他們沒有氏,因此將他們稱為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其實這時的姓氏制度已經沒有周朝時期嚴密了,自周室衰微後,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姓氏制度逐漸被荒廢,實在是因為這個太過繁瑣了,同姓不同氏之間不能通婚,可大家基本都是源自上古八大姓,在眾多的氏之間總能遇上同姓之人,這對於通婚和人口增長都是極為不利的。

秦滅六國後,姓和氏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有的人以姓為氏,有的人以氏為姓,使用起來麻煩至極,很快姓氏就合二為一,男女都可以有姓,但男尊女卑的社會本質還是沒有改變,女子嫁人之後,她們只留下姓,比如漢文帝的皇后竇氏,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普通女子仍舊在自己的姓之前冠上夫姓。

氏雖然取消了,但姓又繼承了氏的本質,用來區分家族貴賤,比如名門望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陳郡謝氏等,普通老百姓只是以姓延續後代,但上層階級可是用姓來代表身份的。

TAG: 姓氏家族比如扶蘇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