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代皇權究竟是生殺予奪還是徒有其表?帶你瞭解皇權變化的秘密

由 心香娛樂樂園 發表于 汽車2021-06-01

隨著近些年明清史的熱門和各類科普類書籍的走紅,明朝似乎成為了一個人人都能談論上幾句的時代。談論到對明朝的印象時,無論是對其抱有好感還是深惡痛絕,讀者腦海中都會浮現皇權專制的字眼。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有其上升期衰落期。皇權在這二百多年中的變化其實遠超我們的想象。

一、明朝前期皇權的膨脹

我們對明代皇權集中、高壓印象其實很多來自其前期。早在洪武時期,朱元璋就為後世子孫定下了王朝執行的體系。

朱元璋即位後在制定國家制度時對前朝各代得失都做了回顧:“漢無外戚、宦官之權,唐無藩鎮、夷狄之禍,國何能滅?朕觀往古,深用為戒。”然後做出總結:“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不牽於私愛,惟賢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禍何由而作?”他意識到唐漢的滅亡來自於皇權不夠集中。朱元璋決心延續唐宋道路,建立起以皇權為核心的“上下相維,大小相制。”的政治體制。

朱元璋畫像

如何加大皇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對中央各個權力機構進行分割。在明建立之前,其下屬機構以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三權並立。不過這只是戰時的過渡政策。中書省作為行政權力執掌最大的機構,很快就慘遭削弱。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後又加重六部的地位。朱元璋認為“六部總領諸司,實為要職。”於是使其相對獨立。這一系列操作使得中書省越來越像一個諮議機構而非決策執行機構。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後被廢除。

胡惟庸影視形象

二、皇權上升帶來的隱患

這些制度上的改革也被寫進了皇明祖訓中:“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我朝罷相,置五府、六郡、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務。”制度上的變更再加上朱元璋個人威信使得皇帝權力急速膨脹。但是,權力的加大,使得皇帝不得不時時都在處理政務的第一線。明實錄中記載朱元璋一天要處理3391件政治事務。這誰頂得住?

針對這一情況,朱元璋先後設定四輔官和殿閣大學士幫助其處理政務。最終於明成祖時期“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自此明代皇權走到了巔峰。體制內透過各機構分化權力,環環相扣使得皇帝話語權加大。在體制外又透過儒學化宦官從事政治活動和特務高壓整治來維護皇權。

可是這些措施也帶來新的問題。皇權的加大使得國家治理對皇帝的執政水平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可是繼任皇帝不思進取,資質平庸該如何處理?

三、明朝中後期屢限困境的皇權

明朝中葉以來,皇權漸漸遠離了政務。繼任者們大多闇弱,甚至對參政消極,實行懶政。以致:“統計自成化至天啟一百七十六年,其間廷訪大臣,不過弘治之末數年,其餘皆廉遠堂高,君門萬里。”

統治者對政事的不關心,使得大多政務都由內閣處理。從永樂設定內閣開始,再到宣宗英宗時內閣擁有票擬權。這些變化實際上已經開始脫離當初洪武皇帝架設的權力體系。原本強盛無比的皇權開始受到各方限制。

明代奏摺

首當其衝的就是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內閣手中的票擬權並不是簡單地依附於皇權,它有一定的決策權。《欽定歷代職官表》中說:“舊制,紅本到閣,首輔票擬,餘唯諾而已。”這裡的紅本指的是皇帝透過司禮監下達到內閣的指令,然而不經過內閣的審批同意,這一紅本很難成為聖旨。內閣對皇權的制約更體現在封駁權上。萬曆不喜宮女所生的長子朱常洛,欲改立他子。群臣反對,爆發了著名的國本之爭。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樊玉衡上書嚴詞指責萬曆在之前國本之爭中行為不當。萬曆大怒想重懲樊玉衡。可是“旨一日三四擬”還沒下達成功。原來是時任內閣首輔的趙志皋動用了封駁權,為了保護諫臣。

明代皇權究竟是生殺予奪還是徒有其表?帶你瞭解皇權變化的秘密

明代聖旨

其次儒化的宦官也是監督皇帝的有力群體,整個明朝有知識的宦官據統計不下15萬。以往我們對明代宦官群體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不管是王振還是魏忠賢和劉瑾他們在位時間相對於整個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來說並沒有那麼長。更何況還有一大批諸如李芳、金安、懷恩、張永等宦官用心輔國。他們為了整個王朝的執行往往會忤逆聖意,直諫皇帝,這也在某種方面起到了限制皇權的作用。

明代皇權究竟是生殺予奪還是徒有其表?帶你瞭解皇權變化的秘密

汪直掌管東廠,梁芳等大臣專寵於上時,員外郎林俊因為對梁芳不滿而被讒言下獄。皇帝想殺林俊,懷恩與皇帝相爭,又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氣的皇帝“叱之出。”懷恩回家索性稱病不起,使得皇帝不得不釋放林俊。隆慶時期,內官李芳屢次勸諫皇帝不要奢侈浪費,被皇帝貶斥。萬曆時期馮保的繼任者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宏,因為皇帝聽信讒言搜刮民財,以死上諫,踐行了他“我形雖廢,自有不廢者存”的信念。

實際上,明中後期的皇權已時常陷入困境。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皇帝動輒將反對的大臣拉出去打廷杖。可是這恰恰證明了皇帝只能以這種方式在一些特殊事件上威嚇群臣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明初,劉基和朱元璋談論待大臣之禮的問題,劉基認為刑不上大夫,而朱元璋“深然之。”而自正德時期廷杖愈演愈烈。正德皇帝想要南下巡遊,一百多個大臣反對,皇帝就“杖郎中孫鳳等一百七十人於午門,各三十。”結果還是沒去成。被杖的大臣還以此為榮洋洋得意。類似這種情況在嘉靖時期大議禮和萬曆時期也頻繁出現,出現的原因也都是因為皇帝的意志得不到執行,這種看似血腥的懲罰實際上是皇帝發洩自己的不滿。

明代皇權究竟是生殺予奪還是徒有其表?帶你瞭解皇權變化的秘密

明代廷杖

清代趙翼統計明代皇帝怠政期竟有167年。制度上的層層制約,數不清的上諫,或許也是這些皇帝長期懈怠的重要原因吧。

文史君說:

大而化之看待歷史往往會讓我們陷入認識歷史人物臉譜化,歷史事物呆板的誤區。明代皇權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大,明代皇帝也並不是可以真的為所欲為。當國家的制度越來越體系化,官僚隊伍越來越龐大,國家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龐大的平衡力。任何改變國家執行狀態的行為都會受到巨大的反彈,就連皇權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明實錄》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張廷玉等人:《明史》 中華書局 1974年出版

3。?曾添:《論明代皇權的重構、困境與衰變》,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TAG: 皇權皇帝朱元璋明代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