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晁錯:漢朝的商鞅,死在和商鞅一樣的歷史時間節點

由 舌尖I嘗美食 發表于 歷史2021-12-13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上疏《削藩策》,指出藩王勢力大是漢王朝長治久安的一個威脅,而且威脅不小,所以削藩勢在必行。晁錯知道漢景帝內心擔憂如此做會讓藩王們索性起來反叛,於是他在建議中寫道: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這話讓人想到陳勝吳廣起義時的那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秦末農民起義是大家都混不下去了於是起來反抗統治,為何晁錯的建言把個削藩的事兒說得跟漢王朝到了最危險時一樣勢在必行呢?

漢初的“無為而治”,看似只是與民休息,實則是皇帝難以完全壓制其他利益集團情況下做出的妥協。漢高祖劉邦是草根出身,一朝登基為帝確實勵志,但漢朝初立,各諸侯王與軍功階層、外戚乃至地方豪強這些勢力都在限制皇權,比起積極進取大刀闊斧改革,此時更適合維持一種平衡。

幾十年休養生息讓經濟與生產得到一定的恢復,然而社會問題也更多暴露出來,當初劉邦讓封建制、郡縣制和軍功爵制並行,為的也不是尚古,而是為端平一碗水先穩住漢朝的統治基礎,但劉邦還是不會允許諸王有謀逆心思的,英布和韓信等人的死,也是劉邦在敲山震虎。

儘管劉邦對地方勢力進行了一定彈壓,但這幾十年地方勢力依然壯大了,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較為獨立的經濟、軍事權,完全能威脅朝廷;社會財富也因為商人巨賈和地主豪強勢力的有意聚斂而大量流入少數人的手中,這不是劉邦想看到的當然也不是漢景帝想看的。

漢景帝的“削藩”,實際上就是要在“無為而治”這層布上面撕開一個口子,而晁錯是他堅定的支持者,漢景帝還是太子時,晁錯便在他身邊充當智囊,晁錯很多主張都帶有鮮明法家色彩,比如《論貴粟疏》強調要重農抑商,再比如削藩,加強君主權威遏制諸王政治勢力。

就為這檔子事,晁錯還和他父親進行了一番深入交流。《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晁錯父親聽說他向漢景帝進言削藩,急忙從潁川老家趕來,告訴他不應該如此離間劉家的骨肉。

這話只是表面上說說,晁父的真實意思是:一旦皇帝事情進行得不順利,皇帝要找個什麼由頭安撫諸王,你的性命就很懸了,甚至我們整個家族都會被你連累!劉家安穩了,我們晁家要大難臨頭了!晁錯沒有聽父親的話,他堅持稱不削藩“天子不尊,宗廟不安”,我行我素。

晁父選擇了服毒自盡,因為他知道兒子走的是一條孤臣路,就像戰國時在秦國變法的商鞅那樣。

楚王的東海郡被收回了,接著,趙王、膠西王與吳王的封地也都面臨威脅,吳王劉濞早年因為兒子死在漢景帝的手上,本來就十分怨恨朝廷,多年來招兵買馬心存反意,眼看漢景帝不打算給諸侯王活路,他一不做二不休聯合其餘諸侯王,反了!

漢景帝雖然有親弟弟的梁國支援,齊國也還沒反得很徹底,在朝廷與膠西、菑川、濟南三王間謀求一個兩邊不得罪,但吳王劉濞這次非常狠,他知道一旦事敗自己就沒有任何活命可能性,所以除了這些王之外還尋求了匈奴、閩越、東甌的勢力支援!

“七國之亂”爆發了,此戰於漢景帝而言是能勝不能敗,一旦敗了,大漢江山或許就將陷入四分五裂,好不容易得來的大一統將再次回到春秋戰國那般的亂世之中,這是一場封建制對君主集權制發起的大決戰,成王敗寇,誰笑到最後誰就是那個改變歷史的人。

晁錯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他是能臣,卻不是能和其他人搞好人際關係的滑泥鰍,當然你可以說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多好的人際關係,但在很多時候,毀掉有本事的人往往只需要一張嘴而已,與晁錯有不愉快的袁盎在竇嬰鼓動下,建議漢景帝殺晁錯,平息這場七國之亂。

漢景帝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他猶豫了,遲疑了,他打算用晁錯的死來換取暫時的穩定,此時對晁錯懷有敵意或者和他主張不一致的人紛紛給漢景帝進言,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漢景帝為人寡恩,他很快下定了決心,派人拿著詔書去晁錯家騙他要上朝議事。

晁錯:漢朝的商鞅,死在和商鞅一樣的歷史時間節點

晁錯穿著朝服出門,還沒來得及入宮看漢景帝最後一眼,就被拿住,長安東市的百姓圍觀了他如何被腰斬。商鞅車裂,晁錯腰斬,不知道晁錯當年跟隨張恢學法家刑名之術時,會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淒涼結局。七國之亂以朝廷的勝利告終,晁錯卻看不到了。

就結局來比較,晁錯和商鞅其實非常相似,因為不管秦惠文王還是漢景帝都是贊成並願意採用他們主張的,他們代表的制度贏得了勝利,但他們本人卻死在新取代舊的歷史關鍵點……

TAG: 晁錯漢景帝劉邦削藩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