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魯迅長大之後你才明白,為什麼沒人願意幫孔乙己

由 真一社會 發表于 體育2021-12-11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於1919年4月釋出在《新青年》雜誌上,魯迅先生透過對孔乙己這樣一箇舊時代知識分子悲慘命運的描寫,展示了封建帝制對於傳統知識分子的荼毒,對廣大人民的危害。

作為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孔乙己一定是有些同窗的,他雖然自己沒有上榜,但是應該會有幾個混得不錯的朋友,可為什麼就是沒有人在他危難時拉他一把呢?頹廢將昔日好友推開

少年時代的孔乙己,讀書極其刻苦,每天三更他就已經起床開始讀書了,可能是因為資質過於平凡,也可能是因為方法不對,孔乙己雖然苦讀多年,但一直都沒有中舉,曾有人勸他去做些小生意,娶個媳婦兒,老實過正經日子,可他卻都拒絕了。漸漸的他活成了別人口中的書呆子,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埋頭苦讀上。

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看到了日本的崛起,決定向東洋學習,在統治階級看來,日本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開設了新式學堂,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1905年袁世凱等六位督撫聯名上書要求政府廢除腐化已久的科舉制度,開辦新式學堂。

這項給大清帶來希望的舉措,卻給無數像孔乙己這樣傳統讀書人,帶來了絕望。那些已經考有功名的讀書人,還有政府給補助。年輕的在讀學生還可以報考新式學校,而像孔乙己這樣的“復讀生”,前途可以說是一片昏暗了。

傳統的《四書五經》、八股文章在社會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用途,只會“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白話文已經大肆流行的時代,也很難寫出什麼作品。

好在他還有書法這門好手藝,後來他去找了一份抄書的工作,這份工作可以說是他能夠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對已經與社會脫節多時的他來說極其適合,如果他能好好工作幾年,維持一個相對不錯的生活應該是沒問題的。

可他並沒有安安穩穩工作,他的夢想是像范進那樣,一朝中舉,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可現在只能躲在家裡替人家抄書,他的內心是憤憤不平的,一天他終於忍不住將自己的筆墨紙硯全都給賣了。

按理說讀了這麼多年書的他,該有幾個較好的讀書人朋友,隨便有個發達的朋友提拔他一下,他的一生也不會這麼悲慘,為何無人幫他呢?

魯迅在文章中寫他好吃懶做,明明可以自己在家做些飯,節約著生活,可他偏不偏要去魯鎮上的酒館吃,除了懶惰以外這種行為還有一種擺譜的因素在,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精緻窮”一樣,就算沒有錢借錢也要維持自己精緻而又體面的生活。

相信此時的孔乙己,就算有人想要拉他一把,給他介紹個工作,他自己也很有可能會拒絕。“長衫”將勞動人民推走

原著中曾寫到,孔乙己特別喜歡穿那件破長衫,在生前一直不肯脫下來。對孔乙己來說,一直穿這件長衫不僅是因為窮,而是在他心中長衫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知識分子的象徵。

在魯鎮的酒館裡有兩類顧客,一類人穿長衫,一類人穿短衣,穿短衣的一般是沒有文化的底層百姓,這些人常常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一般都是讀過書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會點幾個菜,坐著喝酒,孔乙己不屬於其中任何一類,他身著長衫但也只能站著喝酒,即使這樣他也把自己劃分為知識人,在他心裡或許是看不起那幫穿短衣的普通老百姓的吧。

對他來說科舉是他一生的理想,可是清帝退位後,科舉再無繼續的可能,他的理想就這樣不復存在了。只有穿長衫才能讓他堅信自己依然是讀過書與普通人不同的有理想的人。對他而言,長衫是他曾經奔赴科舉的象徵,是他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

後來他被丁舉人打折雙腿以後,很快就去世了,其實他還是可以靠替人抄書活下去的,但此時的他早已沒有活下去的慾望了。雙腿殘廢以後,他發現長衫帶給他的優越感來源於他自己的想象,這種想象在當時昏暗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於是他脫下長衫很快就離世了。

他以替人抄書為生,憑藉自己的體力賺錢,可常常不過幾天就會連人帶書一起失蹤,這導致別人不敢用他也不敢幫助他。他教孩子們寫字,可是孩子們對此毫無興趣,縱使學富五車,他也無法自食其力。這就導致那些短衣幫也看不起他,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魯迅先生透過孔乙己的悲慘故事,講述了封建帝制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在那個時代鉅變的年代,孔乙己這一類的老式讀書人依然堅守著過去的理念,沒有與時代共同進步,無法融入到現代社會。

這些人變成了社會中多餘的人,他們不甘心找活計謀生,也不甘心去過那些普通貧窮的農民生活,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與這個時代共同死亡。

TAG: 孔乙己長衫抄書短衣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