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唐宋詩詞裡的“鬧元宵”

由 準格爾旗釋出 發表于 歷史2023-02-07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過年期間歡樂氣氛的高潮,也是“過年”的尾聲,因為過了十五,年就過完了。

‍‍和其他的傳統節日一樣,元宵節從出現到成為風行全國的盛事,歷經了不短的時間。有學者考證,從漢到魏晉南北朝,元宵節多是統治者祭祀娛神、祈求昌盛平安的時刻,嚴肅莊重,與歡樂慶典沒有太多關聯。到了唐宋時期,元宵節已然是遊樂之時,不止於純粹的燃燈禮佛。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延續了上千年,這天晚上處處張燈結綵,城市已化作燈的海洋。在元人費著的《歲華紀麗譜》中有這樣的記載,上元節這天有放燈的習俗,唐明皇在京城放燈,有個道士葉法善說:“成都燈亦盛”,用方術引著唐明皇到了成都,發現果然依舊是燈的盛會。

‍‍這自然是傳說,但至少說明在當時,元宵節這天已是熱鬧非凡。

唐朝:元宵燈火輝煌

這樣的盛景,自然也少不了文字的記載,在唐詩中,有大量關於元宵的詩作。在唐代,元宵還被叫做上元節、元夜,擺脫了早期的釋道宗教色彩,以狂歡節的形式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也在詩人們的筆下留有痕跡。

從這些元宵詩作的作者來看,上至帝王,比如唐玄宗、唐文宗,下至普通人,比如盧照鄰、韋述、張祜等等,無所不包。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從初唐、盛唐一直到中晚唐,也一直沒有中斷過。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唐詩文獻中,有學者統計,有近70首專寫或者與元宵節緊密相連的詩作。

在眾多的唐代元宵詩作中,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崔液的《上元夜六首》、顧況的《上元夜憶長安》、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王維的《奉和聖制十五夜然燈繼以酺宴應制》、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和韓偓的《元夜即席》等都是比較知名的詩作。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盧照鄰是初唐詩人,字升之,號幽憂子,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當時,盧照鄰是新都縣尉,詩中描寫的正是初唐成都的元宵節盛況。從這首詩中,讀者不僅能聞到唐代成都華宴的芬芳,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燈光,那是唐代歡樂的燈光。

‍‍在唐代,賞燈是元宵節盛行的活動。到了這一夜,無論宮廷廟堂還是街道市井,到處張燈結綵,而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官府和富貴人家還要搭建華麗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如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所言:“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稱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元宵唐詩中,節日的風光、肆意表達歡暢的場面是其主要內容,這也是因為在上元這一夜中,燈會和熱鬧是主題,所以在唐詩中的元宵節詩大多都歡快明朗、光芒四溢,表現出強烈的對生活的熱愛、對時光的珍惜以及對青春對愛情和理想的讚美。

‍‍初唐詩人蘇味道的代表作之一是有關元宵節的《正月十五夜》。這首詩也是講元宵節的知名唐詩之一。可以說,這首詩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元宵節燈火的盛況和遊樂活動。也是從這首詩中,“火樹銀花”“星橋鐵鎖”都成為了後人在元宵節詩詞中常常用到的意象。

在唐代,普通晚上是要宵禁的,但是正月十五這天是特殊的,金吾弛禁,普通百姓也能在外面盡情歡樂,所以崔液連寫六首關於元宵的詩詞。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中說:“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家家戶戶皆出門賞燈、萬人空巷、盡情歡樂,盡興才歸。

史料記載,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元宵節非常熱鬧,景龍四年(公元710年)的上元夜,唐中宗與皇后微服出宮觀燈,還放出來數千名宮女觀燈賞月。不少宮女還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趁機混入民間不回去了。

宋朝:短暫幽會的“情人節”

到‍了宋代,元宵節的熱鬧有過之而無不及。學者周裕鍇介紹,這與宋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城市經濟的發展有相當的關聯。宋代的元宵節不僅市民參與性強,節日的狂歡意味更加濃厚。觀賞的彩燈也不滿足於燈樓、燈樹,而是做出了更壯觀的“鰲山”。比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李持正寫的《明月逐人來》:“星河明淡,春來深淺。紅蓮正、滿城開遍。禁街行樂,暗塵香拂面。皓月隨人近遠。天半鰲山,光動鳳樓兩觀。東風靜、珠簾不卷。玉輦將歸,雲外聞弦管。認得宮花影轉。”詞中,紅蓮、鰲山都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燈景。

‍‍有學者統計,關於元宵節的宋詞超過了300首,而與唐詩相比,宋代的元宵詞則表達了更豐富的內容,不僅是元宵節本身。

周裕鍇說,元宵節往往是女性的節日。短暫幽會的愛情,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理由就是歐陽修的這闋詞,“人約黃昏後”。周裕鍇說,這是因為,在元宵節當天,青年女性可以出去玩耍,也能和青年男子進行幽會。但這幽會畢竟是短暫的,所以歐陽修才會在詞裡說“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周裕鍇說,北宋有一位很有名的詩僧,叫惠洪,曾經寫過《上元·京師觀駕二首》,裡面就有提到當時上元這天比較開放的風氣。這兩句是“白麵郎敲金鐙過,紅妝人揭繡簾看”。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收錄這首詩的時候還點評說和尚寫這個不正經,“無恥下流”,“其實惠洪寫的也就是當時他的所見所聞而已。一個俊朗的少年騎著馬從街上走過,引得閨中少女紛紛把門、窗的簾子揭開,偷偷打望俊朗少年的長相。”類似的場景在曾鞏的《上元》中也有體現——金鞍馳騁屬兒曹,半夜喧滇意氣豪。

‍‍還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周裕鍇介紹,說到元宵節和愛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另一闋傳唱度極高,不能不說的詞。周裕鍇解讀這闋詞的時候說,這闋詞分了三個層次,上半闋是第一層,寫了元宵節的燈、光、色、聲、舞,也就是人們在元宵節上的視覺、嗅覺、聽覺帶來的感觀刺激。“東方夜放花千樹,這是視覺,顏色五彩繽紛,而到了寶馬雕車香滿路這裡,又是嗅覺。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裡面,又有光線的變化和舞蹈的熱鬧。”下半闋的開頭,從寫燈轉為寫人,這是整首詞的第二層,一群穿戴華貴的婦人言笑晏晏,走過帶過一陣暗香。這群婦人不見得是官宦家中的千金小姐,很可能就是城市平民,在這天精心打扮,上街遊玩。而這句裡是“暗香去”,對比前半闋的“香滿路”,表明作者已經到了一個不那麼喧鬧的環境。

‍‍第三層,“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燈火零落,與前面的熱鬧有鮮明對比,然而這一句又展現了作者作為士大夫,與普通市民不一樣的審美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種孤獨、孤寂,而普通人則是越熱鬧越開心,所以他欣賞的那位優美的女性,是在燈火闌珊處而不是最熱鬧的地方。”

文人多寫開封的燈會,自然也與開封為京城的特殊地位有關,開封的燈會熱鬧本身也是原因之一,周裕鍇說,關於開封的燈會還有一個故事。當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國國王非常推崇與羨慕宋朝的文化,特別嚮往的是開封的元宵燈會,每年都派遣有留學生、使者到宋朝去,聽他們回高麗後講述在宋朝的見聞。大概是國王的這種嚮往已經成為一種執念,他做夢夢見自己到了開封的元宵燈會。醒來後,發現自己仍‍在‍宮‍殿中,一切不過是夢,之後非常失落,這也被記載進了高麗史中。

民俗學家劉孝昌介紹,到了明清時期,元宵節更加熱鬧了,這個時候的元宵節,要用“鬧”來形容:“元宵節是要用‘鬧’的。”

釋出於:內蒙古

TAG: 元宵節元宵元夜周裕鍇熱鬧