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清朝時期的護照,即便國弱,護照上的“27個字”依然霸氣十足

由 精鑑史館 發表于 體育2023-02-06

提起清朝時期的外交政策,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閉關鎖國”四個字吧。確實,在那個時期由於統治者過於驕傲自滿。

認為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強以及富裕的國家,不需要參考其他任何國家的發展,所以固執的將國門鎖了起來。

這是因為這樣封閉的外交政策導致我國在清朝末年逐漸走向衰弱,清朝也成為了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當我國開始與其他國家有交集的時候,受到的都是侵略和打壓,甚至還被迫簽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在這樣的壓力下,事實上清朝也曾經開放過國門,允許其他國家的人來訪,同時也會讓中國百姓出國求學或辦公。眾所周知,想要出國就必須得有護照,如今的護照已經比較先進了,那麼清朝時期的護照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護照的起源與發展

護照的主要用處就是證明自己的身份,以獲得其他國家的承認,其實這種形式的公文在中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了。最早,戰國時期的人們使用竹簡或是布帛製造這種公文,不過那個時候這種公文的名字還不叫護照,而是被稱為封傳。

與現代護照最相似的通行證,出現在中國的漢朝與唐朝這兩個鼎盛時期。那時候這種特殊的通行證被稱為過所,在經過一些重要關卡的時候,通行者就必須把自己的過所呈現給守關人看,才能獲得通行的資格。

這個通行證之所以看起來很先進,是因為在那時上面就已經明確登記了持證人的各種關鍵資訊以及頒發機關的資訊。當然,那時的通行證並不能算做真正意義上的護照,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護照出現在清朝。

為了保持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清朝政府制定並給公民頒發了一樣證件,以證明他們的身份,並請求其他國家的保護與關照,因此這個證件才被稱為護照。不過那時的護照並不像現在這樣是一個小證件,而是更加類似於一封信。

被迫開展外交,護照面積巨大

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並不願意主動與其他國家開展外交活動,後來之所以開啟國門也是因為被逼無奈。即使再不情願,清政府也必須給參與外交活動的人一定的身份證明,所以就參照著其他國家制作護照。

在那時,護照並不是一個精簡的小證件,而是一封信。護照主要頒發給兩種人使用,一種是出國參觀訪問的官員,另一種則是外出務工的。給他們頒發護照的時候,只需要準備一張大紙在上面寫上他們的名字,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護照的,而是一群一起出國的人擁有同一張護照。

這樣非常不方便,所以清政府就開始給個人頒發護照。為了防止有人盜用,這時的護照上要寫清楚一個人的所有資訊,還要對他的容貌特徵等進行描述,所以護照幾乎比一張a3紙還大,算得上是當時最大面積最大的護照了。

不被承認,卻非常硬氣

眾所周知,護照上是要貼上照片的,但當時由於我國發展比較落後,所以護照上只能用語言對持證人的容貌特徵進行描述,並不能貼上照片。這張護照也沒有被做成一份證件,而是一個大紙,潦草地蓋上公章,看起來非常簡陋。

正是因為製作的非常不規範,最開始中國的護照並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有很多國家甚至拒絕中國人入境。在那時,拿著這張護照出國的人處境也非常艱難,尤其是外出務工的,往往拿到的工資都是最低的,在工作的地方也會遭受到歧視。

清朝時期的護照,即便國弱,護照上的“27個字”依然霸氣十足

之所以產生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那時清政府統治下的國家非常羸弱,導致中國人也跟著被其他國家看不起。雖然國家的實力相對比較弱,但是親政府製作的這份護照卻非常霸氣。在這份護照的背面寫了27個大字,大致意思是希望守關者對持有這張證件的人按照約定予以保護,給他放行,讀起來還是非常硬氣的。

結語:

雖然一直流傳著弱國無外交的說法,但清政府還是儘自己所能為人民製作出了護照,保障他們能夠正常出行,並獲得應有的保護。

如今我們的護照越來越正規,進步的不僅僅是護照,更是整個國家。那個連我們的護照都不被別人承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當我們走出國門的時候,也越來越有底氣。

TAG: 護照國家證件清朝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