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群臣都贊同削藩,而七國之亂爆發後,為什麼只有晁錯被腰斬了

由 益孟坤達 發表于 汽車2021-04-11

當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個諸侯國一起發動“七國之亂”後,原本很多大臣都是贊同晁錯提出的削藩政策的,當時的漢景帝劉啟更是鼎力支援晁錯削藩的,沒想到當吳王、楚王真的發起“七國之亂”的訊息傳回當時的京城長安時,整個漢朝政府都有點慌了,先前只是猜測會反,沒想到還真就造反了!

當年,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就勸說漢景帝說:削藩的時候諸侯王可能會造反,不削藩諸侯王多少年後也還是會造反的。如果早點削藩的話,危害小;如果晚了的話,他們勢力越來越大,那是削藩就麻煩了。

漢景帝也聽進了晁錯的削藩之言,群臣朝議後,也有很多大臣同意晁錯的削藩政策。畢竟晁錯也是為漢朝的長治久安考慮,為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考慮,算是一心為國。然而當吳王發動叛亂後,提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後,群臣及皇帝竟然一直同意把晁錯給腰斬了,而且不只是誅殺了晁錯,而是把他一家滿門抄斬!

對於晁錯之死,在《漢書·爰盎晁錯傳》中,留有一段詳細的記載:

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制曰:“可。”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經過一番眾議後,得出的一致結論是:按晁錯的罪行,他應該被處以腰斬之行,而他的父母妻兒子女也應當全部斬首。當大臣將其付諸文字,呈遞給漢景帝時,漢景帝閱批了一個“可”字。

然而,當時的晁錯還被矇在鼓裡,還不知道自己將要被腰斬,當漢景帝派遣中尉陳嘉去找晁錯時,晁錯估計還以為皇帝要找他開會呢,結果穿上朝服,一本正經上了中尉陳嘉的馬車。等到晁錯上車以後,直接就給拉到東市給腰斬了。

關於晁錯最終被腰斬,而且還是滿門抄斬的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晁錯一心為國、群臣也大多同意削藩的情況下,晁錯還是被腰斬了呢?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起源是叛軍要誅晁錯

萬事萬物總是有起源的,最開始提出要“誅晁錯”的就是吳、楚兩國牽頭的七國聯軍,當時他們發動七國之亂的理由就是:“誅晁錯,清君側”。按叛軍們的意思:他們絕沒有造反之意,絕對不想對抗漢朝中央政府,他們就是想誅殺漢景帝身邊的晁錯,清理漢景帝身邊的危害國家社稷的奸臣小人。

叛軍們之所以盯上了晁錯,指名道姓的要殺晁錯也是有原因的。漢景帝繼位後,晁錯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藩之意,漢景帝同意了,群臣也大多數都同意了,因為削藩畢竟有利於漢朝的統治。於是漢景帝就任命晁錯為削藩政策的總設計師,主管削藩的一切事宜。

當晁錯來主導削藩這一事宜後,懷揣多年削藩政治理想的晁錯終於可以大展身手了。然而晁錯削藩的指導思想很簡單:“隨便找了理由,簡單直接粗暴的削減諸侯王的封地。”

因為楚國有三郡四十多座城池,吳國有三郡五十多座城池,所以楚國和吳國這兩個被晁錯視為最大威脅諸侯國。當晁錯開始是想找到這兩國蓄謀造反的證據,結果硬是沒有找到。沒到到造反證據,就開始找茬了。

漢景帝三年,趁楚王劉戊來朝朝見漢景帝時,晁錯直接上書皇帝稱,楚王劉戊曾在去年薄太后(漢景帝祖母、漢文帝母親)服喪期間,有私奸之事。請求漢景帝誅殺楚王劉戊。結果,漢景帝下令免除楚王劉戊的死罪,削除了他一個郡的封地,也就是削減了其三分之一的封地。

同年,晁錯以吳王劉濞“不知君臣之禮”等理由,建議削減封地。結果非常狠,一下子直接削減了吳王兩個郡的封地,也就是說削減了吳王三分之二的封地。最終,削地詔書到達吳國後,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以及其他五個諸侯國一起反動了“七國之亂”。

對於這些造反的諸侯王來說,特別是吳王、楚王,對削藩之事恨得咬牙切齒。而這件事雖然是群臣決定、漢景帝同意的,但始作俑者就是晁錯,所以諸侯王一腔憤怒都集中在了晁錯身上,非要誅殺晁錯不可。

於是諸侯王組成的七國聯軍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晁錯也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叛軍指名道姓要誅殺的奸臣賊子。當然,叛軍也是沒有辦法,要起兵造反總要有個旗號,總不能喊著“誅殺漢景帝”當旗號吧!

二、直接原因是袁盎反殺晁錯

雖說叛軍指名道姓要“誅晁錯”,當他們畢竟就是一群造反的諸侯王而已,晁錯在漢朝的都城長安活的有滋有味,還沒有資格能決定貴為皇帝智囊、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晁錯的命運。可以說,此時晁錯的命運真正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就看晁錯怎麼來處理了。

然而,當吳王率領七國聯軍正式叛亂的訊息傳到京師長安之後,晁錯開始慌了。雖然他知道吳王等諸侯王可能叛亂,沒想到他們真就叛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晁錯的腦子開始很長一段時間處於“混亂”狀態。

怎麼樣來處理“七國之亂”這件事?想必群臣上下都在思索這個問題。然而,晁錯第一個想到的主意就是一個直接會要了他命的餿主意。晁錯建議殺掉袁盎,因為袁盎曾做過吳國的丞相,而且還是晁錯的個人死敵。然而,袁盎實現了反殺,他諫言漢景帝誅殺晁錯,就可以使叛軍師出無名。在《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太史公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

吳楚反,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鄉,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謀。”

吳王楚王率領七國聯軍造反後,晁錯就對當時的丞史建議說:“袁盎這個人在吳國作丞相的時候,就收受了吳王大量的金銀珠寶,所以才總是隱蔽吳王蓄謀造反的情況不報,而其還總是說吳王是不會造反的。如今吳國果然造反了,我強烈建議請求治罪袁盎。(袁盎參與謀反,就是死罪了)”

丞史的回答到:“當吳王還沒有造反的時候,殺掉袁盎或許還可以斷了吳王造反的念想。如今吳王已經造反,殺掉袁盎還有什麼用呢?而且袁盎現在正閒賦在長安的家中,不可能去參與吳王叛亂啊!”

就在晁錯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就有人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袁盎。袁盎一聽嚇一大跳,晁錯想以“明知吳王要謀反,卻隱匿不報”治自己的罪,這不明顯就是要殺自己嘛!值得一說的說,袁盎也是老成謀國、忠誠仁義的良臣,不過與晁錯一直不和。

既然晁錯想要殺自己,袁盎靈機一動就想到了一個反殺之計,既可以使吳王率領七國造反聯軍師出無名,又可以改變處於觀望中其他諸侯王的態度,又可以殺掉晁錯,還能自保,一舉四得。於是,袁盎連夜去見了自己的好友大將軍竇嬰,請求竇嬰讓皇帝見自己一面,因為袁盎當時正閒賦在家、沒有官職,不能直接面見皇帝。

在竇嬰的引薦下,漢景帝在宮中專門會見了袁盎,以尋求平定“七國之亂”的建議。袁盎就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訴了漢景帝,認為如果把晁錯給殺了,既能夠吳王率領七國造反聯軍師出無名,又可以改變處於觀望中其他諸侯王的態度,這樣的話,七國之亂就可以平定了。

當時的漢景帝,聽了袁盎這樣一番論斷,想必也會思緒萬千,至少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漢景帝的想法。

三、關鍵原因是漢景帝放棄了晁錯

無論晁錯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無論是叛軍要殺晁錯,還是袁盎建議誅殺晁錯,縱使群臣都要求誅殺晁錯,但是隻要漢景帝不想殺晁錯,晁錯就能夠安然的活著。所以,晁錯到底殺不死,最終的關鍵點在於漢景帝,晁錯的生死存亡都由漢景帝決定。

按理說,晁錯本來在與漢景帝的關係上,佔據了絕對優勢。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記載: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還是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被任命為皇太子劉啟的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而晁錯憑藉其深厚的才華加上卓越的辯說才能,深得皇太子劉啟的信任。甚至,在年少的皇太子眼中,晁錯就是頂禮膜拜的偶像,甚至稱其為“智囊”。

等到皇太子劉啟繼位為漢景帝后,漢景帝立即任命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其貴為三公之一;而對於晁錯的信任,漢景帝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然而,當吳王率領的七國聯軍發動七國之亂後,晁錯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行為。在漢景帝這裡,晁錯也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或許晁錯當時完全沒有覺察到這個提議的致命性,但很大影響了漢景帝對晁錯的態度。

在《漢書·爰盎晁錯傳》中,班固記載了這樣一個史實: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就是說當時漢景帝和晁錯等人參與軍事會議,討論如何對“七國之亂”用兵問題。晁錯在軍事會議上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建議漢景帝親自率軍討伐吳王率領的七國叛軍,而自己則防守京師長安。

當晁錯提出這個荒唐的建議時,漢景帝反應如何?群臣反應如何?將領反應如何?史書都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漢景帝肯定臉色很難看。出去率軍打戰是有生命危險的,留在京師長安則就安全的多得多。

晁錯也還真敢提,讓皇帝自己冒著生命威脅御駕親征,自己則安安穩穩的躲在京師長安,萬一親征皇帝出現什麼危險,那怎麼辦?另外在立一個皇帝?只能說晁錯提建議還真是完全沒有用深層考慮。

當然,如果忽略漢景帝親征的安全性不考慮,皇帝親征肯定比任何將領帶兵的氣勢都要大很多,士兵計程車氣絕對是最強的。但是憑藉當時漢朝的條件,完完全全不用到皇帝親征的地步,但是有軍事才華的漢朝的名將之後一抓一大把,平定一群藩王造反事件完全沒有一點問題。

就晁錯提議漢景帝御駕親征問題,一千多年後的蘇軾在其名篇《晁錯論》中,就指出: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蘇軾就此專門批評的晁錯這個提議的荒謬性,說晁錯既想要成就平亂的美名,要想逃避其危險,還把漢景帝往危險上推,晁錯到底是想做什麼呢?實在是太讓忠義之士憤怒了。

按當時的情況來說,晁錯最應該向漢景帝提議,自己帶兵或者隨軍平定叛亂,禍是自己引起了,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或許這樣,晁錯還有可能贏得漢景帝的信賴,從而在關鍵時刻得到漢景帝力保自己安危。

四、最終結果是多數群臣同意誅殺晁錯

當大臣們也都開始討論是不是要誅殺晁錯後,多數大臣得出一個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同意誅殺晁錯”。於是,以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為首,開始向漢景帝提議誅殺晁錯。在《漢書·爰盎晁錯傳》中,留有一段記載:

後十餘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

吳王率領的七國聯軍叛亂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就一致彈劾晁錯。他們向漢景帝進諫說:“吳王劉濞率領七國聯軍造反,想要危害漢朝的宗廟社稷,天下人都想要誅殺他們。”

“然而,現在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卻建議說:‘傳言叛軍有多達百萬之眾,其實是不可信的 ,陛下您不如自己親征叛賊,讓我來守京城,至於叛軍還沒有攻下的徐、僮之地就送給他們就行了。’”

所以我們三人一直認為,晁錯不稱陛下的德仁,又想讓皇帝您離開京城的群臣百姓,還想要把城池送給叛軍。這位晁錯簡直就是大逆無道的亂臣賊子,我們一直建議誅殺晁錯。

值得一說的時,漢書這裡記載的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三人一起彈劾晁錯,其實這三人基本上代表了多數朝廷大臣。丞相為漢朝中央政府的一把手,百官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帝;中尉是九卿之一,主管全國的軍事武裝;廷尉也是九卿之一,主管全國刑法案件。說實話,這個彈劾陣營之大,讓人歎為觀止。而此三人基本上代表了多數朝廷重臣的想法。

最終,在以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為首的群臣意見下,漢景帝在腰斬滅族晁錯的正式刑事文書上,留下一個“可”字。於是,晁錯就被執以腰斬之刑,身死族滅,嗚呼哀哉!

參考資料:〖 《漢書·爰盎晁錯傳》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資治通鑑·漢紀》 《圖說大漢帝國》 〗

TAG: 晁錯漢景帝吳王造反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