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雲遊宦海的于成龍隻身走遍天涯,剛正不阿,是大清朝難得的清官

由 扒聊娛筱映 發表于 汽車2021-04-11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對很多封建官吏來說,做官無異於最好的斂財手段,當這種判斷成為社會風氣,做清官便非常艱難,但無所依靠的百姓呼喚清官。當以“清端”、“卓異”聞名的于成龍登上官場時,註定引來一片喝彩聲。少有大志的他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後以“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決心,接受清廷委任,去往遙遠的邊荒之地做縣令。

這可不是輕巧活兒,兩屆前任或死或逃,羅城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政府辦公地僅為三間破茅屋,他這個縣令住在關帝廟,以堅強的意志奔走操勞。于成龍“治亂世,用重典”,面對百廢待舉的局面,他“嚴禁盜賊”併力討之,由於抱定“未奉鄰而專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條”的信念,“柳城西鄉賊”“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搶擄男女……盡行退還”。在擺脫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剛柔並用,使“數大姓負勢不下”之局迎刃而解。這種突出的辦事能力得到重視,他因而被舉薦為廣西唯一的“卓異”,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但這位廉吏囊中羞澀,赴任時連路費都沒有,當地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百里,哭而還”。這種景象,對貪汙成風的清朝官場而言實為少見,而百姓正是用他們最質樸、最真切的感情表達出了時代的呼聲:為官者,應還百姓一片天,一片能夠陽光普照、風調雨順的天,而不是無法無天、一手遮天!一個于成龍,榨出了清朝官員們“皮袍下的小”,更讓全天下都知道了百姓的心聲。

到合州之後,他革除宿弊,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僅以家僕隨身。合州知州並非“肥差”,此地較為貧窮,于成龍以其務實的努力改變了當地面貌,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於同知有兩件事情值得細述:治盜省訟和平定“東山之亂”。清朝“三藩之亂”爆發後,“通賊”罪名過泛,以致遭疑者聚眾暴亂,于成龍冒險進山寨勸說300餘槍手放棄動亂之念。當暴亂四起,“高山大潮,烽火相望”,他堅持主動圍剿,乘勝平亂,此後步步高昇,為封建官員的健康成長確立了難得的楷模。于成龍《登萬壽閣》詩曰:“古寺荒涼草木平,十年人到倍傷情。滿城黃葉飛秋色,虛閣寒濤夾雨聲。賦稅何勞頻仰屋,關山行看會休兵。依然故國音書絕,潦倒風塵白雁橫。”

時刻惦念百姓的生活狀況,是封建廉吏穿越歷史長河而透射出的人性光輝,于成龍之所以令人難忘,主要在於居官位而過艱苦生活,遇到災荒的時候,他以糠代糧自食、而以糧救濟災民,僅供騎乘的騾子也被“鬻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事情做到這個份兒上,為民稱頌就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了,說他是“閩省廉能第一”,絕非誇張之辭。民諺曰:“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由於品行卓異,于成龍在紫禁城得到康熙召見,龍顏大悅,“嘉其廉能”,以為“今時清官第一”,遂任其為兩江總督,使決意整頓吏治的他獲得了廣闊的天地,以其模範作用帶動封建官場。

從功利角度考慮,封建廉吏皆非“好命”之人,沒有堅定的意志不可能挺住。或者默默無聞,無法躋身為歷史所銘記的鳳毛麟角的行列,只能看著極少數成功者的背影越來越遠。雲遊宦海的于成龍隻身走遍天涯,與結髮妻闊別20年之後才得一見,及至去世之時,居室中只有“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但其言行深得民心,“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親撰碑文,稱“清瑞”,後賜匾為“高行清粹”,又有對聯曰:“歷仕甘棠隨地蔭,兩江清節至今傳。”能得百姓如此愛戴,能得帝王如此讚譽,對封建士人而言,夫復何求?于成龍非凡夫俗子所能及也,其為人處世及做官的原則讓人們看到了封建社會一絲可能的光亮,這絲光亮照耀著皇權,也照耀著普通百姓的飲食起居,至少百姓有了可以獲得安慰的某個具體的理由。

圖片來源網路,文章作者原創,請勿轉載。

TAG: 于成龍百姓封建廉吏卓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